又到高考中考放榜時。哥哥成績不好,初三復讀了一年,跟弟弟一起參加中考。弟弟的成績可以上重點高中,哥哥連普高的分數線都沒過。陳嫂卻讓小兒子上五年專,因為讀五年專便宜,省下的錢供大兒子上高價高中。
其實大兒子是前夫的兒子,孩子的生母出國,生父也車禍離世。讀五年專的小兒子才是陳嫂的親兒子。面對這樣一位母親,引起你怎樣的思考,是否令你想起自己,或是身邊長輩們相似的做法。
。。。。。。。。。。。。。。。。。。。。。。。。。。。。。。。。。。。。。。。。。。
。。。。。。。。。。。。。。。。。。。。。。。。。。。。。。。。。。。。。。。。。。
看了這個故事,大多數人會感嘆于母親的偉大,讓自己兒子委屈讀�?�,省錢來供前夫的兒子,想來這種舉動甚是偉大,但是讀過后的你們不會覺得這種至善近乎偽善么?荀子說人性本惡,認為人生而自私,很多人不予認同,他們標榜孟子的人性本善主張,僅憑以往圣人孝順的事件,而把人吹噓成為只為他人犧牲兒不顧自己的圣人。但是我想問,作為一個普通人,你敢否定人不是自私的么?不要認為牧羊跪拜、鳥雀反哺就是善良,它們是子女對于父母的回饋;不要認為孔子仁愛、孟子崇高就是人性本善,那只是他們思想意識的主張。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不是圣人,512的地震,高樓瞬間變為沙丘,有幾人能在這種危機關頭奮不顧身,誰能保證第一想到的不是自己?04年的海嘯,巨浪滔天席卷而來,又有幾人能考慮別人安危,誰能說第一想到的不是讓自己脫險?圣人救困濟貧,也是在自己吃飽肚子以后;偉人救他人于危難中,也是因為社會給予的責任。我們本是普通人,為何要去做圣人做的事?
另外,從現實的角度來看,這個母親的做法也許會毀了兩個孩子的前途。自己的兒子成績本身很好,為什么不重點培養他,讓他在更廣闊的環境里一展自己的抱負?我國著名學者錢鐘書、楊絳、聞一多、梁實秋等人都是在清華這所高等學府造就其才華,成為一代大家的。前夫的兒子成績并不好,并且已經復讀了一年,還是連普高的分數線都沒過,為什么還硬要他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去上高價高中呢?經濟寬裕無可厚非,既然條件不允許,為什么一定要拿自己的兒子來做這種無謂的犧牲呢?不是有句話嗎: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為什么不讓前夫的兒子學一門技術,也許以后他會在自己的技術領域內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我國歷史上出名的皇帝如朱元璋和劉邦,一個是一介貧農,一個是街頭混混,都沒有詩書滿腹,但是他們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政治和軍事才能,最終坐上了皇帝的寶座。
從投資的角度看,這個母親的做法也欠妥。她自己的兒子屬于優質股,而前夫的兒子最多算是潛力股,前途還是迷茫的,她為什么放著優質股不投,而是買進擔風險的潛力股,其做法是很不明智的。也許這個母親是不求回報的,但是這個做法只會讓兩個孩子不能完全展示自己的價值,這種投資不是很愚昧嗎?
從社會關系學來說,這位母親的做法更不可取,有人會問,她為何會對前夫的孩子如此眷顧?深挖下去,是對前夫余情未了?對于現在的丈夫和孩子,又情何以堪?
總之,我不贊同這位母親的做法,這種看似高尚的做法并不可取。我相信這位母親的內心還是掙扎過的,她所處的地位尷尬,怕被戳脊梁骨,忍痛犧牲自己的孩子,誰又能說她做出的不是違心的選擇呢?后母難當。也許正是因為欠妥而偉大、也或許因為偉大而欠妥。無奈之極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