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13日參加了由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在合肥舉辦的《實體零售未來增長方式研討會暨樂城未來超市現場經驗交流》,會期安排雖然只有兩天的時間,但是安排得非常緊湊,12日上午8-12點就開始參觀合肥聯家超市的四海店以及國內唯一一家未來超市——安徽樂城超市。
下午先是由聯家超市的老總介紹經驗,然后是SPAR的張智強總經理分享了Tesco開在美國的一家社區超市的經驗。
隨后是樂城超市的八仙高管團隊逐個上臺與大家分享他們所分管的各個領域的具體做法及經驗,這種分享一直持續到晚上的十點多,而且參會的300多人幾乎無人離席,也無人有交頭接耳的情況,大家聽得都非常認真。
13日上午是支撐樂城超市發展的三支外部專業團隊所做的分享,分別是百年軟件分享了在信息化技術方面如何支持樂城超市發展的,臺灣的健峰培訓機構如何在樂城推進5S管理的,我則代表上海尚益咨詢公司與大家分享我們如何以滴灌式培訓來幫助樂城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團隊的。
下午樂城超市王衛總經理與大家分享了樂城即將于下月面世的新一代門店在門店布局、裝修裝潢方面的技術創新構想,以及樂城在企業文化建設和企業基本價值觀建設方面的經驗,在企業文化建設方面,王衛特別提到我的第一本專著、由大潤發黃明端和步步高王填、聯商網龐小偉等聯名推薦的《零售之道與術:未來中國零售業超越與蛻變之路》對于樂城建設企業文化的價值,其實這本書的相當一部分內容也來自于我與他之間的思想碰撞的火花,目前該公司已經買了100多本,所有的管理干部和儲備干部皆是人手一本,書雖不貴,但是肯這樣大手筆購書的企業還是不多的,很多企業也最多只是老總和高管買幾本去看看,然后便沒有下文了,而樂城則強調要把這本書的靈魂貫穿到該企業的整體文化建設當中。
當樂城超市的高管們把自己企業的核心機密一點點地抖露出來,當樂城把自己花費了數千萬、乃至數億元的資金(包括他們在紅府社區超市方面的探索)所摸索出來的經驗、教訓以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一抖露出來毫無保留地告訴與會的成員,大家都震驚了,所以才有我們看到的會議開到晚上十點多仍然是幾乎座無虛席,會場安靜得除了主席臺上的演講者所發出的聲音外幾乎聽不到其它的聲音。
什么是環形動線、廳結構、中心島、隔離墻、五重燈光、洗墻燈、樂街、兒童樂園、休閑區、獨具魅力的廁所、花藝寵物生活館、低溫菜市場、德國引進的購物車步梯、自動打包機、自動收銀機、迪拜塔用的自動烤箱、無卸貨籠車在超市的應用、微信技術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包括微會議室/微培訓/微管理等)、微博在企業營銷和企劃中的應用、生鮮經營的五重境界、企業打造的大師牌餐飲、情景陳列、5S管理在企業的應用、滴灌式培訓在企業干部培養中的作用、管理軟件如何提升企業的運營管理水平、企業獨有的開放式企業文化、對員工的人性化管理等等……
在參觀完樂城超市以后,大家無不對其優美的超市環境、熱情友好的服務態度、一系列高新技術在該門店的應用等等表象所觸動所贊嘆,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其內在的機理和奧秘是什么?
是哪些人在做的?他們是怎么想的,他們是如何做到今天這個境界的?他們曾經得到過哪些外部支持?他們在做這些探索的時候遭遇過哪些挫折?他們擁有哪些技術秘訣?他們的領頭羊是誰,他是如何引導他的團隊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境界的,如此等等,都是所有與會者內心迫切需要知道的。
而這次會議的最大成功在于以王衛總經理為首的樂城高層管理團隊毫無保留地與大家分享了他們在上述各個方面的探索經驗,真正地在中國零售行業率先實踐了一次最徹底的分享經驗行動,在我看來,這樣的分享活動是非常有價值的,它對于推動中國零售企業的整體性進步,推動中國本土零售企業反超外資零售巨頭都是極有價值的。
當然這種分享是需要勇氣,也需要智慧的,他得要有寬闊的胸懷,得要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能夠看得長遠,能夠不以眼前的得失作為我們取舍的依據,而是能夠以五年、十年、乃至三十年、五十年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得與失。
樂城超市的這種分享精神,我概括起來就是“掘井效應”,那就是當你擁有一眼井,你舍不得與別人分享,也就是你舍不得掏空它,那么它最多也就是那幾十立方米的水了,它的水源也最多只是周邊的方圓幾十米的水源了,但是一旦你開始與別人分享,奇跡就發生了,你掏空自己,然后不斷往下往四周挖掘,那么周邊的幾百米、幾千米、幾萬米、幾十萬米、幾百萬米的水源都會在負壓下朝你這里涌來,這時,這眼井就會逐漸地變成水塘、水庫、大湖泊、大海、乃至最終變成大洋。
具體來說,從我本人寫博客的體會來看,當你努力地與別人分享的時候,你首先就得非常認真地對自己的工作進行總結,在這個總結的過程中你就會看到很多自己此前所看不到的東西,對事物的內在邏輯的洞察與解析會更深一層;其次當你與別人分享的時候,你的那種保守的想歇一歇的意識就不會產生了,因為你明白別人將會很快趕上你了,如果自己不能夠超越自己的過去,你將會很快地被市場淘汰,這種進取的緊迫意識將最終把你的企業打造成業內最優秀的企業,你的團隊也將會在這條分享的“鯰魚”的追趕中把自己的那點可憐的惰性給打磨得一干二凈;再次,我們每個人都不會無緣無故地接受別人的恩賜的,當別人對我們微笑的時候,80%以上的人也會回饋微笑給對方的,“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是中國人最樸素的待人處事的哲學理念,所以一定會有很多的企業來告訴你他是怎么做的,走過了哪些彎路,有著怎樣的經驗,當一個企業給我們一條好的經驗的時候,100個企業就會告訴我們100條好的經驗,那么企業終將從這種分享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