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初,環香山地區農民就利用大山的石頭沙礫,開始了這種特色種瓜模式――在沙礫淤積豐富的香山沖擊扇區域將大量碎沙石覆蓋在山地表層,利用砂礫鋪壓對地表所具有的節水、增溫、保墑效果生產西瓜和甜瓜。這樣做的最直接效果是減少了土地荒漠化面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海拔1600-1800米高的得天獨厚光熱資源又為西甜瓜中天然葡萄糖、維生素、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特別是食物中稀缺的硒元素的積聚提供了獨特的自然條件。
壓砂瓜大面積種植于砂礫淤積豐富的中衛香山沖積扇區域,每年 圖4
中衛市摘收香山壓砂西瓜[5]4—5月份種植,7—9月份上市。該地區生長季節日照時數1080小時,日照百分率60%以上,無霜期153天,有效積溫2529.3攝適度,5—8月份晝夜溫差很大,“早穿皮襖晚披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是該地區氣候特點的真實寫照。
過去苦于缺乏資金、交通不便、沒有政策、受生活所迫,群眾自發地零星種植,只是把壓砂西甜瓜做為一種副業。種植壓砂瓜,首先要在荒地鋪上砂礫,由于過去交通運輸不,造成種植壓砂瓜投資時間長,產生效益時間更長,加上種很多年后要倒茬,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當地人們對壓砂瓜有一句順口溜“苦死老子、富死兒子、愁死孫子”。但隨著種植水平的不斷提高,種植面積的逐步擴大,和水源的進一步解決,機械化裝備水平的提高,勞動程度明顯降低,20世紀90年代壓砂瓜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編輯本段
1、立地條件。
海拔1200m至1800m,坡度≤25°,土壤類型為灰鈣土或沙壤土,土層厚度≥80㎝,鋪壓礫砂混合物10cm至15cm(礫/砂混合比例為10:1),土壤有機質含量≥0.6%,無污染源。
2、品種。
“金城5號”等中晚熟、皮厚、耐貯運、橢圓型花皮大果西瓜。
3、栽培管理。
1)土壤管理:對確定為壓砂的耕地在壓砂前耕翻3次,耕深22cm至33cm,每667㎡(畝)施入優質腐熟農家肥≥1000kg,再壓砂,翌年種植;對老砂地,收后淺耕、松砂,并鋤草、施肥。
2)種子處理:溫湯或藥劑浸種殺菌。
3)播種:4月中旬,壓砂地土表層10㎝深度溫度穩定在15℃以上適時點種。采取行覆膜或穴覆膜“錯位”種植,每公頃種植≤3750株。
4)田間管理:
幼苗管理:砂地覆膜,在西瓜幼苗2葉1心、膜內溫度超過35℃時通風煉苗,防止徒長、燒苗,破膜通風時間在早上10:30前。及時間苗,人工或機械除草。
留瓜:不整枝,留瓜以第2朵或第3朵雌花坐的瓜為主,一般在第10節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