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的藝術】 在鬼哥的《關于定價一些事》中,提到了目標客戶、品牌調性、成本以及渠道等四個層面對定價的影響,個人更喜歡鬼哥對品牌調性以及渠道體系的分析。
先看品牌調性:
“20年前品牌成功的推手是出色的大創意,你需要熟悉細分市場的目標客戶的購物習慣,70%的成本用在傳統媒體渠道推廣及PR公關,好的創意讓你的產品在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達到銷售的目的。然而到了2013年,客戶的欲望更加強烈,品牌還是品牌,新媒體的出現讓客戶細分的更明顯。每一個品牌、每一家店鋪都是一個藝術的主體,不可被取代。
LV和麥包包,一個是奢侈品,一個是淘品牌,對于功能需求方面,二者沒有區別,之間的價格差異是因為他們的品牌調性的區別 ,但都有他們很大的市場,說明欲望可以催生品牌調性的細分化差異。”
在跟一位百貨電商副總聊天的時候,他說發現了這樣一種變化:以前用戶很喜歡用“價格排序”按鈕,但現在這種點擊已經在大幅減少。這背后說明的問題在于,靠規模化成為的價格雖然還是殺手锏,但用戶對價格的敏感度已經在降低,轉而更關注品牌調性以及產品是否滿足自己的某種特定需求。這對于很多垂直電商而言,應該算是一個好消息。
剩下的問題就是在于品牌調性、產品如何與細分的客戶群需求進行匹配,這個對運營的能力要求更高。大平臺未必愿意做,這是精細化運營者的機會。
再看渠道體系:
“化妝品屬于標品,每一個品牌的SKU很固定,價格區間很固定,同時還伴隨著假貨、水貨價格的沖擊。大家可以在供銷平臺看一下佰草集、相宜本草的供應商的運營策略,控制最低價位銷售價格的同時給分銷商較高利潤,完成銷售目標后給予分銷商運營費用的補貼。這樣分銷商既不會擾亂價格市場,亦能有很好的回報,配合自己店鋪的推廣來提升成交,爭取運營費用補貼。再看一下the face shop這個品牌的供應商,同樣卡住了最低零售價格,但單品的毛利最低只有幾毛錢,最高不超過3.5元。
跟定價相關的層面總結一句話:如果大家有分銷渠道,一定提升單品的價格,以完成分銷渠道的拓展,給予分銷商較高利潤。”
關于定價邏輯,我聽到的一個版本非常有趣,那就是有兩種截然想法的定價邏輯:傳統品牌商一般是要先確定吊牌價,然后再折后做售價,其中吊牌價是按照消費者的時差承受度、競爭力等多種因素來定的,價格可伸縮空間較大;自有品牌電商則是由原價或成本價基礎上,加上對競爭對手的分析,一下出一個特惠價,一旦遇到多輪大促打打雞血,幾乎沒有再降價的空間。
這里引出幾個問題:第一,就是我們常常被無數人提及的常識——線上一定會比線下便宜,這個常識本不應該是正確的常識,而且也讓很多自有品牌電商處在定價的尷尬地位,比如你一旦超過400或500,幾乎很難賣出去。這不能不說,早期淘寶對網購用戶的這種低價教育確實根深蒂固了;第二,一個傳統企業做線上和線下的定價策略,一定要綜合考慮分銷商的承受能力與盈利空間;第三,前一輪的自有品牌電商實際上在定價方面是交了學費的,給自己預留的空間太小。
【門檻的藝術】
楊欽可能是電商界最有底蘊的記者,人帥,深藏不露,只見過一次,但每每他有文章出來,我一定是第一時間拜讀。不過,有位女性朋友說,她更喜歡天下網商的主編許維,我回了兩字:花癡。實際上,兩個人都蠻帥的。
他在《唯品會的閃購模式,你學不會!》里面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命題,那就是在人人唯品會的時代,唯品會的真正門檻在哪里?他有這樣的判斷:
看渠道體系:
“唯品會真的是‘閃’購。因為單款商品的庫存極少,消費者必須得搶。閃購定時上新的策略雖然給后臺系統帶來了壓力,增加了基礎建設的成本,但節約了消費者逛的成本。這也解釋了為什么閃購大部分的成交來自上線后的頭兩個小時。
但這種沖動型消費也帶來了副作用:唯品會整體的退貨率約為20%,服裝品類的退貨率更是高達28%。由于唯品會給予消費者15元的退貨運費補貼,這增加了唯品會的物流成本。
唯品會只退不換。因為唯品會的SKU極淺,消費者因顏色、尺碼等不滿意而產生的換貨需求并不一定能得到滿足,而且會拉長公司與品牌商的結算周期,所以唯品會并不提供換貨服務。
唯品會分倉分站。唯品會目前分別在廣州、上海、北京、成都四個城市建立了倉庫,相應地開通了四個分站,這四個分站每天推出的特賣會各不相同。同樣因為閃購的SKU極淺,唯品會很難將同一款產品在不同的倉庫間分倉存放。而為了盡可能地降低配送成本,跨區配送不被鼓勵。所以,品牌商的產品在哪里入倉,就在哪里上線,即“分倉分站”模式。
這也是閃購與團購很重要的一個區別:團購的庫存窄而深,閃購的庫存寬而淺。2011年12月,唯品會推出團購頻道,但團購的成交占比不到5%。閃購的基因并不適合團購。”
今天還與一些電商人士聊了一下這篇文章,用匿名的方式寫寫他們的觀點,也算是對這篇好文的一個有益補充。寫出來也是為了有益行業探討,希望這些跟我聊天的大佬們多多見諒了。
A:其實唯品會的模式很多電商還是能學會的,關鍵是否靜下心,用多長時間。比的不是誰牛而是誰犯錯少。當然犯錯少而又不過度保守,本身就是牛了。
B:對于唯品會的閃購用戶出行兩極分化導致老用戶流失嚴重的問題,還要看數據夠不夠,如果不對用戶進行分層分析,結論會有風險。從邏輯上上,這個判斷是對的,但還要看邏輯的條件和邊界。比如你營銷拉來了過多的非目標用戶,流失多是合理的。不細分就是沒有洞見。(補充一句:未來靠譜的電商將是善于和敢于舍棄的電商,此話先放在這里了)
C:關于唯品會分站模式的愿意還不應該是庫存寬而淺的問題,而是要解決如下問題,一是同一品牌場次過密,沒有稀缺感,最好辦法就幾個分站輪著來;二是區域節氣問題,比如從氣候角度,夏裝是從南輪向北,冬裝是從北輪向南;三是解決本地配送問題,北上廣成,幾乎都可以大面積覆蓋。
D:唯品會的退貨率高,除了跟鞋服品類相關,還有尺碼不符、質量問題以及只退不換的設計,改善這個三個方面的投入可能會帶來更好的產出。不過,也可以采用成本轉嫁的方法,比如設置紅線,超過的部分由供應商進行補貼,也促使供應商規整品相,工作前移。不過這有個前提,就是唯品會要有獨霸天下的地位。
【節奏的藝術】
在沒有經過鴉總同意的情況下,我講他的《貨or人?》一文貼到了我們的中國電商俱樂部。好在文章不長,先貼在下面:
1、商家們很悲催,這么幾年下來除了賣貨還是賣貨。不管是低價還是什么,拼來拼去都是在拼一個東西:優質供應鏈。
2、對于商家來說,只搞定貨的問題是不夠的,比貨跟重要的是人,是消費者。不抓住、留住消費者,永遠都是在幫別人賺錢,沒有根基。
3、當下,三個問題是值得商家們重視的:全網銷售、全網營銷、全網運營。
全網銷售:不在某一個平臺上吊死。
全網營銷:盤活客流,多方引流。
全網運營:和消費者做朋友,建立根基,做長期的生意。
總之:貨和人都重要,人比貨更重要。缺任何一個就像缺了一只手。
實際上,我喜歡鴉總這篇文章有兩個原因:一是談到了貨品與用戶的匹配問題,這個是精細化電商運營中很重要的一個突破點,只是目前做好的很少;二是提到了全網分銷正面臨的一些大轉變。
這個轉變跟淘寶及天貓生態的“惡化”有很大關系,有這么幾句我聽見的又耐琢磨的話分享一下:現在,哪些曾經風生水起的淘品牌,一旦是完全跟著天貓節奏走的,現在基本沒有太多聲音了。但同時,在淘寶和天貓平臺上做生意,又是最需要講政治的。(補充一句:現在天貓又在要求品牌在618大促站隊了,一種純粹防御京東的策略。)
有一位我剛結識的電商人說:“企業該據自己所處的發展周期和產品定位選擇合適的,適合的電商平臺,過分渲染全網銷售、全網營銷以及全網運營會造成模糊產品定位,簡單資源配置,企業管理和渠道運營的不能有效聚焦,其結局自然可知。”
實際上,這就涉及到一個很重要的話題,那就是電商該如何保持節奏,這種節奏既要讓平臺商覺得你很講政治,但又要不能自己吃虧。要知道,現在天貓的方式基本上是一年下來各種打雞血的大促,這會導致品牌商最終處在“1天賣新品、364天賣庫存”的尷尬境地,盈利就更是難上加難。
其實,大致是存在占比約在1%多點的隱形淘品牌,他們基本做到了以上兩點,保持了自己的節奏,悶聲賺錢,比如一個南方做鞋類的電商,但從不接受媒體采訪。
當然,對很多有技巧的傳統品牌商來說,也有一些辦法,比如在平時基本上是悄悄提升產品單價,這意味著別人打小雞血降價的時候它基本小降一點點,貨基本上賣不太動,但一到雙十一這樣的大促,它一下五折將貨品全部售罄,從而一舉扭轉被動局面。
多說兩個故事:唯品會的成功最關鍵的一環其實是流血上市,上市給了它很好的品牌背書,才有了品牌商的青睞與支持,以及模式深耕的機會。而在唯品會上市之前的幾個月,凡客也在謀求融資上市,結果無疾而終。
一個流血了,一個沒有流成血,就出現了一種天上與地下的結局對比。我想說的是,電商要善于把控自己的發展節奏,即使在被資本綁架的情況下,也要盡量做到這一點。
(天下網商 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