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綜合體遍布新商圈 同質化引發經營競爭激烈
2013-05-23 09:47青島早報評論收藏打印字號:T|T
[摘要] 2012年被冠以“商業地產年”的稱號,進入今年商業地產更加火熱。在這其中,集合購物中心、百貨、超市、商業街、主題商場、寫字樓、酒店等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備受地產商青睞。在青島,無論是傳統商圈還是新商圈,城市綜合體仿佛成為新一輪商業地產的最佳載體。
2012年被冠以“商業地產年”的稱號,進入今年商業地產更加火熱。在這其中,集合購物中心、百貨、超市、商業街、主題商場、寫字樓、酒店等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備受地產商青睞。在青島,無論是傳統商圈還是新商圈,城市綜合體仿佛成為新一輪商業地產的最佳載體。
市場現狀
地產商主推商業地產
如果說過去是住宅地產的黃金期,那么當下無疑是商業地產的爆發期,各大房企紛紛轉戰商業地產重新“攻城略地”。近年來,青島的商業地產發展速度也是不斷加快。隨著新城區的不斷拓展,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多,商業地產也是迅速在各個區域落地開花。其實,這輪商業地產熱和地產調控密切相關。蘭德咨詢總裁宋延慶曾表示,這一輪“商業地產熱”起始于2011年,時點恰恰與樓市新“限購”政策實施的時間相一致。這并不是巧合,而是因為調控,一部分開發商轉向不限購的商業地產。
在這股商業地產熱中,一時間城市綜合體也成為地產圈的時尚,似乎只有推出城市綜合體才意味著地產商在商業地產上的成功。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城市綜合體作為可以拉升城市形象,大量增加稅收,解決就業崗位的一種高端物業形式,受到追捧也理所當然。
其實從1999年開始,商業網點開始向商業地產轉移,不同的地產模式逐漸受到開發商廣泛的關注。“城市商業綜合體”一詞,早在2000年時就有人預測,它將成為重要的一種商業地產模式出現在城市中。直到現在,城市綜合體似乎已經成為商業地產常用的一種實踐方式。據世聯地產統計,全國正在施工中的綜合體是已建成綜合體的4倍,而規劃中的綜合體規模,大概又是正在建設的綜合體的4倍,也就是說,可見的一段時期,各個城市的綜合體規模,將達目前已建成綜合體的16倍。其中未來3年,城市綜合體的新增數量將以50%-100%的增速上升。
城市綜合體遍布各商圈
高星級酒店、高檔寫字樓、酒店式公寓、大型綜合購物中心、獨立商鋪及街區、市民廣場及大型高尚居住社區……這些就是城市綜合體的組成要素。青島,憑借獨有的城市魅力更是吸引了多家大型城市綜合體入駐扎根。
2009年,青島首個集購物中心、酒店、公寓、寫字樓于一體的市北CBD萬達入駐青島,催生了市北CBD商圈的誕生,就連與其沾邊的居住小區,房價也是一路水漲船高。城市綜合體有其鮮明的發展優勢,優越的生活休閑環境、先進的體驗式消費模式遠遠超越傳統百貨店,記者發現市民也逐漸接受這樣的商業綜合體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周末,一家三口在城市綜合體度過一天時光,也從開發商的宣傳成為現實。
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快。近三年時間,各房產大鱷也是紛紛攜城市綜合體項目進入青島,帶動青島市的商業氛圍轉型升級。2012年被譽為青島市的城市綜合體崛起之年,記者查詢了島城目前在建或者已經開業的城市綜合體,發現數量在不斷增多。像市南區擁有中鐵青島中心,魯商中心、藍海新港城、華潤中心萬象城、遠雄國際廣場;市北區擁有CBD萬達廣場、萬科中心、和達中心城、凱德廣場、歡樂濱海城;李滄區則有李滄寶龍城市廣場(小區網 論壇)、李滄萬達廣場、奧克斯廣場、偉東樂客城(小區網 論壇)、銀座廣場;嶗山區則有證大大拇指廣場、利群嶗山購物廣場等。無疑,各個區域城市綜合體的市場競爭格局已經形成且日趨成熟。
前景展望
同質化引發經營困境
相比城市綜合體數量上的躍進,在城市綜合體的規劃和運營上,國內商業地產領域卻并沒有出現令人眼前一亮的進步。其中同質化一直是困擾商業地產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李村商圈的幾個城市綜合體,在物業類型和體量都大致相同,無疑這對于商圈人流的爭奪更加激烈。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城市綜合體項目的逐漸增加,同質化導致的競爭將日益加劇。
目前,有城市綜合體不斷上馬的熱鬧,也有城市綜合體“人少樓空”的冷清。像城陽寶龍城市廣場,開業時可謂是“風光無限”。2009年,這座集購物、旅游、美食、休閑、娛樂、居住、商務八大業態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體于9月份全面營業。當時寶龍宣稱,這是青島北部目前開業商鋪最多,營業面積最大的綜合性購物游樂購物中心。然而,好景不長,人們發現,偌大一個寶龍廣場經常空蕩蕩的。在這里,消費者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品牌,而業主們也因人氣不旺,倍感壓力。3年之后,不少商戶已經“人去樓空”。
同樣2012年開業的李滄寶龍城市廣場也面臨著一樣的問題。不僅如此,前段時間開業的東部證大大拇指廣場客流量也并不是很理想。
冷清是在商家預料之中
“誰擁有城市綜合體,誰就擁有城市的未來!”似乎已經成為地產界的名言。面對當下有些城市綜合體的“冷冷清清”,有地產商并不著急,有的甚至表示這是在其預料之中。
當下地產商擠入商業地產圈發展城市綜合體是受調控影響,同樣有專家指出,國內一、二線城市的住宅房價已開始趨于平緩,被擠出住宅市場的投資需求逐漸轉向商業地產市場。由于城市綜合體的開發投資回報高于純住宅項目,以及城市綜合體內的酒店、商場可長期持有的特性,更可讓開發商長期獲利。再加上在當前銀行對商業地產只提供短期貸款的前提下,公寓和寫字樓是可以出售的,開發商完全可以通過出售這些可售物業迅速回籠資金,以支持酒店和商場的運營,因而城市綜合體也就成了當前商業地產開發的主流。
島城有業內人士透露,其實有地產企業的城市綜合體不光在島城經營冷清,就是在全國運營的商業地產項目的游樂購物中心情況都不容樂觀,但是,通過運行這些項目它已經在出售公寓等方面賺足了錢,所以根本不在乎這些。
記者觀察
李滄區
商業綜合體肉搏之地
李滄寶龍城市廣場、李滄萬達廣場、李滄銀座廣場、樂客城……李滄商圈已經成為商業綜合體的扎堆聚集地,尤其是近一兩年,更是出現了“你追我趕”的狀況。不可否認,眾多商業綜合體的進駐為李滄居民提供了優越便捷的購物、休閑好去處。但是很多人已經在憂慮,李滄商圈的消費力真有那么大么?
實際上雖然有兩條地鐵線穿過,有大量剛需盤在建,但是仍有業內人士對眾多商業綜合體齊進李滄商圈并不太看好,他認為,這一商圈的發展主要受制于人口的消費能力及商圈的輻射范圍。實際上老李滄商圈主要是三巨頭——維客、利客來、嶗山百貨構成,主要是傳統百貨業。而此時面對一擁而入的城市綜合體,李滄缺乏針對性的消費人群以及消費能力,其消費習慣也待長時間的培養。雖然交通發達,但是隨著這些地區商圈的崛起,客流也會被分流。
記者在李滄商圈實地看到,城市綜合體的“同質化”嚴重,一家品牌在另一家也能輕松找到。不僅如此,體量巨大的城市綜合體中,空置或關閉的商鋪也不斷出現。
新都心
“商業心”還待交通完善
隨著黑龍江路、重慶路、雙山隧道的建設,加上最先開通的地鐵三號線,新都心也讓人清晰地看到未來的潛力。
之前,作為規劃中的大型居住區,新都心方圓5公里內均無大型商業體。不過按照規劃,新都心將利用3至5年時間,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將其打造成核心商務區、生態文化區和高端居住區。目前,新都心片區內已有多個大型綜合體亮相,福州路萬科中心、和達中心城、凱德廣場等商業地產項目建設。
“新都心缺什么”是之前該區域一家地產商的廣告。記者前往新都心,最大的感覺就是公交線路的缺乏,即使想打車也找不著出租車。“主要是交通問題。”該處一樓盤銷售人員表示,“地鐵施工還有道路施工封閉了多條道路,因此人流車流比較少。”雖然該樓盤的底層商鋪大多空置,但是該銷售人員認為,隨著公交線路開辟、地鐵線開通,這些也都將成為不可多得的旺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