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洋奶粉”加速布局國內市場,一邊是國產奶粉頻遭質疑。怎樣重拾消費者信心,中國乳制品業應如何贏得曾經“丟失”的國內市場?突破口在哪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
糾結進口與國產?
消費者需要回歸理性
宋昆岡告訴記者,現在消費者存在一種消費誤區,認為高價位就代表著高端,代表著高品質。然而,我國頒布的嬰幼兒食品國家標準中許多指標等同采用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的標準,有的甚至是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所沒有的。
宋昆岡表示,凡在國內市場上銷售嬰幼兒乳粉,不論是國內生產,還是國外進口,都要執行這個標準。標準決定了配方,配方限定了所用原料,所以只要研究一下嬰兒配方食品標準及相關標準,就會發現全球嬰幼兒奶粉的營養指標基本一致,國產奶粉與進口奶粉安全性上沒有差異,消費者沒有必要迷信洋奶粉。
“換言之,國產奶粉與進口奶粉并不存在太多質量上的差異。”宋昆岡表示,因為在市場上購買的產品,無論是“高端”還是“低端”,都應該是“合格產品”,消費者應該把關注點聚焦在產品質量上而不是產品品牌。
標準高低?用質量說話
形成產品內在質量的重要因素是原料質量。宋昆岡說,生產嬰兒乳粉的主要原料是生鮮乳,也就是原料奶和乳清粉。其中生鮮乳由國內自產,而乳清粉由國外進口。目前大型骨干企業自有奶源的比例達到40%,有一些已經超過60%,甚至已有企業實現全部自給。一些嬰幼兒乳粉生產企業在原料生產上也實施“全產業鏈”管理,所用生鮮乳全部來自自辦牧場的高品質生乳。
對于乳制品標準的理解,消費者普遍想到是原料奶的標準。2011年4月,生鮮牛奶新國標正式頒布,按照新國標,原料奶中蛋白質含量由原標準中的每100克含2.95克,下降到了2.8克,低于發達國家3.0克以上的標準。每毫升原料奶中的菌落總數200萬,比美國、歐盟10萬的標準高出20倍。不好的原料,怎么能生產出好的產品?對此宋昆岡解釋說:“原料奶標準僅是一個進入的最低門坎,如蛋白質、脂肪含量是最低值,微生物是最高限量值,這并不限制企業收購高于國際標準的生鮮乳。實際上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標準,設定的指標都要高于國際標準,而且是以質論價收奶。特別是近年來企業自辦牧場越來越多,自有奶源的比例增長很快,一般的在30%-40%,好的達到90%甚至100%。所以消費者不必因為原料奶標準低,而擔心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產品質量。
中國不缺好奶,缺的是信任
國產奶粉擁有如此嚴格的標準和過硬的質量,為何消費者依然對進口奶粉情有獨鐘?宋昆岡認為,“三鹿”奶粉事件是我國乳品行業整體發展的轉折點。在此事件之后,國內奶粉銷量急轉直下,洋奶粉侵占了國產奶的市場份額,質量高低已不是消費者選擇的唯一標準,產地區別越來越被消費者看重。國產奶粉乃至整個乳業,正陷入空前的信任危機。但消費者需要了解,凡是生產奶粉,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奶源安全也面臨存儲、運輸環節二次污染的風險。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一家品牌的奶粉敢說自己是百分百安全的。
為了重塑消費者信心,保障乳制品質量安全,近幾年來乳制品行業一直不斷對行業和企業進行整改。經過4年來的整頓改造,中國乳業取得了明顯成效,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從歷年抽檢合格率之高就可以看出產品質量穩定向好。
宋昆岡向記者提供了一些數據,在1995年,國家技術監督局對嬰兒配方乳粉產品質量進行抽查,抽樣合格率僅為48.35%。然而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共抽檢國產乳制品樣品128240個,產品合格率99.74%,其中嬰幼兒乳粉樣品12082個,產品合格率99.23%,這是歷年來最高的合格率。此外,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每月都會對15個主流品牌進行“月月抽”,對嬰幼兒配方奶粉進行風險評估,內容涵蓋產品的進貨、生產、銷售各個環節,未發現不合格產品,合格率100%。
“提升中國乳品行業的公信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國產奶粉堅持質量合格的原則,就一定能把收獲率提上去,所以國人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國內乳品行業,相信國產奶粉,因為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宋昆岡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