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百貨五六成品牌重復 建議靠服務突破 上周末,中山路上的好幾家商場都在進行超大力度折扣促銷,吸引不少消費者前去“掃貨”。市民何先生也陪著女朋友在幾家商場“連軸轉”。當他從商場出來,朋友問他去了哪些地方,他一時竟懵了答不上來“連著逛了幾家商場,感覺都差不多,品牌幾乎都一個樣。”隨著百貨業的迅猛發展,如今我市已有20余家百貨商場,除了免稅、磐基、SM等定位高端的商場外,其他大大小小的商場,“撞牌率”極高。
消費者
新開的商場,也不再圖新鮮
“越來越不愛在廈門買東西了,看來看去就只有那幾個牌子,基本沒什么選擇余地。”外企白領林小姐說,鞋子類每家商場幾乎都是百麗、真美詩、思加圖、森達,年輕女裝就是ONLY、VEROMODA、Eland、Tennie Winnie、Basic House,太沒有逛頭了。因此,每年圣誕節前,林小姐都會專門飛到香港“血拼”:到海港城買Jimmy Choo的鞋子,到置地廣場買Balenciga的服裝和包包,到連卡佛買香水等化妝品。
購物達人王小姐,甚至歸納了一套“購物總結”。她說,在廈門,內衣品牌放眼望去,幾乎都是黛安芬、安莉芳、愛慕、華歌爾;珠寶方面則是香港“四大品牌”周大福、周生生、謝瑞麟、六福占主導地位;運動用品類無非就是耐克、阿迪達斯唱主角。
市民孫女士也對在廈門逛街慢慢失去興趣。“一走到化妝品區,每個商場都是貼著那幾個明星的巨幅廣告,服裝、鞋子、內衣品牌也幾乎大同小異。”孫女士說,相同的品牌、裝修風格、促銷方式,就連物品的陳列都沒啥兩樣,實在很難讓人提起精神來。
住在湖濱西路的趙先生說,以前他和太太會圖新鮮,跑到一些新開的商場、購物廣場瞧瞧,但發現品牌和價格都差不多,索性就在家門口的天虹商場購買,省時省力。
上周末,記者到我市10多家商場觀察,發現每家商場都少不了百麗、黛安芬等。
商場
希望“抱團”走出去,引入新品牌
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廈門除了免稅、磐基、SM等商場有不少個性品牌外,其他商場的“撞牌率”極高,大約有50%~60%的品牌重復。
“廈門商場的品牌重疊度,的確蠻高的。”免稅商場副總經理潘阿月說,經營者在選擇品牌時主要會考慮兩個因素,一個是定位,一個是業績。潘阿月告訴記者,引進獨有新品牌,是有風險性的,因為它帶有不確定因素;而如果是引入一個已進駐這個城市的品牌,它的業績等各個方面都有參考數據,風險性會小很多。
“對于商場、購物中心來說,品牌同質化越來越凸顯。”SM來雅的副總經理吳海宏說,要做差異化,主要就是要看團隊的招商能力。他認為,單靠一家百貨的規模力、影響力有限,而如果由政府或是相關組織牽頭,召集百貨“抱團”到一些國家或地區招商,不同的百貨可以根據自身的定位和需要,選擇引入不同的品牌,對市場來說,會形成良好的氛圍。
吳海宏舉例,在菲律賓本土的SM,自營品牌的占比達到30%左右,即這30%的品牌只能在菲律賓的SM購買到,其他商場都沒有。“這也是我們今后的突破方向。”吳海宏說,目前SM來雅對這方面正在規劃中,也有非常明確的方向。
盡管目前我市商場的獨有品牌并不多,但不少商場并沒有放棄這方面的努力,在招商方面的步伐并未停止。比如,SM城市廣場擁有新引入的全城獨有品牌B+ab、Charles&Keith等;免稅商場擁有MARELLA 、HURST、BOCCANA等獨有女裝品牌;SM來雅擁有女裝獨有品牌Reneevo 、Oikos、 Nice Claup,并將在7月份引入化妝品品牌Biotherm和Kiehls。
專家
同質化不可避免,應靠服務突破
同樣是魚,川菜可能把它做水煮,閩菜可能把它做得清淡些,上海菜則可能把它做得很精致。一樣的食材,但卻能做出不一樣的口味和感覺,對于品牌來說,也有異曲同工之處。“盡管可能都是同一個品牌,但從消費者的需求去挖掘,在陳列、分類上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可能展示出不一樣的效果。”廈門大學品牌與廣告研究中心主任黃合水說,品牌資源就那么多,品牌同質化不可避免,關鍵是要從品牌的服務、顧客的維護等方面尋求突破,讓消費者在相同的品牌中感受到不一樣的購物體驗。
廈門美歲商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市場經理涂文科告訴記者,任何一個商場都想尋求不一樣的東西、塑造不一樣的形象,大家都在尋求突圍,但短時間內很難徹底擺脫品牌同質化,因為這是一個發展的必經過程,就像歐美百貨業,也經歷過這一過程。
涂文科說,同質化不可避免,但可以做一些差異化的東西。比如,同樣是歐米茄、萬寶龍,磐基名品中心有,免稅商場也有,后者的單店營業面積可能不如前者,但打的是“感情牌”,從商場的裝修、導購員的服務等,都會讓老主顧覺得更親切。
潘阿月認為,臺灣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鑒。“他們走的是‘設計師市場化’,有很多本土特色品牌,面料、設計風格不雷同,很受市場認同。”潘阿月說。
(廈門網報 記者 郭舒晨 舒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