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 Clarence McClelland)是當代研究動機的權威心理學家。成就動機理論是戴維·麥克利蘭通過對人的需求和動機進行研究,于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麥克利蘭把組織中人最重要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歸屬的需求。他對這三種需求,特別是成就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
1、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是一種追求卓越、實現目標和爭取成功的內驅力。
具有高成就需求者有以下主要特點:
(1) 追求個人成就、工作成功而非報酬本身,從工作中得到很大的滿足,喜歡表現自己;
(2) 他們能夠為解決問題承擔責任,而不是將結果歸于運氣或其他行為;
(3) 他們希望及時獲得對自己績效的反饋以便于判斷自己是否需要改進;
(4) 他們具有適度的冒險性,不喜歡靠運氣成功,中等難度的任務對他們具有挑戰(zhàn)性。當高成就需要者認為一項任務成功的可能性有50%時,他們的績效最高;
(5) 喜歡長時間的工作,很少休息,即使失敗也不會過分沮喪。
麥克利蘭認為,具有強烈的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將事情做得完美,提高工作效率,獲得更大成功。他們追求的是爭取成功的過程中克服困難、解決難題、努力奮斗的樂趣,以及成功之后的個人成就感。他們并不看重成功所帶來的物質獎勵。
成就需要理論的基本要點:
(1) 具有成就需要的人,把個人成就看得比金錢更重要。
一個人在工作上取得了成功或攻克了難關,解決了難題,從中得到的樂趣和激奮會大大超過物質的激勵。肯定、承認他的進步和成就,是對他最好的獎酬。
(2) 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對企業(yè)和國家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個公司擁有這類人越多,它的發(fā)展越快,獲利越多;一個國家擁有這樣的人越多,越興旺發(fā)達。
(3) 通過想像力的試驗,可以發(fā)現高成就需要的人。
麥克利蘭搞了一系列心理學試驗,比如,進行想象力試驗,讓被實驗者用很短的時間看一張照片,然后用五分鐘的時間對圖中所暗示的內容寫一個想像出來的故事,故事要反映這樣幾個問題:圖中發(fā)生了什么情況?圖中是什么?他正在想什么?將會發(fā)生什么事情?會產生什么結果?對同一張照片不同的受試者往往會有不同的反應,他們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反映他們各自內心的需要。但他們的回答可以用來判斷受試者成就需要的強弱。
(4)高成就需要的人可以通過教育培養(yǎng)出來。
企業(yè)或組織可以通過有效的啟發(fā)、引導和激勵等教育手段,成功的培
養(yǎng)成就需要的人。
成就需要理論的應用:
成就需要理論對于企業(yè)家與經理人隊伍建設、人力資源開發(fā)、促使員工做出更大的成績、提高組織成員的整體績效,具有重要意義。
(1)鼓勵全社會樹立欣賞與認同靠守法經營取得成功的企業(yè)家和經理人的成就,調動和激發(fā)其才能。企業(yè)家和經理人成就動機的強烈和才能的激發(fā),可以有力的推動和促進社會經濟的成長。
(2)激勵具有成就需要的員工做出更大的貢獻。為具有成就需要的員工設置難度適中的目標,安排具有一定風險的活動和挑戰(zhàn)性強的工作。
(3)確定卓越的品質追求和績效標準。卓越的品質追求和績效標準的達成,可以促進成就需求員工的挑戰(zhàn)精神和增強其成就感。
2、權利需要
權利需要是指影響和控制別人的一種愿望或驅動力。不同的人對權利渴望的程度也不同。高權力需要者喜歡影響和控制別人,喜歡承擔責任,喜歡競爭性環(huán)境,重視地位和威望,追求領導者的地位。喜歡爭辯,健談,樂于演講,直率而頭腦冷靜,善于提出問題和要求,喜歡教訓別人。
3、歸屬需要
歸屬需要是一種尋求建立友好和密切的人際關系的欲望,注重歸屬需要的人會努力需求友愛,喜歡合作而非競爭性環(huán)境,渴望建立相互理解的關系,隨時準備安慰和幫助處于困境中的伙伴。
4、三種需要的比較
類型 | 思維特征 | 行為特征 |
成就型 | 常琢磨如何把事情做好,超過別人; 常想干一些與眾不同、獨特的事情; 經常想要達到或超過某個標準; 常考慮個人事業(yè)的前途、發(fā)展問題 | 愿做冒險程度適中的事; 定的目標雖較實際,但有難度; 設法了解自己的工作成績或過程; 做事積極、主動,力求創(chuàng)新; 更愿與專家而非朋友共事 |
權力型 | 經常想采取果斷而有力的行動; 經常考慮幫助、支持和忠告別人; 經常考慮如何提高自己對別人的影響力及控制整個局面的能力; 經常考慮行動的后果、別人的評價或反映; 經常評價自己的社會地位、名望和名譽 | 參與組織的決策制定; 搜集和炫耀帶有較高地位標志的物件; 通過說服、幫助或支持來影響他人;追求官位; 千方百計搜集、掌握并且運用那些能控制別人的材料和信息。 |
歸屬型 | 經常考慮如何與人建立和保持深厚并牢固的友誼; 經常考慮如何取悅別人; 視集體活動為社交的好機會; 經常擔心別人與自己鬧矛盾 | 廣交朋友; 經常與人談知心話、給人寫信或打電話等;愿與人共處而非獨自一人;更愿與朋友而非專家共事;喜歡獲得別人表揚; 經常附和或迎合別人的需要,同時也愿意給人以同情和安慰。 |
常亮,著名獨立管理培訓專家
清華、北大、人大、上海交大等總裁班特約高層管理培訓專家
廣州市政府、名仕領袖學院、豐田汽車等特約高層管理培訓專家
獨立全面完成經理人核心領導力課程高尚品質的訓練與指導
專注于領導力與管理技能、管理溝通和員工精神
交流與合作:請聯(lián)絡助理楊林QQ: 136812424;97129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