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500強分析報告:16新星半數靠“礦”吃飯 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行榜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世界500強企業總收入比上一年提高了2.77%,但總利潤跌幅為5.5%。經歷了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嚴重衰退,世界經濟目前處于轉型和調整期,世界經濟低速增長的態勢仍在延續。
今年中國上榜企業再創新高,達到95家,距離百家僅咫尺之遙。此次在上榜企業數量、上榜企業收入占比方面,中國和美國的差距正在大幅縮小。按目前的增長勢頭,2015年中國企業可能在榜單上趕上或者超過美國。
不過,我國企業競爭力相對較弱,大而不強問題突出;銀行業在整體經濟中的利潤占比畸高和杠桿率過高問題明顯;上榜企業存在嚴重的結構失衡,來自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較少;上榜主體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較少。這些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都反映在500強中國企業榜單上,充分認識這種情況對于打造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版,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中國企業研究院
從世界經濟版圖看國力漲落
世界500強榜單是世界經濟的一面鏡子。
《財富》世界500強的排名規則是截止到當年3月31日的財務年度營業收入排名。今年,世界500強的入圍門檻提高12億美元,達到232億美元;2010年到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最后一名的營收分別為171億美元、194億美元、220億美元和232億美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3.5% 、13.4%和5.45%。今年總利潤比去年下降約千億美元,從中可以看出全球經濟寒冬的到來,導致同比增速出現下滑。由于歐債危機至今仍沒有出現好轉跡象,因此,預計世界500強最后一名的營收增速仍會出現下滑,如果按5%的增速進行計算,預計2014年世界500強最后一名的營收為244億美元。
1、 美、中、日、歐盟上榜企業占九成,6國主導世界經濟基本格局
在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中,美、中、日、歐盟上榜企業之和為444席,占了全部500強企業近90%的名額,美、中、日、法、德、英6個國家主導著世界經濟的基本格局。
各國企業上榜數量和國家的經濟實力排名驚人相似,在2013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上榜企業數量最多的六個國家,同時也是在GDP世界排名中最靠前的六個國家,主導著世界經濟的基本格局。今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企業里,上榜企業數量最多的國家依次是:美國132家、中國95家、日本62家、法國31家、德國29家、英國27家、瑞士14家、韓國14家、荷蘭12家、加拿大9家。而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12年GDP世界排名中位居前10位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巴西、俄羅斯、意大利、印度。
2、中國新進18家公司,增加量排在世界第一位
1994年, 發達國家上榜企業479家, 發展中國家只有21 家。20年后的2013 年, 發展中國家上榜企業已增加108家達到129家, 發達國家上榜企業則減少了108家,下降至371家。而在今年上榜的發展中國家企業中,中國企業占了超過74%的席位。
2013年,中國95家企業有超過85%的企業排名大幅上升或與去年持平,只有14家企業排名下降。而在世界前20個相比去年排名上升最快的企業里,中國占了10個名額,包括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上升121名)、山東能源集團有限公司(上升79名)、招商銀行(上升77名)、交通銀行(上升73名)等。
中國上榜企業的總收入達5.2萬億美元,占到了500強企業總收入的17%。在今年新上榜的31家公司中,18家新進的中國公司占據了新上榜公司總數的60%左右,中國新上榜公司的數量在所有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一位。
3、美國上榜企業與上年持平 ,2015年中國或將趕超美國
與中國企業的快速增長相比,美國上榜公司數量在連續10年下滑后,今年與去年持平,共有132家企業上榜。美國上榜企業的總收入約為8.6萬億美元,占世界500強企業總收入的28%。美國今年共有6家老牌500強企業落榜,又有6家公司上榜。而中國去年上榜的企業僅2家臺灣公司落榜,今年又新晉18家企業。日本是今年落榜企業最多的國家,共有7家公司落榜,僅1家公司上榜。按照每年新增10至15家企業的增長速度,明年中國上榜企業的數量或將達到105—110家,2015年中國或將趕超美國成為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第一大國。
1995年的財富500強共有149家日本企業和151家美國企業上榜,日本只比美國少了兩家。而當時中國企業僅有3家,如今上升到了95家,增長了30多倍。近10年來,美國和日本上榜企業數量不斷下滑,中國企業的數量則保持了持續的增長。(見圖一)
4、日本企業持續減少,中國穩居第二
1995年,日本上榜企業的收入占500強總收入的比例達到了37%,名列第一。美國的比例為29%,列第二位。當年,中國上榜企業占500強總收入的比例僅為0.4%,在今年則占到了17%,比1995年增長了40多倍。與之相反,今年美國上榜企業占500強總收入的比例降到了28%,日本的比例則降到了11%。
世界500強中的中國企業數量不斷增加,離不開中國經濟實力的持續增強,二者正好互相印證。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中國GDP總量居世界第六位,10年來,中國先后超越法國、英國、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圖二反映了近十年來中、美、日三國GDP的增長情況。與圖二中上榜企業數量的變化趨勢較為一致,2011年,500強榜單上的中國企業數量首次超過日本;而在榜單發布的財政年度2010年,中國的GDP也首次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二。可見,500強榜單反映了世界經濟版圖的變化,中國企業上榜的數量與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更加相稱。
5.歐盟諸國上榜企業慢性下降
籠罩在債務危機的陰影之下,歐洲入圍企業數量也有所減少,今年共有155家企業入圍,比去年減少了6家。英、法、德三國的企業數量之和也從往年的91家以上下滑到了87家。三強的企業數量總體上差距不大,基本都保持在30家左右。在世界500強中,今年德國企業所占數量比去年減少了3家,法國減少了1家,英國則與去年持平。
(注:以上圖表中,2003—2011年的數據僅包含中國大陸部分,世界銀行將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獨立經濟體單獨統計。2012年數據來源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經濟瞭望》:WEO Database April 2013)
6、2013年世界前500強的企業,集中在金融、能源與汽車制造業
2013年世界500強的企業,主要集中在金融、能源與汽車制造業。其中從事銀行-商業儲蓄的有54家,從事煉油、采礦、原油等能源行業的企業共68家,從事車輛與零部件行業的企業32家,這幾個行業的企業數量約占全部500強的31%。
從世界范圍看,2013年的世界500強,銀行業位列第一。2013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中,銀行業在全部52個行業中獨占鰲頭,共有54家公司上榜。而中國的銀行更成了世界500強的最大贏家。
中國入圍500強企業行業和地域分布
中國連續十年實現上榜企業的數量增長,上榜企業的營收占比不斷攀升,中國經濟超越日本、追趕美國的蓬勃發展,一路高歌猛進。在欣喜之余,今年的媒體和企業都多了一份冷靜。
數據顯示,在2013世界財富500強榜單中,95家中國企業總收入比去年榜單中的4.2萬億美元增長23.8%。但這些企業的平均利潤率卻由2012年的5.4%下滑至3.9%。此外,在95家上榜企業中,僅有12家企業的利潤率達到10%以上,另有11家500強中國企業在去年出現了虧損。
1、產業結構嚴重失衡。從產業結構看,中國入圍企業集中在傳統產業,創新產業和服務業發展不足
今年中國的上榜公司主要分布在鋼鐵、汽車、資源、化工、金融等領域,而來自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則較少。這份榜單無疑打上了近年政府投資主導模式的印記。
今年美國、日本、韓國的入圍企業基本都在零售、電子、互聯網、現代制造業等高科技領域,而中國的上榜企業,大多都是石油、電力、電信、鋼鐵、鐵路等壟斷或者半壟斷的企業,科技型、服務型企業只有10家。
日本的500強企業多集中在高附加值的制造型行業中,今年日本上榜企業最多的三個行業分別是汽車(8家)、電子(7家)、保險(6家)三大行業,這三個行業的公司加起來約占日本企業總體上榜數量(62家)的一半。
美國的近百個上榜公司分布在服務業第三產業中。今年美國上榜企業最多的四個行業是銀行、煉油、航天與防務、食品店和雜貨店,大約占了美國全部上榜企業的1/4。此外,美國其他近百個企業則比較均衡地分布在保險、汽車、貿易、制藥等40多個服務型的行業中。
對比來看,今年中國上榜企業最多的前六個行業依次是采礦、銀行、金屬產品、汽車、貿易、工程與建筑,這六個行業的上榜企業占了中國全部上榜企業的一半多(圖三)。其中,能源類最多。進入前50強的中石化、中石油和國家電網,都是資源型企業。除了前50強外,中海油、中化、南方電網、五礦、神華、華能等能源企業也長期出現在榜單上。在今年新入圍的16家企業中,資源類占了9家,其中包括山西的6家煤礦企業。
這些企業多屬于資源性壟斷和政府管制行業,企業的巨額收入和盈利大多依賴資源壟斷和政府補貼,存在著創新能力不足、管理基礎薄弱、粗放式和外延式經營等問題。這種以透支資源和資本為代價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另一方面,從企業榜單上看,中國高端裝備制造企業以及第三產業、新興產業企業非常稀缺。技術型、創新型的電子類、IT類企業所占比重較小,其中電子類僅有2家,計算機類僅3家, 而這其中臺灣就占據了4家,中國大陸僅有聯想一家計算機設備公司。而日本有7家電子電氣設備企業,有3家計算機設備公司,這進一步凸顯了我國大陸地區技術類和創新類企業的差距和不足。
在500強分行業榜單上,一共52個行業,中國企業只集中在27個行業里,在其余的食品、服裝、家居、保健、娛樂、信息技術服務等第三產業服務業榜單上,中國都交了白卷。房地產企業一向是造富寶地,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財富500強榜單中,中國房企只有一家上榜,但這家房企不是中國地產老大萬科,而是綠地集團。綠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317.387億美元的營業收入,排名從去年的483位上升到359位,成為唯一一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內地企業。
這說明中國經濟發展存在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這是中國經濟重投資而輕消費的結果。資源型企業也并非高枕無憂,由于利潤縮減,增長放緩等原因,鞍鋼下降31位、寶鋼下降25位、五礦下降23位、中冶下降22位,中化、武鋼等排名也出現下滑。
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發展完全處于不同的階段。美國主要以高科技、金融業和其他的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體系,而我們仍然是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的產業為主導,比如汽車、鋼鐵、能源這些行業,也就是說我們的經濟結構還沒有進入到一個新興的經濟發展階段。
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應該向科技化與高附加值方向發展,若沒有新興企業發展上來,未來中國上榜企業數量或將減少。
2、區域分布失衡。從所處地域來看,中國入圍企業集中在東部,今年首家西部企業入圍(見圖四)
我國這次入圍世界500強的95家中國企業,絕大多數總部位于東部經濟較為發達省份。有48家入圍企業總部位于北京,比去年增加4家,北京企業占比超過60%。總部在北京的500強企業包括三大石油企業、三大電信運營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等等。
北京以48個企業的數量獨領風騷,清一色是“國字號”的銀行、能源等行業的大型國企。而上海有8家企業上榜,分別來自鋼鐵、汽車、金融、房地產等行業。排名北京、上海之后的是廣東和山西。廣東的上榜企業中,有4個總部在深圳,2個總部在廣州,分別來自電力、汽車、通信、金融等行業。而上榜企業數量與廣東平起平坐的是能源大省山西,6個企業全部都是“挖煤的”。
以區域劃分的話,珠三角略輸長三角,在今年的財富500強榜單中,江蘇和浙江各有1個企業上榜,加上上海的8家企業,共10家企業,而廣州深圳加起來6家企業,無論在上榜企業總數還是在上榜企業排名上均不敵長三角。
歷年來,位于中部省份的企業數量就比較少,位于西部省份的往年幾近于零。不過今年出現了兩個大的變化,第一,山西新增5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榜單;而西部省份陜西則實現了零的突破。今年,陜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排名第464位,營業收入達253.4億美元,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家世界500強企業。數據顯示,在過去5年間,延長石油的總資產增長了2.7倍;銷售收入增長了3倍達到1621億元,上繳財政稅費增長2.2倍,成為全國財政貢獻最大的地方企業。
3、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發展失衡。從所有制分布看,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具有濃厚的公有制特色,民營企業占比不到1/10
2012年面對國內外復雜的經濟形勢,中國國有企業表現出逆勢增長的態勢,為中國經濟提供了重要支撐。從榜單上看,今年中國上榜公司的主體仍是國有企業,中國內地85家企業中,國有企業占到九成以上。中國內地新增加的16家企業中,有14家是國企(包括金融類國企),僅有2家為民營企業。
今年,不少國企在榜單上的位次都大幅提升。如國機集團前進了41名,上升到第326名,新興際華集團前進78名,上升到第406名。而新上榜的公司中國有控股企業也占了大多數,如國藥集團、中國有色集團等。
在今年的榜單上,中國醫藥集團在榜單中排名第446位,營業收入達261.9億美元,凈利潤3.43億美元,是我國醫藥領域首家進入世界500強榜單的企業;中國建材集團和中國醫藥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同時管理著兩家企業,宋志平也由此成為今年第一個將兩家央企一起帶入世界500強的企業負責人。
今年民營企業也表現不俗。去年的5家民營企業除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名次略有下降外,其他四家企業在今年名次都大幅上升。中國平安、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江蘇沙鋼集團、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上升61、36、28、2個名次。在去年有5家中國民營企業入圍的基礎上,今年又有正威國際集團、民生銀行兩家民企上榜。
從總量看,中國民營企業入圍太少。今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中資企業共有89家,而民營企業僅為7家,占比僅為7.87%;2011年上榜中企為73家,民企為5家,占比為6.8%。今年新上榜中國企業新增16家,其中民企僅為兩家,占比為12.5%。一個健全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度,民企應該是主力軍,經濟實力和經營成果應該占據絕對地位和優勢。從世界500強榜單上看,中國民企尚未具備上述地位和優勢。
中國95家入圍企業的八個特點
今年中國上榜企業的數量和質量均有所提高,規模和排名大多有所提升。中國不僅以95家上榜企業位列世界第二,近九成上榜企業排位也節節攀升,其中有13家企業進入前100名、3家企業進入前10名。
進入前10名的三家企業中石化、中石油都比去年上升了一個名次,分列第4、第5位,國家電網排名沒有出現變化,仍然保持在第7位。這三家企業的年營業收入分別增長了約14%、16%和15%,利潤總額分別增長了-13%,12%,117%。
1、新增16家新面孔,9家來自能源領域
雖然今年世界500強企業的上榜門檻提高到了23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21.78億元。但中國內地仍然有16家企業新晉世界500強。
16家新上榜企業中有9家來自煤礦、有色金屬等資源能源領域。其中煤炭企業有5家,全部來自山西。
新入圍的企業還包括北汽、廣汽兩家汽車制造企業,浦發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三家商業銀行以及以醫藥為主業的中國醫藥集團和以商貿為主業的上海百聯集團。
2、企業虧損現象突出,平均利潤率則由之前的5.4%下滑至3.9%
上榜的95家中國企業總收入為5.2萬億美元 ,比2012年增長23.8%。但平均利潤率為3.9%,較去年5.4%的平均利潤率有較大下滑。此外,在中國上榜企業中,僅有12家企業的利潤率達到10%以上,有11家企業在去年出現了虧損。
出現虧損的企業則相對集中在鋼鐵、有色、煤炭、化工、船舶等行業。虧損最為嚴重的企業是鞍鋼集團公司,虧損額為15.9億美元。此外,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鋁業公司、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也分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
3、銀行業利潤過剩,隱含金融風險的可能
在今年的榜單上,中國銀行業排名集體大幅提升。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排名比上年晉升了20—30位,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排名分別比上年晉升了83、86名。今年還有3家銀行上榜,它們是: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
不久前鬧“錢荒”的中國銀行業也被證實是中國最賺錢的行業,其盈利能力甚至讓世界驚嘆。“保險公司跑著掙錢,證券公司坐著掙錢,銀行躺著掙錢”。這是中國三大金融行業盈利模式的生動寫照。今年中國入圍的9家銀行利潤約為1468億美元,中國95家上榜企業利潤總額約2656億美元,9家銀行利潤占據中國所有上榜企業利潤總額的55.2%。這9家銀行的利潤率都在20%以上,其中工商銀行的利潤率最高,達到28.29%。中國工商銀行年收入達到1336億美元,利潤達到378億美元,成為全球銀行業的老大,其盈利能力在全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公司、高科技公司蘋果公司以及俄羅斯的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
在2013年世界500強最賺錢的50家公司中,四大行是“唯一”躋身前10的中國企業。中國工商銀行以378億美元的利潤總額排在世界500強最賺錢公司第4位,建設銀行(利潤306億美元)、農業銀行(利潤230億美元)和中國銀行(利潤221億美元)也排在了世界500強利潤榜的第5、第9和第10名。
上榜的9家銀行利潤占據中國(含香港,不包括臺灣)上榜89家企業利潤總額的半壁江山,足以看出中國整個經濟利潤蛋糕被銀行業攫取過多。前一段時間 “錢荒”的發生就已證明,銀行業不把資金用于服務實體經濟,而是在同業資金“空轉”,或用于房地產、融資平臺領域,這都將會引發更大的金融風險。
4、高杠桿率導致中國企業負債風險很高
今年《財富》世界500強的總杠桿率(以總資產除以總股東權益)為8.35倍,美國企業總體為6.65倍,中國大陸企業總體為8.67倍。剔除掉金融企業,中國的非金融上榜企業的杠桿率為4.42倍,而美國同行則僅2.79倍。這意味著,這些晉身全球財富榜的中國企業負債風險很高。一旦中國經濟開始放緩,面對市場和需求萎縮,過高的杠桿率可能會從銀行傳遞到實體企業,進而拖累整個國民經濟,并形成惡性循環。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金融企業的杠桿率過高。也就是說,它們的借款總額和貸款總額相對于股本金過高。前者隨經濟形勢而波動,本來它的起伏應由后者吸收,但前者太大,以致后者無力,故由政府介入,給金融企業兜底。中國金融危機隱患值得警惕。
5、大量產能過剩行業進入500強榜單
中國今年仍有大量產能過剩的行業進入500強的榜單,包括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鋼鐵行業今年有包括寶鋼、河北鋼鐵、鞍鋼等6家入榜,但是去年中國的鋼鐵行業卻是產能過剩,而且創下了全行業的虧損。其中,河北鋼鐵集團、鞍鋼集團去年的凈利潤為負。產能過剩是我國鋼鐵行業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與日、美來自制藥、軟件、計算機等技術密集型、創新型企業相比,中國的鋼鐵企業確實是“大而不強”。鋼鐵行業亟須從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制造業轉型。
此外,今年新上榜的企業中,還有9家屬于能源型的企業,其中有5家煤炭企業,全部來自煤炭大省山西,但2012年,煤炭行業結束了10年黃金期,整個行業不景氣已經到來。這些上榜企業生產經營不可持續性問題已經凸現出來。
6、入圍的企業基本沒有大的跨國品牌
中國大陸入圍財富500強的89家企業,沒有一家具有國際聲譽的品牌。無論是位居排行榜前十的中石化、中石油、中國電網,還是其他企業,其在業務分布、利潤來源、品牌的知名度上,影響基本僅限于中國。“兩桶油”的利潤,80%以上來自中國,除了華為和聯想這兩家民企的國際業務尚可圈可點之外,其他入圍的企業基本都屬于真正的“中國企業”,他們的營業收入大部分都來自國內,這些企業與真正全球化、國際化的跨國企業差距還很大。
以聯想集團為例,第三次入榜的民營企業聯想集團憑借全年業績的強勁增長,在世界500強中的排名大幅提升41位,達到329名。聯想集團2012/13財年的全年營業額達到創紀錄的340億美元,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份額升至15.5%,創歷史新高。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將此歸功于清晰的的戰略、創新的產品、高效的業務模式以及多元化的團隊和文化。
然而,蘋果去年的利潤差不多420億美元,而聯想的利潤只有6億多美元,連蘋果的1/80還不到。從銷售收入來講,聯想僅相當于蘋果的1/5。
7、中國汽車行業穩步發展
今年中國車企有7家上榜,其中北汽和廣汽首次躋身榜單,分別排名第336和483名。而所有上榜汽車企業中,一汽集團、長安汽車母公司中國南方工業集團(兵器裝備工業集團)分別比去年前進24、29名。吉利控股集團、東風汽車集團分別比去年下降3、4個名次。7家車企中,只有吉利一家民營大企業。
8、16新星半數靠“礦”吃飯,山西煤企逆市做大
入圍的95家中國企業中,有16家為新入圍的企業。這其中有9家來自煤礦、有色金屬等資源能源領域。今年,山西有新的5家煤炭企業入圍世界500強榜單,分別是:山西焦煤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403位)、山西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407位)、潞安集團(第430位)、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432位)、山西晉城無煙煤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第435位)。
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家煤企無一例外的都是當年山西省進行煤炭資源整合的主體。山西省曾在2005年和2009年進行了兩次煤炭資源整合,規模大幅提升,由此進入世界500強。但是這些通過整合做大的企業競爭力卻比較差,與大批煤炭企業擠進排行榜對比明顯的是,這幾家企業總體利潤率還不到0.2%。盡管煤炭形勢不好,但煤炭企業的貿易額度在2013年包括以后都很難降下來,因為企業要“以量保價”,《財富》評選的標準是營業收入而不是利潤,所以國內煤炭企業明年還將有望繼續入選,甚至不排除有更多煤企上榜的可能。
(來源:中國企業研究院 作者:李錦 羅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