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潤聯姻樂購超市加碼多業態布局 存兩大懸念 本土零售龍頭華潤與全球第三大零售商樂購終于實現了攜手。華潤和樂購英國總部同時發布公告稱,雙方簽署了備忘錄,利用各自的零售資源組建合資公司。從公告釋放的信息以及業界的分析看,新的合資公司將全力布局多業態零售,以應對在中國零售轉型期遇到的挑戰。
聯姻終成真
根據備忘錄,華潤和樂購組成的合資公司將整合雙方的業務,包括華潤旗下華潤萬家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的2986家門店,以及樂購在中國的131家門店和購物中心。未來合資公司的股權比例為華潤80%、樂購20%。華潤在公告中稱,企業將集成樂購的全球零售經驗、國際采購規模及供應鏈能力。但該備忘錄尚不具有法律效力。
此前,業界曾多次傳出樂購被華潤收購、退出中國市場。聯姻后,雖然樂購僅占20%股權,但樂購中國方面告訴北京商報記者,“與華潤的合作再次證明樂購對于中國市場的承諾以及既有業務的品質”。樂購中國方面還透露,樂購還將指派兩位成員進入合資企業董事會,不僅將享有股東的權利,也將有企業管理權。
關于雙方的合作方式及具體分工,樂購表示,具體的合作內容還在談判中,目前談論這些細節為時過早。
事實上,中國是樂購在亞洲地區的一塊“心病”。樂購2012-2013財年的業績報告顯示,公司在亞洲泰國、韓國、馬來西亞和中國四個國家開展業務,中國區業績同比增長1.1%,僅高于馬來西亞,更比去年降低了3個百分點。 2011-2012財年業績則顯示,樂購在除中國外的亞洲其他所有市場中排名都是第一或第二。組建合資公司有望圓了樂購在中國市場的稱霸夢。
中國超市巨無霸起航
雖然具體的合作版圖尚未出爐,但雙方借此奪下中國超市頭把交椅的野心可見一斑。
樂購中國方面表示,“合資企業將產生高達100億英鎊的銷售額,并逐漸成為中國銷售規模第一的零售商”。目前,蘇寧云商以超過1200億元的年銷售額位居行業老大。
這顯然對樂購意義非凡。雖然樂購是全球第三大零售商,但目前在中國的業績不僅不敵高鑫零售、沃爾瑪等外資同行,還被永輝超市、聯華超市等內資巨頭圍攻。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2年中國快速消費品連鎖百強》中,樂購僅排第8位。
老牌零售企業華潤萬家雖然門店數和銷售額均是快消品連鎖百強第一,但市場占有率和成長空間上卻不及高鑫零售。根據Kantar Worldpanel常年的動態監測,近兩年,高鑫零售和沃爾瑪的市場占有率一直排在華潤萬家之前,只是在二季度,華潤萬家才超過沃爾瑪成為第二名。根據上述占有率的最新排名,華潤萬家和樂購的占有率之和將達8.8%,超過高鑫零售的8.4%。此外,尚無線上業務的華潤萬家也可借樂購剛剛上線的網店填補電商領域的空白。
加碼多業態經營
對于雙方組建合資公司的意圖,樂購中國方面稱,通過打造中國領先的多業態零售商,讓合資雙方更快地發展,并擁有更強的盈利能力。華潤也聲明稱,該合資企業將成為雙方在大中華地區經營大賣場、超級市場、便利店、倉儲店及酒類專賣店的獨一平臺。
“從股權比例看,這家合資公司很可能是要發展新的業態。”首都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陳立平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傳統的大賣場領域已經沒有太多的發展空間,雙方很可能進一步深耕便利店或是進軍小型食品超市。“樂購提供在全球經營多業態的技術和經驗,華潤方面則保證資金。這很符合雙方20%和80%的股權分配比例。”
目前華潤萬家是國內多業態經營的重要力量,旗下有超市、便利店、購物中心、藥妝店、咖啡店等多個連鎖品牌。但相關零售從業人士表示,在超市和便利店領域,華潤萬家一直沒有做到領先。不僅Ole’和blt高端超市難以在一線城市打開局面,大賣場和便利店也沒有明顯優勢。
樂購雖然尚以大賣場業態為主,但在英國本土,樂購亦是多渠道零售商,擁有超市(superstores)、大都市店(Metros)、超大型店(Extras)和便捷店(Express)多種業態,與華潤方面可以實現對接。業界認為,在大賣場飽和的中國,如便利店、生鮮食品店類的新業態將會成為“推動盈利的業務”。
(北京商報 記者 婁月)
記者觀察
兩強結合留存兩大懸念
在樂購和華潤成立合資公司的消息確定后,關于樂購品牌是否會消失,以及華潤借樂購“出海”的懸念也隨之浮出水面。
有消息稱,由于合并后的公司可能采用一個品牌,華潤萬家將排在樂購前面。這意味著樂購品牌將在中國消失。對此樂購中國方面表示,目前具體細節雙方仍在商討之中,尚無法確定。“華潤和樂購的合作模式很可能是通過互相參股,實現緊密合作,這與大潤發、歐尚合并相似,意味著雙方將在同一體系下進行雙品牌運作。”楚睿商業咨詢公司CEO黃文杰表示。
此前華潤萬家收購了太平洋咖啡和蘇果超市80%的股份,太平洋咖啡和蘇果依然完整地保留了品牌,并繼續在中國擴張。
至于華潤萬家,能否借樂購實現海外擴張也令人期待。但在陳立平看來,華潤與樂購的合作更多的是要穩定及壯大國內市場。“現在中國的零售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期,內資和外資企業都需要進行調整。雙方抱團取暖并實現優勢互補,這種中外聯手的合資模式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