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營銷國際化攻略
更新觀念,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是海爾拓展海外市場的主旋律,伴隨著創新這一主旋律的,是無數個生動的小故事。
10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外官產學管理論壇上,記者對海爾集團CEO張瑞敏進行了采訪,請他就海爾的國際化進程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要“自以為非”,不要“自以為是”
《新營銷》:隨著海爾國際化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現在已在國外建有30多個生產基地,形成了自己的全球化銷售網絡,海爾在中國市場的成功經驗在海爾的國際化發展中發揮了什么作用,海爾遇到了哪些壓力?
張瑞敏:我們自己的感覺,這個企業越來越不會做了,原來許多成功的發展模式現在都不好用了。今年以來,我每個月都要去一些國家,我去這些國家發現,原來我們的成功主要是在國內,可以說,把國內成功的發展模式移植到國外肯定是不成功的。我有一次到美國去,美國有一個人問我:“你覺得東南亞金融危機對東南亞各國,對亞洲帶來的損失是什么?”我說這個損失就是經濟發展倒退,很多企業倒閉。這個美國人認為,其實最大的一個教訓,就是要學會什么叫謙虛。我覺得他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過去我們發展的思路主要局限于國內,局限在我們熟悉的環境中,到了不熟悉的環境中,反而就不會走了。所以我想我們現在需要的應該是“自以為非”而不是自以為是,如果是自以為是,就不能很好地審視自己,很好地去創新。
在1991年的時候,國內空調銷售的數量還很少,那時我們開始上空調。到了1997年,空調迎來了爆炸性增長,我們的空調差不多從這一年以后連續3年,每年的盈利都在10億元以上�,F在這是不可能的事了�,F在不要說空調,整個家電行業的利潤像刀片一樣薄,不可能再有這么大的利潤。所以說,我們應該非常清醒地認識到,國內企業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企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中國有一個巨大的市場,有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所以說,現在再用以前的方法營銷、管理今天的市場,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
在全球化的條件下,國外品牌都到中國來了,它們的情況是,差不多把全球分割完了,而中國是最后一塊潛在的、最大的市場,再來占領中國市場。而我們既要保住國內市場,還要到國際市場上去,所以這個基點是不一樣的。這就相當于蓋一個十層樓,人家已經蓋完了九層了,最后差一層,而我們這一層還沒有完全蓋好,還要蓋另外的九層,這對于中國企業是非常大的壓力。
技術創新與差異化營銷是兩大重點
《新營銷》:海爾在國際化營銷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海爾在國際市場上如何與國際巨頭競爭?
張瑞敏:要原始創新、基礎創新。在這些方面,對中國企業而言,是非常大的難題。到國外去,標準問題隨時會制約著企業。我們有一款冰柜是完全創新的冰柜,在美國市場上銷售非常好,利潤也非常大,但是美國第一大家電公司馬上就起訴你,說我們的冰柜不符合美國標準。美國有一個規定,如果有人對某一產品提出異議,商場必須停止銷售,這樣銷售就會受到直接影響。所以我們對于這一問題比較重視。
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們申請的專利是比較多的,主要是發明專利,這幾年越來越多,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我們的洗衣機創造了一個新的洗衣模式,包括現在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都非常受歡迎。數字電視解碼芯片,前幾年我們就已經研制出來了,現在已經大規模批量生產。網絡家電也是今后發展的趨勢,我們現在開發的第三代技術,已成為國家信息產業部的技術標準,新產品開發的速度也比較快。這些就是我們的技術創新。
對于中國企業來講,我們和那些國際大公司比較起來,如果我們現在就達到它們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所以我覺得競爭主要體現在差異化,不和它們在同一個道路上競爭,如果在同一個道路上競爭,我們不可能競爭得過它們。
我們在巴基斯坦有一個很大的工業園,產品供應巴基斯坦以及南亞地區。在這個地方,我們的洗衣機就完全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做的,很多國際上很好的洗衣機在這個地方銷售并不好,但是我們的洗衣機銷售就很好,原因就在于我們經過調查,發現巴基斯坦平均一家有12口人,而且巴基斯坦成年男子都穿白色的大袍子,這些袍子放到洗衣機里,洗衣機就會轉不動,我們就把洗衣機的雙動力加大,讓它可以洗12公斤的衣服。
在全球化的條件下,國外品牌都到中國來了,它們的情況是,差不多把全球分割完了,而中國是最后一塊潛在的、最大的市場,再來占領中國市場。而我們既要保住國內市場,還要到國際市場上去,所以這個基點是不一樣的。這就相當于蓋一個十層樓,人家已經蓋完了九層了,最后差一層,而我們這一層還沒有完全蓋好,還要蓋另外的九層,這對于中國企業是非常大的壓力。
技術創新與差異化營銷是兩大重點
《新營銷》:海爾在國際化營銷中遇到了哪些問題?海爾在國際市場上如何與國際巨頭競爭?
張瑞敏:要原始創新、基礎創新。在這些方面,對中國企業而言,是非常大的難題。到國外去,標準問題隨時會制約著企業。我們有一款冰柜是完全創新的冰柜,在美國市場上銷售非常好,利潤也非常大,但是美國第一大家電公司馬上就起訴你,說我們的冰柜不符合美國標準。美國有一個規定,如果有人對某一產品提出異議,商場必須停止銷售,這樣銷售就會受到直接影響。所以我們對于這一問題比較重視。
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們申請的專利是比較多的,主要是發明專利,這幾年越來越多,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我們的洗衣機創造了一個新的洗衣模式,包括現在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機,都非常受歡迎。數字電視解碼芯片,前幾年我們就已經研制出來了,現在已經大規模批量生產。網絡家電也是今后發展的趨勢,我們現在開發的第三代技術,已成為國家信息產業部的技術標準,新產品開發的速度也比較快。這些就是我們的技術創新。
對于中國企業來講,我們和那些國際大公司比較起來,如果我們現在就達到它們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所以我覺得競爭主要體現在差異化,不和它們在同一個道路上競爭,如果在同一個道路上競爭,我們不可能競爭得過它們。
我們在巴基斯坦有一個很大的工業園,產品供應巴基斯坦以及南亞地區。在這個地方,我們的洗衣機就完全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做的,很多國際上很好的洗衣機在這個地方銷售并不好,但是我們的洗衣機銷售就很好,原因就在于我們經過調查,發現巴基斯坦平均一家有12口人,而且巴基斯坦成年男子都穿白色的大袍子,這些袍子放到洗衣機里,洗衣機就會轉不動,我們就把洗衣機的雙動力加大,讓它可以洗12公斤的衣服。
這是我們自己內部的企業文化,但是到海外去就不靈了。我們的人到了海外,特別是到歐美,很難被接受。我今年以來跑了將近20個國家。
我們到歐洲,從一開始就實行了本土化,聘用的都是當地的經理人,很多人是從很有名的大公司過來的,他們在那些大公司里覺得自己發展的空間不太大,但都是非常有能力的人。過來之后,我們給他們提的目標,就是短期內趕超競爭對手。可他們會說,那些公司都是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達到了現在的水平,海爾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趕超它們,不可能。所以,我們的觀念很難被他們接受。我們需要做很多工作,共同研究,通過一種什么方式進行創新,來達到我們的目的。
政治思想工作對老外也管用
《新營銷》:海爾的內部競爭機制和國際化營銷人才的使用,在海爾的國外分支機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
張瑞敏:海爾內部的這種競爭機制,特別是在歐洲,收入跟業績掛鉤是違法的,根本不可以做。定了年薪之后,你覺得他不好用可以辭退他,但是不可以說因為你干得不好,我就少給你錢,定了年薪20萬歐元,你就要支付他20萬歐元。如果到了年底沒有達到目標,你要辭退他,辭退他要支付最少9個月、最多22個月的工資。中國企業聘用員工,可以簽訂合同,雙方約定員工離開企業時不得到同行業競爭對手那兒去。在歐洲,這樣的合同你可以簽,但是如果你簽了這一條,對方離開你的企業時沒有去競爭對手那里,你就要支付他賠償金。
用什么辦法來解決呢?歐洲人直接跟我說:“我工作是為了什么?你是為了創新,我是為了什么?我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更舒服。”像意大利,我今年去的時候,當地人告訴我他們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都是在休假時花掉的。我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采取了一個措施,搞了一個T模式,每個人都要跟市場業績掛在一起。掛在一起之后,我可以不動你的年薪,但是你做好了,我可以給你增加更多的獎勵。要是做不好,他就賴在這兒,辭退他又這么麻煩,怎么辦呢?我們采取了一個辦法,現在看也有一定的效果。歐洲人畢竟還是比較要面子的,我們去了一個副總呆在那兒解決這個問題,先提出一個T模式,每個人跟自己的業績掛鉤,完不成我不能扣你的錢,但是中國有一個非常優良的傳統,做思想政治工作,每天早上一上班就把他叫過來,跟他談話:你為什么做不好?明天還沒做好,再進行談話。我們測了一下,一般情況下,他一個星期準保不行。來源:《新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