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唐久、金虎等連鎖便利店或將進軍網絡平臺 編者按:中國特許經營連鎖120強名單近年來已成為國內連鎖企業發展的一個風向標,伴隨出爐的10大特許品牌名單也愈發受到相關行業人士關注。2012年,山西有三家零售企業入選120強,雖與沿海省市相比成績不是很亮麗,但在10大特許品牌中占有兩席,就顯得有點“耀眼”了。事實上,這兩家零售企業全部來自便利店,這就是近年來在山西這片土地上耕耘有果的山西唐久超市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唐久便利)和山西金虎便利連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虎便利)。近年來,連鎖超市、便利店成為山西居民日常生活消費需求最貼近,最受歡迎的經營業態,連鎖企業呈現快速發展趨勢。為此,本報策劃了這組探討山西連鎖經營發展策略的報道,希望能對其在今后獲得進一步的健康發展有所幫助。
“店商”和“電商”:便利店“大哥”的憂與困
盡管山西便利店品牌眾多,但唐久和金虎兩家零售企業在山西和周邊省份所擁有的便利店數,已遠遠將其他品牌便利店甩開——在山西和陜西西安,兩大品牌所擁有的便利店多達1600多家。
正因有著這樣的規模,在山西本土,“唐久”和“金虎”,那是響當當的“大哥”。
不過,通過近4年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的120強特許經營連鎖企業一些數字可以看出,唐久和金虎不僅銷售額的增長速度逐步放緩,店面數的增長也遇到一個瓶頸。
“目前,傳統零售模式占據了94%的市場份額,但這個市場份額,正面臨著四面危機。2012年11月11日‘光棍節’那天,阿里巴巴一天就完成191億元的銷售額,而這個數字相當于‘百貨之王’北京新光天地2011年全年收入的2.9倍,這讓傳統零售企業深感危機。”省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金子鑫告訴記者。
電商促一天,店商忙一年。這已成為讓傳統零售企業內心極為“不平衡”的現狀。
對此,金虎便利的董事長助理、物流總監徐萌告訴記者,在我省特別是太原,便利店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小,尤其是像長風商圈、柳巷商圈,可以說便利店的密度已經超過了北京和上海,再往下開店幾乎不可能。不過,正因如此,更不能簡單地以增長速度和數量來判斷連鎖企業的發展情況。
省統計局財貿處專家張艷君表示,近年來,山西連鎖企業有了顯著的發展,但成功的企業只占少數,多數企業存在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經濟效益低,競爭能力差,總體上仍然處于起步階段,與發達省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具有很大潛在優勢。只有發展過程中注意揚長避短、提升管理,才能真正實現健康快速發展,解決大部分連鎖企業的憂愁與困惑。
“結網”發展:便利店達成的創新共識
從業內人士的角度看,中國式便利店目前存在的共性問題是:
第一,入場制度、聯營制是導致目前很多零售商經營困難的主因,在這種盈利模式下,零售商感覺賺錢辛苦且獲利很少。
第二,店鋪的同質化導致激烈的價格競爭,易引發市場價格無序化,混亂正常的經營秩序。
第三,零供矛盾激化。便利店聯營制和超市的入場費制度,從經營上講是去功能化的過程。事實上,我國有很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卻無法在國內流通,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零售業特別是便利店長期形成的經營制度導致的采購商品能力喪失。當零售業沒有采購能力的時候,即使質量再好的商品,也很難在市場流通并惠及消費者。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省代理商聯合會秘書長孫國強認為,便利店只有與網絡結盟,不斷增加便利服務的項目,才能殺出重圍、發揮自身的優勢。
“服務和技術類的企業不容易被網絡沖擊,同時又能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產品類的大部分企業都開展了線上業務。這可以降低人力和租金的壓力,同時增強與顧客的互動和溝通,更快捷和低成本地了解市場和銷售產品。”孫國強說。
為了應對當前形勢,與孫國強的思路不謀而合的是,唐久便利和金虎便利都在“結網”的路子上邁出了探索的步伐。不過,唐久便利是自己要“織”一張銷售的“網”,未來的發展有可能像蘇寧一樣走網絡與實體店并行的路子。
金虎便利的董事長助理徐萌告訴記者,與唐久便利專業做便利店不同的是,金虎便利一直在努力打造一個多品牌發展的模式。其旗下除了擁有便利店之外,還有與餐飲結合的“早早便利”,還有以生鮮為主的“語果便利”,還有以烘焙糕點加咖啡的餐飲店“今度e號”。徐萌說,多品牌不僅給加盟商更多的選擇,也給金虎便利今后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便利店的致勝之道
50米內開兩三家店的現象越來越多、開店數量猛增將間接影響利潤、市場或將進入洗牌階段……近年來,諸如此類的論調已經在省城的便利店中廣泛“擴散”。
事實上,這樣的擔憂并非毫無道理,太原的便利店,正在以當年“掉渣燒餅”延伸的速度在各個街道、社區開張,品牌店、保守店、大小超市之間的合作已經讓人嗅出火藥味。在享受隨處是店、送貨上門的方便快捷的同時,不少人也在擔心,與令人眼花繚亂的開店速度和密度相比,這個便民行業是不是存有隱憂?
記者在與省代理商聯合會秘書長孫國強的交談過程中,他就以辦公場所附近為記者舉例,隨便掰指頭一數,在不到100米的半徑范圍內,便利店加上“夫妻店”和“小賣部”,已超過15家之多。
我們都知道,連鎖經營的優勢就是通過連鎖效應來增強盈利的能力,然而,這樣龐大的擴張規模背后,已經飽和的市場份額還能擠出多少利潤給店面?稍微有些經驗的人士不言自明。
想要做大,但不能忘記做大的目的還是為了做強,宏偉的擴張計劃,如果忽略了盈利這個終極目標,其意義何在?但愿今后我省的這些便利店能夠越做越強。
(山西經濟日報 記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