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大企業紛紛將資金轉向商業地產方向發展,因此被業內稱為投資的“避風港”,數量猛增現象明顯。瞳孔小編了解到目前全球八成的大型商業城市綜合體的在建項目基本都在中國。
商業地產這幾年人傻錢多,多方資金殺入,扎堆起哄。盛宴之后,難免一地雞毛。有撐死的大鱷,也必然有餓死的魚蝦。目前最觸目驚心的問題是商業地產項目同質化日趨嚴重。
商業地產進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引起業內人士的多方關注。快,并不總是好事。當“快”成為問題的時候,慢下來,雖然不能解決問題,但卻不失為反思問題的一個好起點。
消費者需求千變萬化,日新月異,市場細分趨勢越來越明顯,對項目規劃思維要求更本土化、落地化、差異化,只有深度挖掘產品,在產品線上找到差異化賣點和亮點,才有可能為項目后期的招商和運營打造支撐點。
不少商業地產項目對“前戲”很不重視,主要靠開發商老大拍腦袋。沒幾個開發商能沉下心來研究市場,寧可把項目搞的美輪美奐,卻舍不得花錢認真做市場研究。不想在前期破費“冤枉錢”。有的項目市場調查不專業,沒有培訓好就派一幫小孩出去調查了!大堆數據不會分析,定位不準確,業態組合思路混亂;前期的調研、定位、業態配比胡亂山寨萬達、凱德、燕莎等。三炮呼吁:無前戲,無高潮。
做商業地產規劃,不能僅靠市調公司和公開查詢的數據。企劃團隊應下市場,望聞問切,用口、眼、耳、腳去觀察,多接地氣,直接與消費者和商家溝通。無真實數據支撐,談何后期招商運營?又焉有不敗?
一個商業地產項目策劃案,如果堆滿了專業名詞和似是而非、云山霧罩的新詞兒,基本上可以判斷開發商要栽跟頭了。
商業地產的核心是商業,而非地產。商業要研究人性和消費行為模式。摸準一個城市的精神文化特質、消費特點和文化趨勢,才能把握該城市的商業脈搏。比如上海的海派文化特質,深圳的年輕創新特色,溫州的全民皆商特質,揚州的精致享受文化等。如此做商業地產,才可能有靈魂和品牌內核。
商業地產定位策略回答的問題是“做什么”,落地策略回答的是“怎么做”,分屬定位和執行兩個層面。定位模糊,執行的好也會失敗;執行乏力,再好的定位也是空中樓閣。
商業建筑是有生命的載體,不只是鋼筋加水泥的堆砌。沒有融合建筑藝術、人文精神、體驗經濟、拜物教和人體工學的建筑,只是一堆垃圾。就像新版《喬布斯傳》里說的:“蘋果之所以能與人產生共鳴,是因為我們的創新中深藏著一種人文精神。”
版權所有http://www.tongkong.com(瞳孔商業空間設計)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