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中國昵稱瓶營銷
整合營銷傳播(IMC)也被稱為“speak with one voice”(用同一個聲音說話),即營銷傳播的一元化策略—借助各種傳播和營銷手段,向消費者傳播個性化的統一品牌形象。而目前,技術手段的進步正在使品牌營銷傳播的目標從“制造one voice”轉向更為根本的“制造one experience”。
這不僅要求營銷者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以消費者的思維思考,以消費者的視角觀察,還要設身處地設想自己的營銷活動究竟帶給消費者什么樣的體驗。也就是說,以消費者為中心不僅僅是一種營銷理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你到底想做什么?而消費者需要的又是什么?
很多營銷者會陷入這樣的怪圈,那就是“向消費者推送自己想做的,而不是給消費者真正想要的”,這樣的營銷活動最終會淪為燒錢游戲。
那么,消費者到底想要什么?他們會為怎樣的營銷活動買單?目前,技術的進步使企業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可以實時搜集消費者資料和反饋,并根據這些定性或定量的資料洞察消費者的內心和需求,比如可口可樂每天都在聆聽消費輿情以獲得對消費者的insight(洞察)。當建立了這種“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之后,它會帶領營銷者從各個觸點思考營銷活動意義的本原。可口可樂內部將這種思維方式命名為“social @ heart”。
陳慧菱是可口可樂大中華區互動營銷總監,負責中國區整合數字營銷策略、規劃、管理與執行等工作。對于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來說,作為營銷者通常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在經典產品基礎上如何為消費者不斷創造新鮮感;二是以飲料行業的商業模式而言,市場營銷活動即使再成功,對帶動銷量的“直接”評估衡量,也有一定的難度。
但是陳慧菱在這兩個問題上都有獨特的見解,她提供了一個更為開放的視角,并且對互動營銷的本質及運作給出了自己的答案。2013年7月末,昵稱瓶正式上市近兩個月,七月流火,恰好是飲料行業的“狂歡季”,《新營銷》記者專訪陳慧菱,希望為關注昵稱瓶案例以及互動營銷的讀者解惑。
線上線下閉環互動傳播
抓住族群概念
2012年,可口可樂在澳洲推出了名為Share A Coke的宣傳活動,印在可樂瓶、罐上的名字是澳洲最常見的150個名字。
昵稱瓶活動可以說是那次活動的延伸。但是當時我們的廣告創意公司說,如果只是單純移植活動,一來中國人名多,二是不接地氣。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西方世界比較重視個人、尊重個人,但是亞洲國家則很重視群體。
之所以采用網絡昵稱,一是跟年輕人文化接近,二是根據我們的社交媒體聆聽系統,發現人們其實很喜歡擁有自己的標簽,找到自己的族群。如果某一個圈層的人群被激發,傳播效果是加倍的。
在微博上你會發現,有時很普通的內容,或者有時你都看不懂的段子,但是只要引起一個族群的共鳴,就會有很高的轉發量。比如與動漫、明星相關的事情,哪怕是很平淡的文字,都會引起某個族群的注意與討論,這種現象在中國社交網絡非常普遍。不論是BBS、社群或者豆瓣,還是今天的微博,平時可能很安靜,但是一旦有新的電影上映了,或者發生了新的事件,你會發現這些平時安靜的族群會變得特別沸騰。要抓住人群,否則中國這么大,該如何做營銷?
我們發現可口可樂的目標消費人群對于昵稱使用很頻繁。這些昵稱除了在網絡上盛行,連傳統媒體上也時不時可以看到。而且,這些昵稱,在日常生活對話中也經常使用,例如年輕人不講貓、狗,而是講喵星人和汪星人。這是一種網絡文化的延伸。
從廣義來看,可口可樂把瓶子也作為一種新媒體,所謂新媒體或者創意性的東西,并不一定要局限在科技層面。把接地氣、接近年輕人的文化體現在瓶子上,可以表達年輕人的一種態度。
線上線下閉環
昵稱瓶活動將持續整個夏天,一直到8月末,要與線下活動緊密配合。快樂昵稱瓶戰役是一個跨部門協同運作的大型活動,不是單一部門可以獨立完成的項目。互動營銷團隊只負責新媒體與數字營銷方面的任務,可口可樂有專門的整合營銷部門,負責線下以及360度活動的整合,例如與五月天的代言合作“爽動紅PA”,或全國各地路演活動。同時,公關部門、大客戶部門等都協同合作。這種大型戰役,對互動營銷部門來講,當我們知道整個活動如何安排后,就會努力把它銜接得很好。
快樂昵稱瓶戰役將社交網絡設為主平臺,5月28日開啟懸念預熱營銷,讓合作的媒體、意見領袖、員工以及忠實粉絲放出一系列懸念圖片,5月29日進行全網揭秘。而后,在6月9日深圳五月天“爽動紅PA”演唱會,才正式公布快樂昵稱瓶夏季活動全面展開。實際上,昵稱瓶5月初就陸續出現在市場上了。接下來是全國各地的小活動,線上也有各種活動,比如我們與新浪微錢包、快書包等合作等。
五月天 “爽動紅PA”演唱會時,互動營銷團隊就到深圳搜集資料,同步直播,嘉惠深圳以外的粉絲。活動現場,利用手機應用軟件“啪啪”同步錄音發布,這樣在深圳以外的人,也可以通過我們的文字、圖片和聲音感受現場氣氛。事后評估,傳播效果非常好。五月天的粉絲和可口可樂粉絲都能第一時間同步體驗。
我們通過微博、微信預告線下活動行程,同時,在“爽動紅PA”活動現場,擺放訂制昵稱瓶的機器,現場打印昵稱瓶標簽,消費者可以印上自己的名字、昵稱等。線上線下是整合的,我們從線上導流到線下,粉絲線下拿到瓶子后再到線上曬照片,這是一個O2O閉環,循環不已。
UGC(用戶創造內容)是目前傳播的新興力量,新媒體時代信息變得很破碎,如果此時只運用媒體投放,即使沒有被消費者關掉或跳過,也可能被忽略。此時,如果消費者愿意幫品牌創造內容,這是非常珍貴的。像這種UGC,該怎么判斷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關鍵績效指標法)和價值呢?UGC產生的媒體價值超過了付費媒體。用戶自主參與幫助品牌擴大影響力,加強深度關系,這是更有價值的部分。
營銷效果衡量
曾經在一個CMO大會上,大家都在談大數據,我就提出疑問:衡量ROI,是事后諸葛的事情。執行前也許拍腦袋定下KPI,做完之后再看看是否達到先前定下的指標。
其實談KPI非常有趣。當老板問我KPI,我的回答是沒有精準的衡量標準。因為KPI等衡量指標是需要對比的,在相當的投入下,能夠達成的指標—如果別人做了一個案例,達到某種效果,我也按照這個方法做了一個案例,達到另一個效果,經過科學化記錄追蹤與對比可以評估效果優劣。但是這又涉及其他因素,比如兩個品牌影響力的大小、營銷投入的多少,或者營銷手法好不好等差異化的因素,這是需要累積很多數據來對比的,但是問題來了—如果你做的事情沒有可以比較的標準,那怎么辦?KPI不就變成很模糊的概念了嗎?
所以我拋出一個觀念:與其都談KPI,那么是否可以再往前走一步,在策劃活動的過程中,就先把這些事情弄清楚。在數字化時代,每個人每天都散發一些數據,品牌不需要知道每個人的詳細隱私資料,但是可以針對目標族群的行為特征,做出分析,就可以得到目標族群的大致輪廓。通過網上聆聽,可以了解年輕人的想法和行為方向。
讓用戶主動參與互動
可口可樂講求“social @ heart”。營銷活動在策劃之始,就要想好話題性是什么,與消費者的關聯是什么。話題性并不指說明星緋聞、社會問題等話題,而是可以給予消費者多少空間去參與你的話題。
比如我們兩個人聊天,學過心理學的都知道,如果你想讓我多發言,你就要問些開放性的問題,而不是只要回答YES OR NO 的問題,因為那樣就沒有往下走的空間了。互動營銷也是這樣,你要有個空間給予消費者。年輕人是很自我的族群,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所以你要給他一個空間和領域,讓你的目標族群有辦法表現他們的看法、態度和意見。
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就會變成social @ heart,不管你在任何地方,消費者都會討論。比如他有了一個昵稱瓶,他會發照片到社交網站,又或者,他拿到瓶子之后覺得很好玩,雖然沒有分享到社交網絡,不過他和周圍的朋友討論與分享。后者的傳播行為雖然無法追蹤到,但對品牌來說,仍然是一種力量。所以我常常想,做新媒體營銷,最關鍵的是從業人員的心理必須足夠強大,你到底要達到什么目標、什么結果,而不是僅僅拘泥在數字游戲上。
舉例來說,某個公司要發布某個新品,或者拓展某個產品的市場,比如說請了某個明星做代言,大家知道后討論說:太好了,可以經常看到那支電視廣告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頂多是這個明星的粉絲會一直談論這個明星。但這件事情到此就沒有新的一波蕩漾了。
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將明星代言人和產品做結合,比如這個代言人有哪些故事,他怎么表達你的產品等,可以引發更多的討論。可口可樂在微博上會問大家:如果給五月天的五個人分別重新起個昵稱,你覺得哪些名字比較適合?這樣明星的粉絲和消費者就會討論這個問題,當討論同一個問題的時候,族群的概念就上去了。這就是空間和話題的感覺。
而且,我們發現很多飲料講求它的功能性,但是這些東西空間感不夠強烈。于是我們利用新媒體,制造了很多空間給消費者討論,維持話題熱度。每天我們都在看輿情信息,維持討論的熱度,每個階段都推出一個新的話題,這些話題是繞著消費者走的。我們可以引導他們討論,但不會生硬地主導輿論。
發動自媒體參與傳播
在社交媒體上,每個人都是自媒體,比如那些大V(經過官方認證的微博主),他們本身影響力是很大的。除了有影響力的網上意見領袖,平日里互動良好的忠實粉絲也是要重視的對象。
5月29日之前,我們陸續向外寄印有目標意見領袖名字的定制昵稱瓶。為了達到驚喜的效果,沒有事先通知。當意見領袖以及粉絲突然收到我們的昵稱瓶包裹,大家都很驚喜很開心,禮盒內,附有卡片寫著:如果你愿意,在5月29日,請與你的朋友一同分享。如此,他們會與好朋友分享,許多人更愿意在微博、微信上曬圖,比如黃曉明,曬出他的大咖昵稱瓶。
還有一個企業的老板,他很喜歡這個昵稱瓶,把他的瓶子放在桌子上去開會了,回來的時候被人開啟喝掉了,他就把空瓶曬到微博上說:誰喝掉我的定制可口可樂?這條微博引起很多轉發,許多人還留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另外有個粉絲想求婚,他女朋友最喜歡喝零度可樂,他就通過微博問我,是否可以做一對有他們倆名字的昵稱瓶,讓他求婚。我們提供他定制瓶并快遞過去,他去求婚并且成功了,于是他在微博上曬這一對瓶子和鉆戒。
還有很多女孩買了閨蜜的昵稱瓶去開party,還有人舉辦讀書會,就去商店里把所有印著“文藝青年”的昵稱瓶買下來。有一位先生給兒子買了技術男昵稱瓶,第二天小男孩給爸爸回了一個夢想家昵稱瓶。這位先生后來在微博上發帖說:沒有想到兩瓶可樂居然成了父子感情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到這種程度,昵稱瓶已經不僅僅是個媒體,而是成為引導社會對話的工具。
我們也在人人網做了活動,以“那些年”為主題做畢業季活動。人除了喜歡族群,還喜歡甜蜜的回憶,尤其是學生時代,相同的背景,同窗的歲月,哪些歲月非常甜美。人人網屬于強關系社交網絡,我們就用昵稱圈人,比如小清新、吃貨等,你覺得誰比較符合這個昵稱就可以圈誰。如果獲獎我們就送他昵稱瓶,或替他們舉辦一個真實的同學會。這個活動跟昵稱瓶做了很好的貼合,參與度非常高。
以銷售帶動市場
社交戰役必須有韻律:第一波預熱;第二波活動上市,圍繞代言人的話題;第三波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跨界合作,以及social commerce,帶動在線音量。
比如與快書包合作,24瓶湊齊一起賣,滿足那些有收藏愛好的人,因為線下商店,是昵稱隨機販售的,不容易收集齊全。再比如和新浪微錢包合作,在活動的7天內,每天接受一定數量的定制瓶,郵費20元。第一天放出300瓶,一個小時訂光。第二天500瓶用了半個小時,第三天900瓶只用了5分鐘。第四天300瓶可口可樂,1分鐘被搶光。后來的幾天都是幾秒鐘就被搶光。最夸張的一天是一秒之后搶光,有一位忠實粉絲因為頁面卡住,刷新的工夫被搶光,這就形成了新的話題。
微錢包的social commerce(社交商務)合作主要目的不是銷售,反之是以銷售的形式,帶動市場營銷。過去我們做市場營銷是:新產品上市,做很多活動去帶動銷售。現在則利用銷售形式,反著來帶動市場,利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制造很大的網絡音量和更大的想象空間。微錢包對于我們的意義不是銷售,而是話題性。
互動營銷的核心
我覺得互動營銷的核心在于對人的洞察,也就是對人的尊重。比如年輕人族群,我們可以探討他們的生活態度和習慣,與他們做朋友,融入他們的生活圈。我們可以了解他,跟他站在一塊,如此,他就會跟你產生很多互動。
可口可樂的互動營銷聚焦在社會化媒體,是因為社會化媒體有更多互動的可能。比較擬人一些說:你要去擁抱消費者,你要去貼近他,聆聽他們,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品牌高高在上,利用資源和資金去鋪天蓋地包圍消費者。那樣做的效果在今天,已經沒有過去那么好了。
目前我們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了解消費者,比如第三方調研,以及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全網聆聽,這部分通過一些工具和代理商進行。活動做出來之后即時搜集用戶反應,做成整合報告,可以看到整體趨勢。
互動營銷在執行層面非常繁瑣,許多活動,表面看起來很酷,但實際上都是很瑣碎的。例如我們團隊的人,在網上看到留言,只要不是很無聊那種,有一點情感在里面的,都要盡量回復,一個一個地回。微信夜聊活動,也是一對一地聊,不是機器人自動回復,只有極少部分是設定好的。就像交朋友一樣,沒有一步登天的方式,只有實實在在的做法。另外,與消費者溝通,就要用消費者的語言,用他們的文字,要確定消費者可以看得懂。一步步按部就班做,不用花大錢做很多花哨的事情。
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回到問題本原,很多資深的市場從業人員,必須莫忘初心:營銷活動是為了達成老板的要求,還是覺得真的可以幫助業務?大家都有數字指標壓力,但在數字的背后,你是否了解到底公司要什么?你到底要什么?老板為什么要這個數字?老板要數字可能是銷售壓力,但是你可以跟老板反饋,數字指標訂的目的與方向是否準確,為了達成業務目標,建議應該如何執行。
所以不管在哪個平臺,每天都必須很認真地執行。例如我們的官方微博粉絲,都是慢慢積累下來的,剔除僵尸粉,排查。目前可口可樂有17萬多粉絲,不是非常大的數字,但是我們的粉絲質量很高,互動效果很好。我們有專門的代理公司進行日常維護,但是內部團隊與代理公司非常緊密地合作。務必讓信息暢通,執行效果準確迅速。
對于官方微博來說,粉絲數不是唯一。而維護的起始點就是日常內容,首先,你自己喜不喜歡這些內容的方向?如果連你自己都不喜歡,粉絲如何喜歡?其次,要評估這些內容,是否貼合品牌的目標與特性?那些關注與轉發這些內容的人群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目標族群?例如可口可樂的品牌訴求是“快樂”,那么黑色幽默的,或者與政治有關的,或者是八卦,即便是條具有病毒效應的內容,我們也不使用。社交媒體官方賬號要充分代表品牌性格。做互動營銷,首要厘清品牌個性,要跟哪些目標群體做朋友,要跟哪些人在一塊。
案例是無法完全復制的
《新營銷》:有人質疑可口可樂此次昵稱瓶活動是為了轉移容量從600ml減少到500ml的視線?
陳慧菱:600ml是我們去年12月做的一個促銷活動。500ml才是常規的容量。600ml是夏季營銷活動的產物,等夏季結束,我們會有新的營銷推廣活動。昵稱瓶的推出,目的是加深可口可樂品牌與消費者的雙向互動。正如可口可樂首席執行官兼董事長穆泰康所說:“全球的消費市場正發生著持續的、極具變化的轉變。公司不再是對消費者進行單向溝通,而是與之雙向互動。因此,創新非常重要。15年前,我們只要生產出質量好的產品,做個好廣告,給消費者制造一個積極的產品印象,就可以把產品擺到貨架上去賣了。這是以前的工作方式。現在,你必須創造消費者表達意愿的機會,讓消費者愿意主動地談論你的產品和公司。這也改變了我們的業務,改變著我們和消費者溝通的方式。”
《新營銷》:做全網聆聽的時候,如果遇到負面評價,你們怎么應對?
陳慧菱:遇到負面反應,第一步肯定是了解事情狀況,就是社交聆聽,看到消費者提及的負面信息,第一時間你要分析消費者的想法,以及他的訴求與動機。其次,做大品牌一定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不管品牌、人(明星)或事情,當有人很愛你的時候也一定有人不愛你,這是很正常的。然后,觀察事件進展,如果事情沒有發展到很大聲量,沒有引起很大負面影響,我們會選擇忽視。如果是客戶投訴,我們會幫忙排解問題;如果是惡意抹黑,我們會觀察并第一時間辟謠。
《新營銷》:現在大家都有點急功近利,看到成功的營銷案例都希望能夠總結出一套公式,將自己的材料依樣套進去,復制案例以求成功,你怎么看這種現象?
陳慧菱:案例是無法完全復制的。我每次出去做案例分享,都毫不吝嗇地把干貨分享給大家,有人就說:你就這么赤裸裸讓大家了解所有狀況,不怕別人抄襲你們的創意或手法嗎?我覺得,首先,分享就是一種互動,別人的反饋也會激發自己的靈感;第二,最重要的是,根據我的觀察,外國人個性可能比較穩定,而中國人比較沒有耐性,持續性與熱度比較不持久,一個話題一周過去就被人淡忘。另外,同類事物看多了口味也越來越重。到商業層面也是一樣,創意的確很重要,活動的點也很重要,但是如果你不是第一個這么做的,人們失去了好奇心,因為人都有獵奇的心理。所以我對案例抄襲或復制沒有疑慮。
- 該帖于 2013-9-22 13:34: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