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銀監會、央行先后針對網絡信貸行業召開專題座談會后,多部委組成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小組,也按國務院部署,于8月1日起專程到滬、杭兩地專題調研。
“自6月份以來,央行調研非常密集,規格也越來越高。”多位業內人士昨日稱, 基本上為了同一件事——進一步摸底互聯網金融,“到企業看有一些直觀的認識。”
據悉,此次調研后,研究小組將就網絡貸款行業的業務模式、潛在風險以及如何監管,提出相關建議,匯總形成一個調研報告上報國務院。
多位消息人士稱,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小組人員由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工信部、公安部、國務院法制辦組成,由央行牽頭。此次實體考察式的專題調研,被認為是互聯網金融發展以來的最大規模政府調研。
在行程方面,研究小組首先從上海的網絡借貸行業開始,在8月1日上午召集7家網絡信貸行業的相關企業集中座談,了解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整體發展情況。當日下午,在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陸金所”),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實地考察。之后,研究小組又奔赴位于杭州的阿里巴巴集團進行實地調研。
“在上海的調研內容主要是P2P(網絡信貸行業)企業的業務模式,研究小組更多的,是關心業務模式本身的風險,以及從未來如何去監管的角度發問。”一名參會的監管部門人士透露,與此前數次調研相比,此次調研中,來自各個部委的研究小組人士主要是問一些業務細節問題,但并沒有直接表露未來由哪個部門來監管、以及如何監管。
首創于英國的P2P網絡貸款模式,其初衷主要是利用互聯網的技術便利和成本優勢,讓愿意將閑置資金出借的個人以及有貸款需求的個人或企業,將信息發布在第三方網絡平臺上,“自行配對”。
保證金比例設置標準
據悉,這次在滬杭兩地的調研活動,由央行下發加急通知組織成行。根據會議通知,原計劃調研4家不同模式的網貸行業的機構——背靠中國平安集團運營的陸金所,單純依靠互聯網進行資金配對的拍拍貸,江蘇省金融辦專為其出臺規定的開鑫貸,為30多家網貸公司搭建征信平臺的上海資信有限公司。
而在調研當天,包括注冊在上海的諾諾鎊客、證大e貸、你我貸等網貸機構也參加了座談會,并作了發言。
研究小組方面,由央行條法司司長穆懷朋帶隊。除了條法司,組成人員還包括央行支付結算司、科技司、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的相關負責人,以及銀監會創新部、保監會發展改革部、證監會機構監管部、工信部電子政務處和電信研究院,以及公安部、國務院法制辦等部門的相關負責人。
“之前主要是行長(級)調研,問題視角比較宏大,這次主要是具體的部門組團調研,包括央行在內的各個部門提出非常多的問題,關心的問題更細,整個調研過程中,調研小組并沒有預設一個態度。”前述參會的監管人士透露,此次調研與之前的數次座談會及問卷調查均一脈相承,在形成調研報告之前,還需要到企業實地了解具體運營的各個流程與環節。
據悉,參會的網貸機構相關負責人亦被要求按發言提綱——業務模式、模式可能面臨的風險、監管建議一一來談。
8月1日下午在陸金所的調研,從下午2時左右,一直持續到5時許,調研全程持續了3個小時左右,調研小組還對陸金所的業務模式、擔保機制、風控體系、網站安全、資金管理等方面進行實地考察。
針對調研小組最關心的問題,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監管層在上海的調研,主要是想了解上海的幾家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幾個模式,不同模式在風險管理上是怎么做的,還有就是網站的安全性。此外,監管層這次還想聽聽企業的訴求,以及對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建議。”
“從調研結果的反饋看,監管層對陸金所模式還是比較放心的,一對一的模式,不做資金池,不做錯配,一個借款人同時只能借一筆,債權比較清楚,也不會產生流動性的風險。其次,這種模式也有擔保,對投資人而言,也是一種保護;第三,陸金所是做平臺,提供一個轉讓的流動性。”陸金所相關人士昨日稱。
此外,平安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建議,設置企業風險保證金比例制定標準,參考國際無抵押貸款平均4%~5%的壞賬率,應將保證金設置高于此比例才能保障投資人利益。
“網貸企業已上報
壞賬率等業務數據”
在此次企業實地調研之前的7月初,央行通過各地分支機構,已向當地的幾家規模較大的網絡貸款P2P平臺發放“網絡金融發展狀況調查問卷”。目前,各家網貸企業已將填報結果向當地央行機構提交。
據業內人士透露,這次調查問卷涵蓋了三個大項近70個問題,從P2P平臺的經營情況、業務模式、操作流程等幾個維度入手,調查內容非常細致。
“包括調查問卷和此次各個部委組團的實地考察,我們理解監管層想要了解的其實是同一件事。”據一業內人士介紹,央行下發的調研問卷,需要網貸企業闡述其所做業務模式是什么樣,并詳細闡明其運營模式、流程及運營數據。
按某財經媒體的報道,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借貸雙方通過平臺借款流程圖,平臺是否對借貸雙方注冊信息進行審核、如何審核,平臺對資金流向和最終用途是否監測、如何監測,平臺如何審核借款人信用狀況、還款意愿和能力,平臺如何判斷借款人“發標”信息真實性等問題。
此外,調查問卷還需企業提交其壞賬率,以及年度財報等具體的財務信息。
“三個月內不會有
明確政策出臺”
不少受訪業內人士相信,接下來還會有多輪針對網絡信貸的調研,但他們亦認為,現在談“P2P企業陽光化”為時尚早。
對于相關的行業法律法規及誰來管的問題,一名受訪人士斷言:“至少三個月之內,不會看到明確的政策出臺。”
看起來,網絡信貸企業在未來會像第三方支付公司一樣,被某個監管部門管起來。
由于目前網貸公司的業務模式千差萬別,一名業內人士甚至指出,隨著各家網貸公司的業務模式上報監管層,監管層可能會就這些業務模式是否合規合法作出判斷,而一旦相關監管法規及主管部門明確,部分網貸公司可能因為運營模式不被監管認可被要求關閉,甚至是清退投資人資金。“就像前幾天,重慶對當地5家網貸企業進行查處清退。”
據悉,重慶市金融辦、重慶工商局、重慶公安局、央行重慶營管部、重慶銀監局等管理部門,近日就針對“打著P2P貸款(人人貸)的旗號、涉嫌違規經營的機構”進行了“不合規經營”專項整改檢查,包括宜信重慶分公司在內的五家公司被叫停新增違規業務,并自查整改,其中一家公司被明確要求注銷并清退投資人的資金。
早報記者此前獲悉,7月24日下午,央行支付結算司專赴總部位于北京的人人貸調研。據人人貸官網發布的信息,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勵躍、副司長周金黃及支付結算司旗下多個處室的處長等11人參加了調研,就P2P的運營模式、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監管方向等進行了交流。
監管層密集調研
監管層對網絡信貸行業的關注由來已久。
7月1日,央行主管支付清算的副行長劉士余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網絡信貸專題座談會”,在會上對網絡信貸行業的總體表態是“支持”,并表示希望網絡信貸行業能在規范的機制下健康發展。
劉士余隨后拋出三個問題,讓與會的網絡信貸公司一一作答,包括:網絡信貸行業本身在幫助解決融資難、融資貴、解決就業、解決民生問題方面,有什么創新、突破;行業本身、不同商業模式有什么風險,包括政策、法律層面的風險,以及經營層面的風險,比如貸款的風險控制等;要讓行業健康發展,需要央行幫助做什么事情、提供哪些支持。在會上,劉士余還針對征信數據共享、資金監管,以及網絡平臺的法律身份定位等多個問題,與到會的各司局負責人做了討論。
而在6月初,銀監會也召開過一次小規模的座談會,銀監會主要關注的是風險,了解的問題包括:風險在哪里、可能有多大、如何有效防范。這次座談會由分管非法集資等領域的紀委書記杜金富主持。
另據了解,銀監部門還成立了一個信息科技和電子銀行的研究小組,專事研究互聯網金融的業務創新及監管政策。
央行從今年年初起,便分赴上海、湖南、重慶等地調研。
據早報記者了解,監管層對網絡信貸行業關注由來已久,早在網絡信貸行業尚未大肆發展的2010年,央行研究局法律法規處就已展開相關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