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ConvenienceStore)簡稱CVS,最初起源于美國,卻在日本發揚光大。時至今日,便利店已成為日本零售業中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典型代表。遍布全國、24小時服務,是日本便利店大受歡迎的基本原因。尤其在商店、銀行、郵局打烊后的夜間,它的存在更能讓人感到便利。便利店是超級市場發展到相對較為成熟的階段后,從超級市場中分化出來的一種零售業態。具體說來,便利店具有與超市相區別的四個“便利性”業態特征:
1.距離的便利性。
便利店與超市相比,在距離上更靠近消費者,一般情況下,步行5至10分鐘便可到達。
2.購物的便利性。
便利店商品突出的是即時性消費、小容量、急需性等特性,品種在2000種至3000左右。與超級市場相比,便利店的賣場面積小(50至200平方米)、商品種類少,而且商品陳列簡單明了,貨架比超市的要低,使顧客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所需的商品。實行進出口同一的服務臺收款方式避免了超市結帳大排長龍的現象。據統計,顧客從進入便利店到付款結束平均只需三分鐘的時間。
3.時間的便利性。
一般便利店的營業時間為16至24小時,全年無休,所以有的學者稱便利店為消費者提供“Any Time”式的購物方式。
4.服務的便利性。
很多便利店將其塑造成社區服務中心,努力為顧客提供多層次的服務,例如:速遞、存取款、發傳真、復印、代收公用事業費、代售郵票、代訂車票和飛機票、代沖膠卷等等。對購物便利的追求是社會發展的大趨勢,這就決定了便利店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二、在中國發展便利店的前景
(一)在中國發展便利店,是迎接加入世貿挑戰的必然。
到2004年底我國服務業入世后的三年過渡時期就結束了,這也就意味對外資零售業的限制的結束。雖然目前中國的零售業還比較弱小,無論從規模上,還是資本實力上,都不具備與外資零售業比拼的實力,但是,與國際各大零售巨頭大舉進軍我國百貨、超級市場、倉儲式超市等零售業態相比,對于便利店這一業態,外資企業大多小心謹慎,并未形成大規模入侵之勢。同時,中國的市場復雜,需要多業態的競爭形式存在,而外資零售業并不是在所有的業態上都有優勢。另外,在許多中小城市和地區,外資零售業不可能完全代替本土零售業而取勝。中國零售企業必有發展
機會,特別是便利店這種業態。
(二)我國一些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人均收入達到便利店開店要求。
一般認為國民生產總值(GDP)達到人均3000美元才是便利店導入的時機。而我國較為發達的一些中心城市和沿海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已經達到或超過了這一水平。2003年我國廣州人均CDP已突破5000美元,北京已達3800美元,長江三角洲地區實現人均GDP3626美元。這就為便利店業態在未來的發展提供較為現實的市場基礎。
(三)便利店在中國開設具有本土優勢。
作為國內的零售企業,與國外企業相比,具有得天獨厚的本土優勢。雖然無論從規模上,還是資本實力上,都不具備與國際零售巨頭們全面抗爭的能力,但是,利用本土優勢,仍可以尋找到發展的機會。在上海,煙雜店約有3萬多家,據統計,這3萬多家煙雜店年營業額總計竟高達120億元!對經營連鎖便利店的企業來說,現代商業競爭就是規模的競爭,而規模又是通過連鎖來實現的,利用已建立起來的品牌影響改造夫妻店、煙雜店,既擴大了市場份額,成為新的利潤源泉,又擴大了經營規模,形成增強競爭能力的新途徑。而對小夫妻店和煙雜店來說,“大樹下面好乘涼”,成為大企業的一分子,不僅有了一塊現成的金字招牌,商品的進貨渠道也變得正規放心、統一配送,營業額自然也會比以前提高。可見,我國便利店的發展,是非常有競爭優勢的。
(四)社會結構的變化,促使人們的消費需求呈多元化,對便利店形成需求。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追求生活質量、習慣于夜生活、生活節奏快的人逐漸增多,其消費需求一般具有即時性、應急性的特點,即購物通常處于非計劃狀態。加盟便利店門店的面積小、密度大,商品品種少而精,陳列有序,使顧 客容易找到,進出店便利;商品質量完全可以得到完全的保障;同時需要提供各種便利服務,如代售彩票、報刊、代沖膠卷,甚至提供家政服務,免費打氣等。這種業態的市場定位正好滿足了這些人追求及時、急用、快捷、用金錢買時間的購物和服務需求。另外,從中國人外出購物的方式上說,由于交通條件和收入水準的限制,大多數中國人購物是步行與騎自行車。因此貼近消費者、分散而又連鎖的小店——便利店,就會創造市場的滿足性。況且,中國還是一個人口老齡化迅速加劇的國家,發展便利店的意義十分巨大。
三、便利店在我國的發展策略
(一)清晰的市場定位。
有別于超級市場、傳統便民店的定位才是保持現代便利店的特色。
1、明確目標顧客群。
便利店目標顧客群購物的特點是“順便購買”或“臨時購買”。顧客可能每月去一次百貨商店,每周去一次超級市場,而隨時都可能去便利店。因此,便利店的目標顧客群應該定位在學生、喜歡夜生活的年輕人、加班的人身上,他們普遍具有消費的即時性、便利性等特點。
2、注重選址。
居民區、鬧市區、車船碼頭、公路兩旁等交通要道等,是理想的便利店的選址地點,便于顧客隨時購物。
3、選擇合適的商品。
主要以在超級市場高比例銷售的、消費者日常消耗率較高的商品為主,具有即時消費性、應急性、少容量的特點。
4、經營面積與設施。
超級市場在相當大的面積中提供眾多的商品,給少品種、少數量購物的顧客造成許多不便,而經營面積在100-200平方米之間的便利店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
5、時間。
便利店營業時間在16小時以上,甚至是24小時全天候、全年無休息日的連續營業。如日本的AM/PM、Family Mart便利店在店名上就有體現24小時營業的含義;7—Eleven便利店已非初創期早7點到晚11點營業,而延長5524小時。
6、價格策略。
便利店由于較超級市場向顧客提供了更便利、更快捷的服務,其商品銷售價要高于超級市場10- 20%,利潤率要高于2-3%,所以,便利店并非“低檔店”或“平價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