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瑪打著“天天低價”,而國內各大超市也基本上每天都掛著“大折扣”標語,這些超市如果真是那么低價,那么怎么賺錢?特別是Walmart在美國,的確可以說是全國最低價,雖然國內的沃爾瑪至今仍然不咋地。
像沃爾瑪這種企業,基本上就完全是依靠價格進行競爭,這一點都沒有錯,因此李國慶一直說:“零售的精髓就是打價格戰”。因為像超市這樣的渠道商,其根本無法對產品進行差異化,大家賣得都是相同的產品。服務上的確可以有所差異,比方說布置、排隊結賬是否舒服等,但是絕大部分消費者“千里迢迢”去某家超市,就是因為其價格便宜。這也是為何國內的農工商會安排班車接送地處較遠的顧客。
但是根據沃爾瑪歷年的報表,事實上它的毛利率并不低。其近幾年都把毛利率保持在24%以上,2011年有24.7%,2010年甚至高達24.9%。如此高的毛利率,但價格卻顯得比競爭對手低,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進價比競爭對手要低。因為沃爾瑪同樣的渠道商,能夠得到低進價只能依靠其龐大的規模。這個邏輯也可以用在目前的電商上,本質上電商和沃爾瑪是沒有區別的,而包括蘇寧在內,都希望成為“網上的沃爾瑪”。電商們現在愿意虧錢引入更多的百貨類商品從而擴大銷售規模,比方說當當,其引入百貨類之后,毛利率從2010年的20%以上迅速下降到14%。如果當當想賺錢并且堅持百貨品類,就必須繼續擴大銷售規模,從而從百貨類供應商那里得到更大的話語權,把進貨價格降低,從而在不提升價格的情況下提高毛利率。但是,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假設罷了,有京東、蘇寧在那里,憑什么給當當更低的進價呢?沒門。
那超市賣的這些商品,哪些是最賺錢的呢?(以永輝超市2011年年報為例)從毛利率角度上講,肯定是服裝,而生鮮及加工食品類的毛利率是最低的。但是很少有人去超市大賣場買衣服的,所以超市賣得最好的還是生鮮以及食品。
但是,做超市這個行業的凈利率的確是很低的。沃爾瑪的凈利率要比永輝高一些,但是都是在3.5%左右,相比企業暴利行業,做超市看似吃力不討好。但是從沃爾瑪的總資產回報率上看,也有9.1%,投資回報率(ROI)近三年則保持了19.3%,其實還是不錯的。不過超市依然只是個薄利的行業。那拼的是什么?就是銷售和管理費用以及高的資產周轉率了。
沃爾瑪的庫存周轉率在2011年為9.3次,而永輝則是7.64次。薄利多銷這種銷售策略最關鍵是要通過快速地周轉從而產生現金流,滾出利潤。而從銷售及管理費用率來看,沃爾瑪是19.3%,而永輝則是15%左右。在沃爾瑪國際化之前,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到2004年左右,沃爾瑪的銷售及管理費用率都保持在15-18%之間。本質上而言,在低毛利率的環境下生存,只能依靠“開源節流”,節流就是銷售與管理費用率。在同等低價,類似毛利率的情況下,還想要賺錢就只能比拼費用率,而賺多少,則要比拼周轉率啦。
但是目前仍然在虧損的電商們,周轉率越高,其實虧得也就越多,因為他們本身毛利率減去變動銷售成本及物流費用,可能已經是小于0了。這也是為何,賣得越多,虧得越多。只不過目前他們都想通過跑馬圈地先把營業收入提上去,通過市銷率推高自己的估值,從而獲得IPO。而已經上市的當當,則是希望能夠在京東和蘇寧的陰影下找個生存的機會,不過我并不看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