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不是營銷
還記得年初的瘋狂嗎?做微信營銷能賺錢,低成本高產出,不懂?來聽多少元的微信培訓,各色不等的微信高峰論壇,搞得強調用戶體驗的企業不得不多次強調,微信不是做營銷的,是做服務的,微信不是營銷最少不等同于傳統營銷。 在一陣喧囂過后,交過學費的企業開始反思,微信也沒有大師們叫囂的那么“神器”嘛!還真不能做營銷。一個本質是移動IM的東西,怎么可能承載營銷的重任?怎么可能做CRM?又怎么能挽救頹廢經濟形勢下沒有創新產品的企業?又如何變革你那顆從未醒來的傳統營銷模式的心。 訂閱號的推送已經冷卻 自從微信推出訂閱號和服務號后,升級為服務號的大多死掉,因為他們并不能提供什么牛B的服務,維持訂閱號的也搖搖欲墜,打開率下降50%以上。就企業訂閱號來講,無法也無可能將自己做成一個優秀的訂閱平臺。很簡單,問問你自己,你會去關注一個整天推送企業產品簡介的公眾號嗎? 服務號只是高富帥的新玩具 目前還留存的服務號,基本上是銀行和運營商,他們有足夠的預算,小則20萬,大則300萬的H5開發費用,推廣費就不說了,有的累積投入快千萬級別了,得來的不是僵尸就是但求獎品的腦殘粉,看著每天下滑的用戶數據,蛋疼得直喊救命。 一位從事新媒體營銷多年的老兵告訴我,以房地產為例,微博和微信為什么有企業愿意埋單,主要原因在于著實讓那些幾年沒有創意的“市場總監”向大老板們請功一回罷了。 而中小企業,就算有數據庫的企業,也并沒有開展“服務”,一方面是騰訊并沒有提供良好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企業并沒有服務基因,國內的企業依然是“一錘子買賣”的思維。說得好聽點,企業主都是精明的主,之前被微博騙了,這次微信絕不能再上當。 會員卡就是用不起來 按理說,微信是企業會員卡的終極解決方案,“騰訊微生活” 的確也給客戶提供的了完整的解決方案,只是錢收得貴點,服務面窄點。后來,就連淘寶也搞個點點出來攪局,可惜還是沒有個泡響。這方面的需求主要是餐飲行業為主,國內的餐飲,要么生意好得要死,晚上都排隊半個小時以上,壓根都不需要什么會員卡,而生意不好的,弄個什么會員卡是無濟于事。 騰訊不開放? 直到今天,或許未來,騰訊也不會開放用戶數據和用戶關系,要想在微信上做服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公眾號沒有良好的商業模式情況下,表情、游戲、支付才是靠譜的商業化方向。作為騰訊來講,支付才是關鍵,至于企業公眾號的各種營銷需求,基本上不在考慮范疇。 消費者不買賬 早在6月份的時候,微信官方數據顯示公眾號有100萬,不知道現在有沒增加到200萬,核心是時至如今,用戶層面知道公眾號的并不多,反而是5.0的打飛機,讓地球人都知道微信其實是個游戲app,公眾號的知名度一直很低,讓企業在推廣微信的時候,難度不小。而所謂的微信支付,也將遇到用戶使用習慣的挑戰,誰叫已經有了個夠牛逼的支付寶呢。 所謂營銷入口只是一廂情愿 之前聽很多專家講到,微信是最能做營銷入口,能把用戶數據進行疊加,對用戶進行最直接的溝通,還能完成數據庫的積累,進行精準營銷。我們也在微信運營2.0的理論中,指出精準營銷是微信的終極方案。然而,從目前的市場環境,用戶的接收程度來看,所謂的入口只是從產品屬性上面的判斷,大部分用戶是沒有這個意識,沒有這個意愿。最可怕的是,企業主對這個需求并不大,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歸納起來,正如在《請放開微信》一文所描述,微信營銷的火熱背后是中國經濟走勢的“冷靜”,中國企業的迷茫,他們需要高科技要改變自己,半年過去了,他們發現,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問題在哪里? 大家都看到小米營銷的成功,看到電商的火熱,看到互聯網在沖擊傳統行業,但大多數的企業在思維模式,營銷理念上沒有互聯網化,就拿微信來說,他們只把他當成一種工具,用于宣傳和傳播,并沒有真正的運用到企業產品的設計,用戶的調研,渠道的推廣,市場的反饋,也就是說,他們的產品和運營還是老樣子。 從營銷理念的發展趨勢來看,關系營銷是最大的趨勢,而目前流行的粉絲經濟,捐贈和打賞正代表營銷的發展方向,營銷就是傳播,傳播就是營銷,核心任務就是建立關系,這個關鍵不是產品銷售前后的發微信發微博,而是從產品開始設計就開始互動,讓客戶融入到產品生命的整個過程。例如前期的產品設計,讓用戶來投票,甚至提供資金,銷售過程中的產品發布會參與,邀請碼申請,產品或企業的用戶社區搭建和管理等。那你還認為微信是營銷嗎? 總結:微信不是用來做傳統營銷的,因為傳統的營銷模式和實踐已經沒落了。需要的是你敢于創新勇于嘗試的精神!肖偉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