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店“逆襲”大賣場 廈門商超業績增速放緩
大型商超的人流如今略顯冷清。(本報記者 王火炎 攝)
這兩天,家住鎮海路的陳阿姨陸續收到家附近大超市的新一期郵寄海報,家樂福門店以“贈送抵用券”的戲碼拉開11月的促銷大幕。無論你是生鮮、日用品,還是買床上用品、小家電,統統有優惠。
促銷優惠活動的背后,是零售商的無奈。從前不久上市超市企業陸續公布的今年半年報看,連鎖零售商超業績增速放緩、閉店保本、減少新開店等等現狀浮出水面;而與此同時,前幾年在大型商超沖擊下一度狀態低迷的便利店,則憑借扎根本土、服務社區實現了“逆勢崛起”。
成本上漲拖累大型連鎖超市
“家旁邊的新華都要搬走了,以后買東西不方便了。”家住南湖中祥大廈的張小姐最近在微信上發牢騷。她說的是位于中祥大廈負一層,營業面積4000平方米的新華都購物廣場南湖店,2008年底開業以來一度填補了該片區沒有大型商超的空白。
就在南湖店關店前不久,新華都美仁宮店也悄然撤走,空蕩蕩的賣場只留下“鐵將軍”把門。據業內人士透露,新華都兩個門店均因租約到期后未續約而關門,而不續約的重要原因,在于門店業績不理想,店租又太高,根本是“賠本賺吆喝”。
前段時間,上市企業半年報扎堆出爐,永輝、新華都等8家上市超市也逐一公布了上半年業績。記者注意到,多家上市公司半年報顯示,上半年人工及租金費用上升明顯,已成行業普遍問題。而針對目前的大環境,減少開店計劃、關掉一些業績不佳的門店,也成為一些企業的“斷尾”之舉。
“閉店是降低成本的方法之一,但是不是唯一的方式。提高賣場的吸客能力;針對不同地段的門店開展不同的營銷方式,調整商品品類,進行特定的促銷。目前許多超市都在想盡辦法保住營業額。”廈門連鎖同業公會相關人士表示。
在一家大型連鎖超市的半年報上,煙酒、日用百貨、食品三大類拖了后腿。“煙酒的銷量除受到三公消費的沖擊外,前兩年白酒價格被炒得過高,經濟環境一不好,買的人就很少。”該人士分析說,同時,煙酒等商品受到電子商務的分流,也導致超市業績下降。
24小時社區便利店重出江湖
近日,家住湖濱中路某小區的業主林女士發現,家門口新開了一家24小時便利店。無獨有偶,蓮岳路某小區的業主張先生也發現,家門口不到100米的街道上,一下子多出了三家24小時便利店。
廈門的24小時連鎖便利店由倍順、88等外來品牌最先引入。2004年前后,在外資零售巨頭的沖擊下,便利店也一度經歷了客源較少的慘淡時期。如今,全市類似倍順、見福、88等小連鎖便利店大約已有四五百家。算上其余已經注冊的,單獨門店的便利店,數量可能有大幾千家。
比起超市來,社區便利店的優勢顯然是小而全。首先,其面積一般為100-300平方米,面積小能夠節省尋找和挑選商品的時間成本;其次,運營時間長,特別是24小時營業的店面,對于新的消費主體,如單身一族、夜間上班的員工、學生等“夜貓族”有很大的吸引力;再次,更主要的是,服務項目多,除了銷售各類日用品、冷熱飲、食品外,還提供多種附加服務。由于具備差異化和個性化的優勢,社區便利店在零售市場中具備了與超市及大商場爭奪顧客的優勢。
不僅如此,據業內人士透露,相對于一般的超市,便利店的利潤也相對要高些。例如,美國7-11便利店的毛利通常能達到40%以上,遠遠超出了一般超市的水平。在我國,即使扣除各種因素,便利店的毛利率也在25%左右,投資便利店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記者在湖濱中路一家新開的24小時便利店看到,一進店,迎面就是日本、韓國等地的進口休閑食品,店內茶葉蛋飄香,還有包子等早點供應,價格與市面持平或略高。同時提供代收代繳水電費,IC卡、話費充值、代購以及24小時免費送貨等服務。便利店負責人稱,他們近期已在廈門開了6家分店,都是針對社區居民提供24小時服務的,總體經營情況都不錯。未來,他們有繼續擴張24小時商店數量的打算。選在此時大舉進軍24小時便利店,他表示是因為“開店時機已經成熟”。
“24小時便利店的發展前景就是多扎堆社區,一些商務中心、餐飲區和部分新建小區具備開店潛力。”昨日下午,市商務局相關人士接受采訪時也認為,便利店曾在廈門“失利”,但這不會是永遠的局面。隨著近年來廈門經濟的發展,以及未來城市空間的拉大、地鐵的建設,24小時便利店復興是一件很有可能的事。據悉,我市前年還曾出臺《廈門市加快建設社區連鎖便利店工作方案》,至2015年,廈門將投入1000多萬元,扶持200多家建筑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新增連鎖便利店。
溫馨提示
專業人士給想在廈門投資便利店的人提的建議:
第一,投資之前,仔細考察現有的商業布局,避免產生不良競爭;
第二,關注開店區域人口分布,尤其是青年人口分布的比例;
第三,投資項目要符合城市總體商業規劃。
(廈門日報 記者 陳泥)
/enp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