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品牌總是需要認真地考慮選擇在哪里設立其在中國的總部,北京還是上海? 盡管在過去,大部分的時尚品牌都傾向于選擇上海,但如今北京也有不少的支持者,尤其對一些品牌來說,北京可能更有吸引力。為什么?讓我們一起來比較這兩座城市的特點吧。
從歷史上看,上海就是一座經濟發達,市場開放,受到西方風格很大影響的城市,同時也享受到政府對發展商業的很多政策的支持。這些有利因素,連同擁有大量熱衷于西方風格和國際時尚品牌的消費群體,使得上海成為了國際零售品牌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首選城市。此外,這座城市提供的完善的基礎設施服務以及生態休閑區域讓眾多相關外籍從業者也能感受到象家一些的愜意。因此,如今 擁有大量奢侈品牌店的上海依舊是中國大陸城市開放和引導風尚潮流的領頭羊。但是,其他的城市也已經在快速的趕上,比如:北京,杭州,廣州,成都,以及沈陽等,和幾年前相比,它們也都能夠提供更完善的零售品牌發展規劃,更廣泛的國際品牌追隨群體,以及更優惠的政府扶持政策。上海之前所引以為豪的這些優勢現在已經不足以成為國際品牌選擇其作為中國總部所在地的制勝籌碼。
在我們看來,現在上海所具有的最大的優勢其實在于其在中國大陸中所處的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目前為止,各大品牌競相爭奪并全力開發的內地市場主要都集中在中東部,以及距上海兩個小時左右飛行距離之內的北方和南方的幾個重點都市,比如:上海,杭州,南京(后兩者都在上海周圍/中區),北京,沈陽,哈爾濱(北區),成都和重慶(西區), 廣州和深圳(南區)等,上海的核心位置顯而易見。但是,問題是所有的國際零售品牌都必須按照這樣的城市模式擴張嗎?
好的,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基于對每一個品牌的定位,商業資源,對中國大陸市場的預期規劃,以及品牌自身的生產規模能力來分別討論。有些品牌希望在中國大陸市場發展不超過5家旗艦店的規模,以保持其品牌的尊貴和稀缺性,也有一些(主要是手表品牌)會和代理商一起發展數百家銷售點,包括全球旗艦店,概念店,精品店,和百貨商店專柜等多種形式。還有一些,比如小型的,以純手工生產為主的家族式的高端品牌則希望根據它們的生產規模來決定市場擴張的步伐。
對每一種情況,品牌們都要對中國的各個區域市場進行分析,并按照每一個備選城市當地消費者的喜好和文化特點進行具體評估。在保持全球整體品牌戰略和視覺標識的同時, 市場營銷和產品供應可能都需要相應的進行微調。而根據對不同地域消費者購物行為的分析,我們發現對某些品牌來說,在北區進行零售店擴張比在南區可能更有意義。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是大多數政府機構的所在地,而其恰恰構成了中國奢侈品消費的主體力量。除此之外,主要的媒體機構也都位于北京,這既包括了Vogue, Bazaar, Marie Claire等時尚類媒體雜志,也有新浪微博等在線媒體,還有眾多的藝術團體和眾多的創意機構等。為了讓品牌能進行成功的市場活動,和以上各方保持密切的聯系是至關重要的。
此外,北京也是中國最大的富豪居住地和零售利潤來源所在(按照2012胡潤財富報告,上海在中國富豪居住城市榜中排名第三,位于北京和廣東之后)。同時,中國北方的消費者對奢侈品有極強的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但出國購物旅行比例很低,這無疑讓北京和周邊北方城市當地的高端零售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保證,因為與此相比較的是,由于其他區域城市,尤其是廣州和深圳等南方城市靠近香港,當地消費者更傾向于花一天時間做一個香港購物游去用更低的價格采購最新的高端奢侈商品。
在過去,上海被公認為是中國的時尚之都,同時似乎也成為了發展高端時尚零售品牌的不二之選,但是事實是,被很多零售品牌作為成功案例的上海的奢侈品零售店更多的是扮演了提高品牌認知度,提升品牌形象,向低級別城市鋪平拓展道路的角色。這個讓人有些失望的事實也是由于,上海被周邊的數個規模稍小,但同樣配套發展良好并且有不錯生活品質的城市所包圍(杭州,南京,無錫,蘇州,寧波等),它們作為同樣擁有很多高端的購物中心和良好銷售業績的城市,攤薄了上海作為區域中心城市而享有的巨大的市場利潤。
相比較而言,近年來,地處中國北方的天津市的商業環境雖然被政府大力推廣和開發, 但是奢侈品市場仍然沒有真正開始運作起來。因此,北京扮演了一個在中國北方城市中無可匹敵的超級城市角色,而且得利于政府各種各樣的經濟刺激方案,北京也吸引了大量從周邊城市涌入的商機,移民和旅游客流,所有的這些都對奢侈品牌商品銷售業績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所以,選擇在北京開設的奢侈品零售店的品牌數量超過上海并不讓人意外,這些店鋪通過對廣告宣傳,店面設計等的大量投入,有效地強化了它們給潛在消費群體的品牌形象。此外,和南方消費者相比,在北方消費者對奢侈品的消費動力中,炫耀性消費占據了更大的比重,他們十分愿意將收入中的更大比重用于這些高端的商品的采購上。
綜上所述,和歐洲相比較,中國是一個有著極其復雜和多樣化區域消費市場的國家,而不僅僅是一個消費類型單一化的市場。每一個品牌都應該投入力量到更深入徹底的市場調研中,全面了解不同區域的消費群體的消費特點,并且根據不同區域制定合適的渠道戰略。在確定整體中國市場戰略之后,也應仔細考慮到其品牌對政府和媒體的需求度,以及對授權代理商和加工工廠的可選擇范圍等因素,這些都將有助于幫助品牌選擇合適的城市來作為其在中國總部的所在地。
- 該帖于 2013-12-13 10:05:00 被修改過跨國公司總部的選擇,和他在當地的營業額,沒有任何的關系,和他們打交道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他們選址的理由。
大的跨國公司,特別是和經濟結合緊密的跨國公司,一般都會選擇和中央政府所在地或者是實際權力中心所在地一致的城市,比如西門子,abb,殼牌什么的,有兩個好處,一個是便于了解政府的意向,另一個好處是離本國使館進。
一些品牌企業,商業氣息濃的,不需要政治的,一定會是商業城市,因為這些才能夠滿足他們對人才和氛圍的需求,yum,lv什么的選擇上海,也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且大型的商業城市才會有方便的交通,能夠到達各個位置的航線和海運。從這點看,杭州,深圳,天津等等,都不可能成為商業品牌,總不能要去哪看店,先到上海或北京轉機吧。
目前在國內的跨國公司總部,基本都這個規律,只有極少數例外,比如北京的versace總部,cbre亞太總部。上海是否有政治性總部,我不了解,但是估計也是例外的極少極少。
2013-12-14 14:55被設為骨貼,積分加20,金幣加4資本逃避動亂和紛爭,它的本性是膽怯的。這是真的,但還不是全部真理。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資本是害怕霧霾的,但是假如在霧霾之下,可以給他帶來更大的利潤,只能說霧霾算個p。
帝都,上海如此嚴重的霧霾,可是在外資注入,政府投資,土地出讓上,從資本角度來看,哪里有霧霾?我敢說,只要北京權力不變,只要上海地緣優勢不變,即使是核爆,也擋不住資本-也就是品牌總部的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