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國各影院正在熱映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創業傳奇勵志片《中國合伙人》。影片講述了由 20 世紀80 年代至今,大時代下三個年輕人從學生年代相遇、相識,擁有同樣的夢想至一起打拼事業,共同創辦英語培訓學校,最后功成名就實現夢想的勵志故事。
從影片中不難看出中國和西方在人才培養上有著根本的區別。西方是講成長,是以裸塑的質量主義為基礎,按照效仿自然的法則和受教 育者的興趣、志愿、選擇,自然地生長,不受外界的干預。而中國教育理念的源頭是塑造,塑造就是把受教育者當作一個原材料,把它放在一個標準的模具當中,放到生產流水線上,而生產出來規格毫厘不差的統一產品,這就是中國小學中學直至高等教育的特色。
企業員工的培養模式與學校教育模式存在本質區別。學生時代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文化知識,每個學生都學習同樣的內容,但進入企業成為社會人后,因每個人需要承擔的責任和崗位分工內容不同,所以企業對員工的培養也要因人而異因崗而異。學習是心靈的正向轉換,企業如果能夠循序漸進地培養員工學習能力,不只能夠達至更高的組織績效,更能夠帶動企業的生命力。借用《中國合伙人》里的一句經典臺詞:“掉在水里你不會淹死,呆在水里你才會淹死,你只有游,不停的往前游。”我們常講活到老,學到老,但當今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只有學到老,才能活到老。企業員工培養需建立長效機制,對于員工需要進行五項“修煉”:
一、培養員工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可以凝聚公司上下的意志力,透過組織共識,大家努力的方向一致,個人也樂于奉獻,為組織目標奮斗。我們蘇果的愿景是“全國一流,區域第一”,實現這個戰略定位需要靠每一位蘇果人的共同努力。
二、培養團隊學習能力。
團隊智慧應大于個人智慧的平均值,以做出正確的組織決策,透過集體思考和分析,找出個人弱點,強化團隊向心力。崗位“大練兵式”的培養模式,每個崗位針對某項技術或某一疑難問題,集眾人智慧進行討論、優化,直至解決,進而推廣應用。例如:生鮮面點針對包子餡配料調制問題組織技工、生鮮學徒共同討論學習;又再如:公司將要出臺某項新制度,各管理崗位干部、科員共同提建議找問題。團隊學習培養員工的效果不僅可以控制企業成本而且可以控制風險。
三、改變員工心智模式。
組織的障礙,多來自于個人的舊思維,例如固執己見、本位主義,唯有透過團隊學習,以及標桿學習,才能改變心智模式,有所創新。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培養方式,舉個例子來說,一個門店果蔬銷售總上不去,可以通過到其他同等規模銷售業績好的店去學習,也可以把果蔬銷售業績好的干部員工請到店里指點工作傳授經驗。任何大企業優秀員工都應具備“向值得學習的事學習,向值得學習的人學習”的優良品質。
四、實現員工自我超越。
個人有意愿投入工作,專精工作技巧的專業,個人與愿景之間有種“創造性的張力”,正是自我超越的來源。偉大領袖毛主席說過:一個平凡的人每天都做同一件平凡簡單的事,而且每次都不犯絲毫錯誤,這也是件不平凡不簡單的事。每個崗位都需要人去付出努力,企業才會帶來效益。大力開展崗位技能比賽,是提升員工專業技能最好的培養方式。比賽前告知員工比賽內容,讓員工自主練習,最大程度的發揮員工想象力,激發員工潛能。例如理貨員崗位競賽,可以比最快速查臨期商品和補齊貨架缺貨。培養員工的目的是給公司創造更多價值為公司帶來更多成果。
五、培養員工系統思考能力。
應透過資訊搜集,掌握事件的全貌,以避免見樹不見林,培養縱觀全局的思考能力,看清楚問題的本質,有助于清楚了解因果關系。電影《中國合伙人》中專門有對出國留學簽證申請一對一心理輔導,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措施,進行補缺補差。企業對員工最好的培養方式是談話聊天,也是就是溝通。部門領導定時或不定時和所轄部門員工懇談,懇談可以聊生活、聊工作以及思想動向,談話過程中干部也可以很自然地將公司政策制度等給員工宣貫。
每個人都有創業的夢想,其實立足本崗位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事業也是創業。人力資源是可再生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人力資源的競爭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尤其是在 21世紀,人才最重要,企業必須重視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
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即便是在信息時代,各種智能化設備的出現大大降低了對人力資源的要求,但是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依舊是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財富。因為創新技術,最終也必須是有創造才能的人才來完成開發設計。所以,在一個企業中,創新人才始終是一個企業能否引領行業潮流最重要的因素,它是企業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必要條件。究竟是員工改變了企業?還是企業改變了員工!企業培養員工,員工會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
薛嘯 / 合肥公司
- 該帖于 2013-12-25 9:5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