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9年的運營,利福國際(01212,HK)旗下招牌老店,位于香港尖沙咀的崇光百貨將于2014年2月15日結束營業。
利福國際對此表示,正在積極尋找合適的位置替代尖沙咀百貨業務,同時,對新的策略性投資持開放態度。
事實上,利福國際近幾年在內地布局的不斷深入,目前已在上海、蘇州、大連、石家莊等地擁有百貨業務,2013年9月開業的沈陽久光百貨為其最新內地業務。利福國際董事總經理劉鑾鴻曾表示,目前,利福國際在香港和內地的業務比例為7:3,希望未來這一比重可變成各占一半,甚至可能再提升內地比重。
覓崇光百貨新址
2000年,日本當時的百貨巨頭崇光百貨以1.87萬億日元的負債宣布破產,此后一年,周大福以5.3億港元從日資企業手里將香港銅鑼灣崇光百貨收入囊中,這一收購曾是1997年金融風暴后香港單一物業最大宗交易,亦被業內解讀為日資企業淡出香港。
2005年10月起,尖沙咀崇光百貨一直以租賃物業形式由利福國際經營。《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利福國際的歷年年報發現,開業至今,該店為利福國際帶來的銷售收入超過46億港元,其中,2013年上半年貢獻4.78億港元,占公司百貨總銷售收入的6.1%。
由于尖沙咀崇光百貨店原業主欲提前終止租約 (該租約原定于2020年到期),早在2012年,雙方已定下于2014年2月15日終止租約。
一位零售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提前終止租約不排除租金談不攏的可能,由于訪港的旅客人數不斷增加,加上集中購物區鋪位緊張,零售鋪位長期供不應求,也促使香港主要區域內的鋪面租金不斷上漲,因無法忍受放租方的提價,百貨商們只能另尋他處。
利福國際已開始為尖沙咀崇光百貨的新址與一些物業公司積極接洽。據香港媒體報道,利福國際計劃租用和記黃埔旗下希爾頓酒店購物中心四層樓面作為新址,租用面積達10萬平方英尺(約合9290平方米)。
德意志銀行一份研報透露,新址租金為1500萬港元/月,以此計算,年租金達1.8億港元,相當于2012年前6個月尖沙咀崇光百貨銷售收入的37.65%。
關于新址,利福國際不予置評,僅稱正尋找合適的替代位置,同時強調無論尖沙咀崇光經營與否,還將繼續專注維持集團在香港市場的領導地位。截至發稿,公司亦并未就租金問題對記者進行回復。
作為香港百貨業巨頭,利福國際在香港的百貨業務包括銅鑼灣崇光百貨及尖沙咀崇光百貨。銅鑼灣崇光百貨一直是公司營收的重要來源,開業超過19年,店鋪面積達40萬平方尺,已成為香港最大的日式百貨公司。利福國際2013年中報顯示,2013年上半年銅鑼灣崇光百貨共錄得的銷售收益占集團整體收益的65.5%。
加緊布局內地
守住香港大本營的同時,利福國際的內地布局已深入至上海、蘇州、大連、沈陽、石家莊等城市。根據公司2013年中報顯示,2013年前6個月公司內地百貨銷售總額約17.65億元港幣,占集團總體收益近三成,其中上海久光百貨、蘇州崇光百貨分別貢獻銷售收入9.8億元和3.98億元人民幣,已與銅鑼灣崇光百貨一起成為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
利福國際內地擴張還在謹慎進行,以人民幣10.3億元購買地塊7年后,沈陽久光百貨終于在2013年底前正式開業。公司稱沈陽久光國際開業時出租率達80%。
此外,在久光百貨運營收入最高的上海,該公司已擴展了7400平方米的“鮮品館”,主營食品、糖果業務。同時,2013年底還開建了上海閘北的商業綜合體項目,預計2017年完工。
在內地實體百貨業疲軟的背景下,利福國際在內地的擴張并非一帆風順。其中,2009年開業的大連久光百貨截至2012年底依然錄得虧損,此外,曾在2010年12月開始運營的天津利福廣場則在短暫出租兩年后以5.4億元人民幣拋售。
前述零售業分析師認為,香港零售業競爭激烈,各企業以內地業務為新的突破口本無可厚非,但近幾年受宏觀經濟和電商沖擊,傳統百貨人流量從2010年開始下滑,而此前,利福國際新開門店12個月內就基本能達到收支平衡,現在新店實現收支平衡的時間則要延后到3~5年,不僅無法為集團貢獻利潤,反而消耗老店利潤,商業物業“見好就拋”對于短期內改善公司現金流有一定幫助。
對此,利福國際表示,集團在內地擴張一貫謹慎,定期簡約旗下業務與資產,出售天津利福廣場符合集團策略。
(每日經濟新聞 記者 葉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