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六本木新城是東京著名的購物中心和旅游中心,該項目在2003年4月開業,目前已經成為了外地游客去東京必到的綜合商業設施。六本木新城總占地面積約為11.6h㎡,總建筑面積78萬平方米,歷經17年完成建設,由美國捷得,KPF等多家設計公司聯合完成。
它是一座集辦公、住宅、商業設施、文化設施、酒店、豪華影院和廣播中心為一身的建筑綜合體;具有居住、工作、游玩、休憩、學習和創造等多項功能,是一個超大型復合性都會地區,約有2萬人在此工作,平均每天出入的人數達10萬人。
六本木將大體量的高層建筑與寬闊的人行道、大量的露天空間交織在一起。建筑間與屋頂上大面積的園林景觀,在擁擠的東京都成為舉足輕重的綠化空間,已經成為著名的舊城改造、城市綜合體的代表項目。
項目位于東京都港區六本木,毗鄰新橋虎門商業街,政府機關街道,青山赤坂商業街,以及麻布、廣尾的高檔住宅區,交通十分便利,有四條軌道交通在此通過,顧客乘坐地鐵、公車或開車前來都非常方便。
六本木新城在規劃時將地區發展與都市整體規劃相結合,將地區商業活動與東京整體觀光旅游相結合,充分考慮到了居住者與游客的多種需求,這使得六本木新城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關注的新興都市規劃區之一。
空間組成大致可分為五個區域,即地帶大廈(North Tower)、地鐵明冠(Metro Hat)與好萊塢美容美發世界(Holly Wood Beauty Plaza)、Hill Side、West Walk與櫸樹坂(Keyakizaka)區。地帶大廈為聯結地鐵日比谷線六本木站的商業大樓,其一樓與地下一樓設有餐廳、商店和便利店等;地鐵明冠、Hill Side與West Walk是主要的商業活動集中區域;櫸樹坂區則包括了六本木新城入口大廈(Roppongi Hills Gate Tower)、六本木新城住宅區(Roppongi Hills Residents)、六本木櫸樹坂大道(Roppongi Keyakizaka Dori)等相關空間。
其中,商業區域的使用情況如下,可見購物區塊占用了六本木新城商業區域的大部分面積。
六本木的主要建筑包含了酒店、寫字樓、公寓、購物中心等各種不同的用途和形態,其中著名的建筑有森大廈、新城住宅、櫸木坂大廈、朝日電視臺、好萊塢美容美發世界等。
六本木購物中心及公共空間設計是由美國JERDE建筑事務負責的,JERDE在建筑設計中非常注重將項目設計為旅游目的地,立面變化豐富,不斷讓顧客產生好奇心,延長顧客的停留時間,很多游客停留一天還沒有單調的感覺,實踐證明JERDE的設計思想是成熟的。
六本木新城在規劃時將地區發展與都市整體規劃相結合,除了保留六本木新城現存的水系和綠化之外,還整合了周邊的公園和廣場空間;將規劃區內一半以上的區域作為戶外開放空間,加強地區與都市之間的融合與協調;充分利用地鐵交通系統與都市公共交通系統,將地區商業活動與東京整體觀光旅游相結合�?傮w規劃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居住者與游客的多種需求,這使得六本木新城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關注的新興都市規劃區之一。
以下,請讀者朋友們欣賞六本木新城的各方位建筑設計。
地鐵明冠
擁有簡潔的外觀、不斷變化的內外燈光和頂部超大的電視銀幕,無論在白天還是在夜晚都給人以不同的時空變換之感。地鐵明冠大部分是速食餐廳的集中地,主要是為了服務六本木新城周邊的上班族。
露天劇場
六本木山的中心廣場是項目的主要課題之一,從基本設想階段經過長期的研究,加上城市規劃施工的限制,相鄰地下建筑的沖突等使得可以立柱的位置被大大限制,最終形成橢圓天棚這一基本概念。
站在這一廣場中心,映入眼簾的是四周裙房的復雜曲線和中高層建筑物的曲線直線。為使劇場的單體要素和周圍的建筑相協調,并不阻斷視線,最終選擇了橢圓天棚,使劇場天棚在最大限度覆蓋廣場的同時又不產生死角。橢圓的弧度上也花了一番功夫,使之象天空中的云一樣漂亮地浮在空中。
支撐天棚的柱子設置在櫸樹坡綜合體一側,和豪華的演出設備并立,以確保較多的廣場空間和多種多樣的演出空間。地面設計為螺旋狀下落的露天臺地,中央配置了水池和噴水池,使演出能配上聲、光、水的效果。約能容納2000人,中心廣場,既有“靜”的休憩空間,又有“動”的活動空間,并通過周邊的毛利庭園和“山邊”半戶外銷品茂的毛石外墻等創造出一個以自然為題材的開放環境。
朝日電視臺
朝日電視臺作為信息前沿,為適應數字時代大大充實了廣播設備。面向毛利庭園的一面采用舒緩的曲線玻璃幕墻,內部6層高的共享空間,實現了和自然融為一體的內部空間。
West Walk
West Walk就是位于森大廈的下層西側空間與凱悅大酒店下層東側的部分商店所組成的商業街。本區結合多樣化的商店、各類時尚精品店、餐廳、醫療中心、銀行與其他生活必需用品商店,形成了主要的購物中心,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適。West Walk采用挑高為四層樓高的空間設計,商店區一共有6層樓高,玻璃帷幕為采光屋頂,產生了豐富的空間層次變化,加上各式各樣精彩有趣的亮麗店面設計,配合適當的景觀與休憩服務設施,是一處既簡潔明亮又令人感到開闊舒適的購物場所。
森大廈
六本木新城最高的象征性主體建筑物森大廈,是一棟地上54層、地下6層,高238m,總建筑面積為369451m2,由世界知名建筑事務所KPF設計的大樓,實現了日本國內最大的單層約4500m2的無柱空間。
另外,東京城市觀景臺(Tokyo City View)位于森大廈的52樓,與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相連。東京城市觀景臺擁有高11m且環繞建筑360°的落地玻璃窗,從這個充滿空間開放感的場所眺望東京都市夜晚絢麗的街景,是一種非常美好的體驗。
好萊塢美容廣場
好萊塢美容廣場運用了大膽的曲面和引人入勝的入口。六本木山的總地鐵出入口像倒過來的大禮帽,直徑25m,高約30m,由不銹鋼屋面和48面體玻璃墻面構成的半室外空間,自動扶梯上下穿插。
六本木新城給予城市綜合體設計的啟迪
首先,開發時一定要從大街區的層面出發和考慮。在改造之前,六本木舊城中心街區的房屋都是一層或兩層的低矮平房。要通過更加合理的土地利用和規劃,綜合考慮街區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其次,因為土地資源的寶貴,開發時必須要注重環境。和改造前相比,地表和屋頂被積極導入綠化來緩和熱島效應,六本木新城從而增加了一公頃的綠化面積。六本木新城建成后,通過熱成像圖測地表的溫度,發現城區的地表溫度有所下降。在盛夏午后的高溫時段,比起周圍的柏油馬路的溫度,六本木新城中綠地處的表面溫度大約下降8攝氏度左右。
第三,為了高效利用土地,要創建立體化的城區。類似音樂廳、電影院等并不需要窗戶和太多光線的設施被安排在地下空間,從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地和空間,還能起到節能效果。之前,整個日本對地下空間利用的態度并不是很積極,但當時從整個城區開發的角度考慮后,我們認為地下空間還是很值得利用的。
第四,在建筑高層化之后,充實建筑低層區域的功能。它們會帶來人氣和城市活力。充實低層區域有兩種做法,一種做法是在城區開發、改建之前,就已經計劃將會舉辦大型和社區活動,然后提前建設相關硬件設施。另一種做法是在城區改建后,從后期充實完善功能。在六本木新城項目計劃之初,森大廈已經有了將來舉辦活動的藍圖和規劃,甚至將哪些位置可以供水、可以設置電源等細節也考慮進去了。
第五,利用地下空間的同時也要完善交通網絡。在六本木新城的交通網絡中,隧道化的部分是在城區改建時重新建造的。建筑的一樓地表部分被安排作為公交和出租車上下客的區域,二樓的連廊部分用來做步行的區域。在考慮整個城區的回流性之后,我們認為人車應該分流,使交通更加順暢。
第六,完善地面道路的利用空間。交通網絡建立后,有效利用道路空間也是必需的。改造前,六本木城區道路非常狹窄,一旦發生火災,有些地方連大型消防車也無法通行。改造后,道路通行面積增加約一萬平方米。
第七點是是加強防災抗震能力,不光是指城區本身的防災能力,當災害發生的時候,還要具備容納附近城區的人們來避難的功能。
而六本木新城的特殊點在于,它不接受電力公司的供電,而是通過城區的能源中心自行發電。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停止自行發電,會有相應備案進行供電,屆時東京電力會做六本木新城的強力后盾。當這兩套方案都不能采用時,六本木新城儲備的能源燃料能供應整個城區在72小時內的發電。
之前,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時,很多地方都發生斷電或者供電不足的情況,但是六本木新城完全沒有受到影響,自行發電也運作正常。
除了保證電力之外,該項目吸取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等過去大地震中的經驗教訓,在各建筑物中設置了能抵抗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規模的耐震性裝置。采用制震免震的最先端技術,將地震搖晃控制在最小限度, 保證建筑物的安全。
在東日本大地震中整個建筑物的擺幅得到有效控制, 即使是位于大樓高層的會員制俱樂部也沒有一個酒杯餐具因搖擺而落地損壞。
稿件來源:匯誠行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