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樓主
事例一:第八屆CIO峰會上,筆者曾和一個北方連鎖商業企業老總聊起生鮮加工管理流程,當問到生鮮加工的利潤是否可觀時,對方無奈地說,基本不贏利。看到筆者有疑色,解釋說,是冷鏈投入及運營的成本過大。
事例二:前段時間,海南蕉農因產品價格急劇下跌而損失慘重。但也有人看到了商機,因為香蕉可以在冷庫中進行低溫保存,以待市場回暖。但由于冷庫不足,冷鏈的周轉量遠小于滯銷庫存,更多的蕉農也只能望“蕉”興嘆。
事例一可以看出,連鎖零售商自建物流成本巨大;事例二說明市場上對第三方的物流設施的需求同樣巨大。這就讓許多連鎖零售商紛紛開始把建設第三方物流列上了發展日程,有的甚至捷足先登,已經率先獲得了所在省市政府支持完成了三方物流的建設項目。
總之,一可以攤平自用物流成本,二可以發展企業的新型業態,三可以獲得國家的政策資金扶持。這種一舉三得的事,看似前景一片光明。
但是,筆者觀點正好相反,物流應該作為零售企業發展中的一種獨立業態存在。
幾十家連鎖店以上的零售商,自身都有較完備的物流配送系統,負責自己眾多連鎖店的配送業務。許多作為政府指定的萬村千鄉配送龍頭企業,已經建立起適合鄉村特點的物流配送中心。可以說,物流這個概念,已率先在成功連鎖企業中實現了高度信息化。
與電子商務一樣,物流同樣是“燒錢”的,但電子商務的錢更多的是燒在了物流上。現在有風投公司開始關注加盟便利店連鎖企業,而這些企業同樣是把錢投到了建設物流中心上。探其原因,大家都認識到現在更多的利潤是來自“通路”。所以說物流中心建設是企業大而連、連而鎖之后必須做出的變革。
當然,如果企業只建設滿足于自身業務的物流配送,那就很容易像事例一那樣,被高昂的物流成本擠掉有限利潤。
重要的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是由完善物流系統提供的。當前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標桿企業,無一不是物流領域的標桿企業。如今更多的商業企業在經營生鮮食品時要做到“菜采田頭”、“果采枝頭”,那么從地頭到消費者餐桌這么長的鏈條上做到保質和追溯才是成熟物流的標志。
各類企業都在積極開發物流信息平臺,應用綜合性或專業化物流管理信息系統,但是對企業運營生產環節的滲入層次還較低,作為商務平臺的比例較少,大部分處于起步階段。而已建信息化系統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倉儲管理、庫存管理、運輸管理和財務管理。像供應鏈管理等流程優化技術和電子數據交換共享技術所占比例較少。
筆者甚至認為一個個物流系統之間的孤立,是造成食品安全信息化無法從根本上全面實施的重要原因。同時,一些物流信息技術應用非常有限,像大家公認的現代物流關鍵技術電子數據交換(EDI)目前也僅限于海關、港航和外經貿等國家機關、央企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