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電商沖擊與一些城市購物中心供應過量、同質競爭影響,百貨零售業正在遭遇寒流,這個時候,被稱為“并購狂人”的茂業國際董事長黃茂如不顧正在顯形的行業調整,再度出手,吃下連續虧損、處于風雨飄搖中的沈陽商業城股份。在地產業務和百貨零售業務都面臨著行業周期被動的此時,茂業的‘地產+百貨’模式的逆勢推進前途未卜。
商業地產“并購狂人”黃茂如再度出手。
商業城(600306.SH)2月19日公告,公司原大股東與中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后者將接盤前者所持有的商業城2090.794萬股股份。交易完成后,中兆投資將持有商業城29.22%股份,成為商業城控股股東,黃茂如變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歷時5年,黃茂如終于得償夙愿。
“對商業城的收購從2008年就開始了,這是一項戰略投資。”黃茂如在2013年業績會上公開表示。
在A股資本市場上,這已是黃茂如的第三次并購。截至目前,黃茂如已控股3家上市商業地產公司,分別是商業城、城商集團、茂業物流;在全國18個城市經營及管理40家門店。
然而,公司業績并未因攤子鋪大而耀眼。
茂業國際(前述中兆投資母公司,黃茂如任董事長)2013年年報顯示,2013年財務成本與稅前運營利潤為14.6億元,溫和增長6.3%,“反映了中國百貨商店市場上來自購物中心與電子商務的競爭加劇”,穆迪副總裁、高級分析師高翔稱,“但其評級未受影響,原因是該公司有商業地產可售,并一直能夠扭轉百貨零售業務的不利局面”。
匯豐則下調了茂業盈利預測,“雖然物業部分去年下半年開始錄得盈利,但核心的百貨店經營溢利按年跌6%,令市場失望。”
商業城風雨飄搖
茂業入主前途未卜
拿下商業城控股權還不足10天,黃茂如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對商業城董事會動手。
2月26日商業城公告稱,公司董事會決議增選公司董事,股東方提名了6名新董事。而在2月21日,商業城原董事會中6位高管在同一天提交了書面辭職申請。
就在此次股權轉讓事項啟動前,商業城發布了一份業績預虧公告,預計2013年凈虧損2.5億元。由于商業城在2012年就已凈虧損1.28億元,公司股票將被上海證券交易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如果在2014年商業城不能扭虧為盈,則面臨退市處理。
無論從哪項財務指標看,商業城的狀況都堪稱惡劣,為何黃茂如能堅持5年對商業城鍥而不舍?
“看好商業城這一優質資產,其地段繁華,經營面積大,有改造空間和重新崛起的潛力。”中投顧問項目總監朱文嘉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社記者采訪時表示。
克而瑞沈陽機構分析師孫瑜對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介紹,商業城位于沈陽核心商圈,中街商圈日均人流量大約在30萬左右,足以支撐現有的商業體量。軌道交通也可直通商業城,能使人流很好地導入。
“如果能進行重新的商業定位和品牌調整,很有希望扭虧為盈。”孫瑜指出。
除了此次入主沈陽商業城,茂業國際在沈陽還有兩個商業項目——沈陽茂業中心和東方時代廣場,也因此,此次收購違反了證監會關于上市公司不能構成同業競爭的條例。
如何解決同業競爭問題,是黃茂如首先要解決的難題,而黃茂如將這一時間設定在了36個月之內。
據孫瑜介紹,沈陽茂業中心和東方時代廣場兩家店經營狀況都不是很好,這與項目的選址有一定關系,茂業入主商業城應該是看上了商業城的發展前景。
“無論未來如何,這符合茂業系資產規模壯大的意圖。”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指出。
吃下去容易消化難
黃茂如之所以被稱為“并購狂人”,概因其在資本市場并購上的屢屢得手。
從并購旅程上來看,黃茂如所瞄準的收購標的往往屬于價值低估、大股東持股比例較小、兼有商業地產和商業百貨,且通過收購能加快估值修復的境內上市公司,這也方便了其在資本市場上的再融資。
2005年拿下成商集團后,因負債沉重,黃茂如不能從成商集團獲取擴張資金。2008年,黃茂如通過分拆茂業集團的商業地產和商業百貨,將全部商業百貨資產包括成商集團打包在港交所上市,成立了茂業國際,成就了其深圳首富的地位。
此后黃茂如開始了瘋狂的資本運作,通過在二級市場舉牌上市公司,獲取控制權來實施其“商業+地產”模式,將茂業物流、商業城收入麾下。這期間,對茂業物流的多次增持延續了1年多才得以控股,對商業城則持續了5年。
而茂業國際股價則從上市時的3.1港元最低探至0.3港元,而今股價1.1港元。強勢并購之后,茂業國際能否整合消化得了呢?
成商集團、茂業物流2013年業績并不理想。
成商集團在2013年年初曾提出營業收入24億元的經營計劃,而實際營業收入22.12億元;而茂業物流凈利潤則同比下降15.75%,虧損579.17萬元。其中百貨零售同比上升8.18%,房地產則同比下降49.53%。
“茂業物流業績不盡如人意,主要是資源整合不力,且在這方面缺乏相應的經營管理經驗。”朱文嘉指出。
“對于茂業來說,并購初衷是憑借較好的資產收購和零售門店改造經驗盤活資產。但收購標的培育期過長,非零售業務帶來牽制,導致投資回報預期落空。對收購項目的估值修復計劃并沒有真正落實。”嚴躍進分析認為。
而商業城則連續兩年凈虧損且面臨退市,形勢更為不妙,能否扭虧為盈,難以預料。
不過,通過對上市公司的并購,茂業國際擴大了區域市場規模且擁有了更多的融資平臺,融資對其來說并不是難事。
“地產+百貨”模式的軟肋
黃茂如在業績會上曾透露,目前茂業仍以零售為主,之所以參與地產開發,主要是出于零售需要。
然而,正是地產這個所謂的“副業”支撐了零售業下滑的業績。2013年,茂業國際商店周邊配套住宅項目銷售加快,租金收入提高,因此該公司房地產銷售與租賃收入同比增長96%,達到6.77億元。這兩部分占集團運營總收入與運營利潤的18%和19%。
“地產+百貨”的商業模式一直被黃茂如引以為傲。茂業對其75%的商店有所有權,這在業內屬于最高的水平之一。“每年會新增2至4家門店,每家門店的開銷在10億~20億元,未來還是以自有物業為主。”黃茂如表示。
“地產開發為百貨經營提供場地,降低經營成本,且地產項目自持+出售可回收部分資金,降低經營壓力;百貨業可為地產項目提供持續的資金來源,且企業自營百貨,會更加注重整體商圈的營造,可以提高入駐商鋪的信任度,利于商業物業招商。”朱文嘉分析道。
然而,這種模式真的能令其在各個城市屢試不爽、所向披靡嗎?
“首先單純的零售業受到電商沖擊,業績肯定受影響;從商業地產項目來看,一些地區購物中心項目過于集中,項目定位雷同,導致區域生態環境惡劣,競爭激烈,致使地產項目的盈利空間也受到擠壓,這兩方面的負面影響,對當前模式有較大沖擊。”朱文嘉指出。
“地產業務容易受樓市大環境影響,而零售業務容易受宏觀環境和居民收入水平影響。這兩類環境目前依然在波動,牽制‘地產+百貨’模式的推進。”嚴躍進指出。
“從自建物業的角度看,大量成本投入地產業務中,會分散零售業務的資金投入。而從收購物業的角度看,茂業系和收購的零售品牌之間的契合度不能有效實現,在短期中將耗費各類成本,并制約了整個公司的業績提振。”嚴躍進進一步分析道。
(中國房地產報 記者 許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