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看他
樓主
總是有這樣一些誤區:如果談產品的重要性,就會被認為忽視了品牌;如果談渠道、市場、或鋪貨,就被認為缺乏戰略、高度,或冷落了定位、心智這些高端“貢品”。
上述誤區的本質,是連產品與品牌的邏輯關系也沒有搞清楚,就信口開河。
還有一種品牌原教旨主義理論,聲稱如果沒有搞清楚品牌核心價值、品牌個性,沒有一套“視覺錘”(VI識別及核心符合的別稱),沒有有了品牌力,產品就只能陷入打折促銷才能賣的境地。
這種理論對品牌理論的闡述本身并沒有多大錯誤,離奇與錯誤的是沒有搞清楚品牌生成的商業邏輯:沒有所謂的核心價值、個性、視覺錘,產品就不能賣了嗎?品牌力來自何處?品牌就不能促銷打折了嗎?
中國市場發展的30多年,中國營銷界對品牌的爭論就沒有停止過。
最早的消費品產業復興階段品牌,太陽神、秦池、TCL、海爾、榮事達、三株等,媒體驅動的力量非常明顯,央視標王品牌成為那個時代的象征,品牌形象論、品牌媒體(傳播)論等成為品牌觀念的主要思潮。
第二階段,以《銷售與市場》雜志社為陣地,劉春雄、金煥民等一批本土營銷專家,提出銷量與品牌大討論,明確提出要銷量不要品牌的觀點,引起品牌原教旨主義者的持續批判。以至于到今天,依然有人批判“要銷量不要品牌是鼠目寸光的品牌觀”。
最近十年風行營銷界的特勞特定位與里斯品類,將品牌觀引入玄學化的境地:王老吉的百億品牌靠定位,一句怕上火廣告語打開所謂心智空間;真功夫、香飄飄等一批品牌的成功被歸功于品類戰略,品類第一品牌的口號滿天飛;還有炒VI(符號視覺化)冷飯(重新命名的把戲)的“視覺錘”概念。
其實,過去30年中國市場里企業的成敗生滅的現實,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奢談品牌而罔顧產品的企業,絕大部分成了流星,如愛多;重視產品,重視品質,甚至從不去研究所謂品牌核心價值、品牌個性的企業,也越活越好,如老干媽;即使專注渠道,產品無原創,品牌不高大上的本土企業,也持續穩定地在發展,如金絲猴、同福碗粥;產品消失,品牌價值也就消失的企業,就更是不勝枚舉,旭日升、三鹿、波導、夏新等。
產品與品牌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一個專業理論問題,而是涉及企業戰略資源配置、乃至企業生死存亡的商業邏輯問題,對此問題如果缺乏正確的認識,實踐里必然要付出慘重代價。要么錯誤投放資源,如提升品牌力的傳播投入,要么忽略了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產品創新、產品策略、產品推廣等。
產品與品牌的商業邏輯究竟是什么?品牌的作用是什么?品牌價值如何形成?產品如何才能成就品牌?建立強勢品牌——即消費者心目中“非此不可”的選擇歸依——需要哪些營銷階梯的支撐?這些涉及概念、關系、先后的邏輯,是企業必須清楚的基本商業邏輯,才能保證大方向不犯錯,細節上持續優化。
本文對此產品與品牌的商業邏輯,再次闡述一下,與同道交流。
產品與品牌的基本商業邏輯
企業營銷的核心是市場運營系統,即由產品、渠道、品牌鐵人三項組成的“硬功夫”,戰略、定位、組織、管理是圍繞鐵人三項的“軟功夫”。
從因果關系上看,品牌最終是產品銷售的結果。里斯在《品牌之源》里的“先有心智,然后銷量隨之而來”的品牌觀念,如果不是對品牌結果的事后諸葛亮式總結,就是未經驗證的冒進浪漫“理論”。
如果產品銷量下滑,品牌含金量也將下滑;產品若是退出市場,品牌唯有涅槃新生(如GE戰略玻璃家用電器產品),否則亦將貶值(如柯達)或消亡(旭日升、春都)。這是我們提出的“產品是企業增長永恒驅動力”論點的原因。
品牌的商業本質
品牌究竟是什么?各路大師越說越玄妙,讀者是越看越糊涂。
品牌的問題,確實不是三兩句話可以說完全,但有幾條底線,是《產品煉金術》里闡述過,也是經得起推敲的品牌真經:品牌價值=產品的剩余價值。這個定義有三層意思:
1、品牌離不開產品:沒有產品銷量,品牌等于零;產品銷量下滑,品牌也就恐龍化。
2、品牌價值不等于產品銷量:品牌價值是產品銷售之外的另一種客觀存在,即符號認知價值。品牌價值的大小,是由產品銷售規模決定,卻又超越銷量的商業紅利。
3、品牌是時間的玫瑰:品牌不僅需要持續性產品銷量的支撐,品牌符號本身的管理也要與時俱進,不同年代的審美風格都不相同,品牌符號要與主流審美或目標顧客的小眾審美品位保持同步。
品牌不是為了好看,也不能追求沒有含金量的知名度,上述界定,是確定品牌商業價值的本質。由此觀之,很多品牌觀念,其實是偽概念,如命名決定價值、視覺錘等;很多爭論,其實是盲人摸象,各執一端、無限放大效能,如定位、品類、廣告語等。
把握品牌的商業本質,先做對,才能將品牌越做越好。否則,出發點就錯了偏了,產品很容易變成流星,企業甚至或夭折,還談何品牌?
產品如何構建品牌價值
暢銷、長銷、高價值銷,我們稱之為產品價值的完整實現周期。
暢銷關鍵因素:1、產品;2、定價;3、銷售組織;4、分銷渠道;5、動銷模式;6、廣告公關等營銷層面內容。
長銷關鍵因素:1、產品價值鏈;2、產業價值鏈;3、商業系統產品。
高價值銷關鍵因素:1、產品信用、品牌資產的形成;2、與時俱進的創新性產品,給品牌提供新的或更大的增值空間。
不是注冊了商標就是品牌,不是在產品上打上品牌LOGO就是品牌產品。真正的品牌需要經歷暢銷、長銷到高價值銷營銷階梯的磨礪,形成強大的內外貫通的市場支撐系統,且經受了時間的考驗,方才會成為對目標顧客有選擇驅動力的“品牌資產”。
產品營銷的最終歸宿,是建立品牌產品的市場地位(市場份額第一,或價值唯一),及強勢的品牌(符號化)資產。
圖:產品到品牌商業路徑圖(摘自《產品煉金術》P136-137)
品牌之魂的本質與來源
品牌要有魂。
可是,在缺乏對品牌商業本質把握情況下,中國本土品牌確實都走入“品牌誤區”,形象地說,就是品牌都失去了靈魂。
品牌的靈魂是一種精神,一種文化,具象化會表現為一種視覺風格、一種生活品味、生活方式。
也就是說,品牌的本質是文化,無論是凝結在形式要素上的文化,還是直接宣示的品牌核心價值。品牌的空間是人的精神世界自由翱翔的天空。
出色的品牌文化可以化腐朽為神奇、點石成金。品牌可以是產品之外的創意。
岳陽樓:如果沒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滕王閣:如果沒有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哪里會成為千古名樓?
這就是文化對產品的“外向賦值”特性,是形成品牌價值的“核武器”。
創造出這種品牌核武器的經典案例并不多見。耐克、阿迪達斯的品牌口號,包括《功夫熊貓》提煉的中國功夫精髓“inner peace”(內在的寧靜),都具備了這種品牌文化的核殺傷力。
中國產品的品牌創意,距離這種核殺傷力級別的創意,還有一段距離。以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中國產品的自信力,中國品牌創意將越來越敢于宣示強勢的文化及價值觀,“印象”系列(劉三姐、西湖、麗江等)就是一次有價值的成果。
有“魂”產品,才有魅力;有魅力的產品,能凝結為“品牌元素”;這些品牌元素經過時間的錘煉,最后形成品牌價值(或品牌資產,品牌力)。
品牌資產(或曰品牌價值、品牌力)的好處,不止是減少交易成本。強勢品牌資產的價值,在于可以制造以下五個更重要的營銷引擎:1、品牌選擇顧客,而不是顧客選擇品牌/產品(吸引力);2、品牌擁有產品定價權(價格認同度);3、消費者的情感投入(口碑轉推薦);4、更高的溢價空間;5、產品線延伸的自由度。其中,品牌選擇顧客及品牌具有產品定價權,是品牌資產的核心價值所在。
簡單地說,讓消費者忘記價格(或者說對價格不敏感),而將“魅力產品”當做購買的主要驅動力,就是所謂的品牌力。達到這種境界的品牌,都無一不是時間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