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業態在購物中心里經營需要不斷變革,不然很難跟上購物中心的發展步伐,但購物中心去百貨化也不能一刀切,購物中心地理位置不同、體制不同、顧客群不同、差異化調整也不同。在大陸和臺灣等地區,都出現了百貨商場的購物中心化趨勢,百貨商場的面積也越來越大。而百貨商場體量越來越大也只是亞洲獨有的現象。
購物中心“冷落”百貨店
一直以來,百貨與購物中心的“聯姻”似乎是天作之合,就如天河城廣場捆綁了天河城百貨、萬達廣場捆綁了萬千百貨一樣,被業界傳為美談。
然而近些年,百貨遭遇購物中心“清退”的案例屢見不鮮。藍色港灣的美瑞百貨在開業后不久變身為每克拉美,廣州中華廣場在幾次調整升級時,逐漸縮小了開業初期的功臣主力店中華百貨經營面積,為引進快時尚品牌及餐飲娛樂等業態提供條件。
另外,港匯廣場清退港匯新翼百貨、上海中山公園龍之夢清退龍之夢百貨等一系列案例均佐證了購物中心與百貨漸行漸遠。
快時尚店成“新寵”
在國內購物中心迅猛發展的10年間,早期考慮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把動轍十幾二十萬的商業面積填滿,而10年前可供購物中心選擇的業態和品牌種類遠不如今天豐富。而當時百貨業如日中天,因此,傳統大型的購物中心一般會有1~2家百貨作主力店來體現其定位。
但是,問題也就隨之產生了,百貨在購物中心占用面積過大,租金雖然穩定但普遍較低,吸引客流的能力也在逐漸下降;另一方面,新興中產階級的收入迅速上升,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品位和審美觀念,對百貨擅長的促銷、打折等活動敏感度降低。
而對餐飲、娛樂等體驗性業態的需求則越來越高,百貨店禁錮于經營面積和經營種類,在這些方面毫無優勢,甚至出現了購物中心客流反哺百貨的現象。
而百貨采取聯營模式,普遍缺乏各自應具有的鮮明特色,同質化日趨嚴重,尤其缺乏對時尚流行的快速采購買手。這些都成為購物中心與百貨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近幾年,在眾多購物中心去百貨案例中,在后續招商調整不約而同都會發現快時尚店的身影。正佳廣場在這些年升級調整中,大力加大快時尚店所占比重;天河城廣場在新一輪調整也在首層引入西班牙快時尚巨頭ZARA;而中華廣場在調整中除了引入廣州第一家國際知名時尚品牌H&M華南區旗艦店外,也有OVS、DAZZLE、FIVE PLUS等著名快時尚品牌。
國際快時尚品牌紛紛加大進入國內市場,具有強大的吸客能力。此外,這類品牌所要求的店鋪面積、展示面等一系列條件和購物中心要求十分符合,這些,都讓國際快時尚品牌成為了購物中心的“新寵”。
百貨店優化升級
在傳統百貨與購物中心產生“變心”的同時,百貨趨于購物中心化則與其遙相呼應。這些百貨業巨頭,也逐步意識到了購物中心模式對他們的威脅。
以王府井百貨、君太等為代表的一些品牌百貨店開始增加餐飲、娛樂等體驗性業態。
王府井百貨董事長鄭萬河表示,以購物中心為特色的綜合百貨業態,必將是商場發展的趨勢。未來的百貨業,將越來越多地注入購物中心元素,滿足消費者的多種需求。這是否表明,購物中心去百貨化以及百貨商場正在購物中心化?
這些說法都過于極端,但百貨在購物中心里也必然要不斷變革,不然很難跟上購物中心的發展步伐。購物中心去百貨化不能一刀切,購物中心地理位置不同、體制不同、顧客群不同,差異化調整也不同。
但他同時指出,未來購物中心去超市大賣場的趨勢是明顯的,尤其是在黃金地段的購物中心,超市霸占很大面積,而承租能力卻不及品牌店或百貨,“像天河城這樣的核心地段大面積引入吉之島超市,以后可能不多見了。”
同樣,百貨公司在向購物中心轉變的過程中,通過拓展現有百貨商場的功能,如增加餐飲、娛樂等內容,形成了一個更全面的生活空間,但實際上它和購物中心是有區別的。購物中心在做物業,而百貨商場則在做商品。從這個角度就很容易看出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在本質上的差異。
“所以在大陸和臺灣等地區,都出現了百貨商場的購物中心化趨勢,百貨商場的面積也越來越大。而百貨商場體量越來越大也只是亞洲獨有的現象。”中國購物中心產業資訊中心主任、亞洲購物中心協會理事長郭增利說,“從北京的市場現狀來看,一線的商場仍以百貨業為主。雖然購物中心逐步強大,但是百貨業態的傳統地位和在老顧客心中的地位,短時間內仍不會被動搖。”
轉載自老魚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