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尚偉:從黃龍溪古鎮的成功升級看成都旅游產業發展
黃龍溪百度百科:
黃龍溪位于成都平原南部,平壩與丘陵交匯,府河與鹿溪河流經黃龍溪,是府河下游重要的風景旅游城填,距成都市區28公里,距雙流縣城35公里,距華陽鎮28公里,東臨本縣籍田鎮,西北面與新津接址,西南面緊臨眉山地區彭山縣。
黃龍溪古名"赤水",據《仁壽縣志》載:"赤水與錦江匯流,溪水褐,江水清,古人謂之黃龍溪清江,真龍內中藏",《隸讀》著錄《黃龍甘露碑》記云"黃龍見武陽事,鑄一鼎,象龍形,沉水中┉故名曰黃龍溪"。建安24年(公元216),漢時武陽兼新津彭山之地,東縣(華縣)東南接壤,仁壽也象牙,黃龍所屬之地,昔屬武陽,今屬治境,故溪以是名矣,故名曰"黃龍溪"。
四川成都雙流縣黃龍溪鎮是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號稱“中國天府第一名鎮”,2011年榮獲“四川最美古鎮”大獎,有著1700余年的歷史。
之前的黃龍溪因臨河,有古剎、古樹、古樓、古街道,賽龍舟、火龍表演、有河鮮、有特色小吃而聞名,吸引了周邊100KM范圍的大量川內游客。但與全國萁它古鎮并無太大差異,很大程度上與重慶磁器口類同。
時隔兩年春節回蓉,不愛打麻將的我呆在家里實在無趣,便攜家人一起再游黃龍溪,這次感覺黃龍溪的升級擴容是非常成功的。可圈可點,甚至值得旅游地產的業內朋友參考學習。黃龍溪的升級擴容后的亮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新建了一個下沉式龍頭噴泉音樂廣場,成為節慶室外文娛表演的上佳之選,游客觀看節目、體驗民俗駐足留影的重要節點廣場。居高臨下,看氣勢恢宏的龍頭噴泉,古樸的大型雕塑……別有一番情致。
2、將府河水引入街巷,打造了一條蜿蜒的內街小溪流,在溪流之上設計了以水為動力的“水碾、水車”,很好的再現了舊時農業生產工具的運行原理,既能勾起老一輩人對過去艱苦生活的回憶,也能吸引年青一代的好奇的目光一探究竟,成為游人圍觀、留影的背景。
在小溪流的兩側則是較有品質的修新如舊的、較有品質的仿古街區(商店、食肆、茶坊、小吃店……),沿小溪兩旁間或設置了露天茶座,坐在接踵摩肩的人流旁,看著緩緩流淌的溪流與不遠處徐徐轉動的水車,如果天氣尚好,自然是一種享受。此種光景恍如置身麗江或江南小鎮,配合成都著名的休閑情調,那是相當的有感染力。
3、規劃了一條約300米長,以還原舊時農家的“茅屋、殘墻、柴門、小院、窗欞、青石板”風情主題的街區,連街區上的木制小賣花車也是稻草茅屋風格的。而今成都市城鎮化建設卓有成效,即便在農村也很難看到原始農家茅屋,這條街區的存在應算作對舊時農家生活的懷念吧,這種樸素景象讓本在農村長大的我倍感親切。
4、興建了講述黃龍溪歷史文脈的博物館,讓游客可粗略了解此地風情的前世今生及川西壩子人文故事,包托近、現代、當代的部份名人及其作品。博物館是兩層樓的四合院,全免費對外開放,四合院的中心則是一個開敞的院壩,并設置了表演舞臺,下面則擺滿了竹制桌椅,一派成都露天茶館的悠然景象。博物館的設立為樸素、傳統的古鎮平添了幾分優雅的文化品味。
5、《水龍吟》音樂舞臺劇則成為傳承黃龍溪四川水鄉古鎮風情的文化符號,雖然沒有親身觀看,想來也是不錯的,也是黃龍溪古鎮文化的升級再造吧。而迎春燈會展示則是古鎮文化傳統的延續。
6、與時俱進的商貿發展。不僅有當地傳統的風味小吃、餐館、竹木工藝品店、蜀錦刺繡坊,也有諸如“上海故事”等全國連鎖的旅游紀念品商店,還有頗具韻味而雅致集餐飲、茶坊、住宿功能于一體的四川民居風格的四合院會館,街巷的喧囂與四合院內的寧靜相得益彰。20-38元/位的優雅古樸的“三縣會館”的確是黃龍溪古鎮喝茶休閑的好去處,茶不錯,茶具不錯,老板的品味也是上佳的,里面有不少有意思懷舊收藏,喝茶之余還可觀賞,感覺是超值的。
依托黃龍古鎮旅游開發所帶來的巨大客流,周邊農家樂更是興盛異常。時下正是“百安草莓基地”開園采摘的季節,鮮靈的草莓則成為游覽回家的人們樂于購買帶走農產品,雖然超市里也能買到,但很多游客還是難擋入園采摘的樂趣而欣然停車解曩。游客樂得新鮮,農人更樂得在地里收錢的輕松自在。
看了古鎮的街巷與變化,在四合院內與家人喝茶聊天,由生感慨“成都人賺錢像玩似的”,花錢的、賺錢的都顯得那么輕松快樂,對黃龍溪古鎮的好感或許也摻雜了家鄉情愫。當然賺錢最輕松的還是那些站在馬路邊劃地收錢(停車費)的當地人,一個天然的竹林停車也要20元/次,實在讓人有點窩心……
從黃龍溪的升級擴容來看,成都在發展休閑旅游方面似乎總是做得像模像樣,別有一番味道 。做好旅游產業的核心還是在于對“當地資源、當地文化、當地民情、當地美食、當地歷史”的深度挖掘的基礎上創新再現,在于“好看、好吃、好玩”,在于雅俗共賞,在于追古撫今,在于產業互動,在于有形與無形的融合,在于記憶點的創造,在于情感溝通……(謝尚偉文于2013-2-16重慶)
- 該帖于 2014-4-2 20:2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