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覺得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笑,最后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至少,這會是大多數人初讀老子的反應,我自己就是如此�!钡拇_如此。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當“物質第一”的浪潮無情地沖擊著每一個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念逐步失去了重心,衡量的尺度變得非常物質化和金錢化。
一、致虛守靜是安于本職的根本。
《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蔽乙恢闭J為,生活中應少一些浮躁喧囂,多一些筆墨書香。用心品讀《道德經》是很美的,而恰恰是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處給人以撫慰。一遍遍閱讀《道德經》,讓我致虛守靜、凈化心靈,不斷實現自身的發展與成長。
二、讀《道德經》后,讓我悟出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人不僅要了解別人、戰勝別人,更應該了解自己、戰勝自己。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是盲目的爭個魚死網破�!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老子提出的“無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事情。當你不做違反自然和社會規則的事情時,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無為而為,所以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吧仙迫羲本褪沁@種“無為而為”辯證的極致。
《道德經》里還有一個樸素的辯證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規律。在老子的眼里,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控制的。他提出“唯‘知足’,方可長久;唯‘寡欲’,方能無咎”,也具有現實意義。他認為過分追求“聲色貨利”必定會帶來禍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規律,堅持按“自然、無為、樸素”的和諧發展規律,才能夠利用規律來緩解、協調人類社會的諸多矛盾。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以此類推,天下萬物若違背了它的規律,必將受到懲罰。這種辯證法雖不很健全,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前瞻性。當前,現代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實用功利主義的過度膨脹,人們往往強調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質利益的滿足,認為個體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邏輯,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變質生活,長遠利益受到忽視,結果被自然一次次地還之以顏色,就是一個佐證。
三、愛護好我們的地球家園,踐行低碳生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個有無的論述,可說把世間萬物的從生到死,從出現到毀滅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見解可說令現代人汗顏,幾千年前的們就意識到要順應自然,回歸自然,不要刻意破壞自然。而現狀是賴以生存的地球被破壞得千瘡百孔后才猛地要去補救。
四、身為社會成員的一份子,定當竭力為國、為民。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
《道德經》使人高尚,使人聰慧,使人豐富,使人幸福,使人成為真正的人。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清凈處世,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讀《道德經》吧,它會使你精神不再貧乏,生活不再無聊,人格不再卑下。
人人樂西安賽高--張亞峰\文
人人樂風采- 該帖于 2014-5-21 10:30: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