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了關于鈴木敏文的書籍之后,陸續開展一些實踐工作,其中有一點是關于保質期極短的商品要“后進先出”,對這一顛覆我們歷來培訓要求的項目我的興趣非常之大,而且最想運用于小店的生鮮經營。由于理念上的原因,我沒有找我們自己的超市,而是在網上找了一位同樣喜歡學習鈴木敏文的黑龍江小店主,一起站在顧客的角度來討論研究鈴木先生的觀點。剛好他那個店的生鮮做得要死不活,準備放棄蔬菜豬肉裝成貨架,于是我們反正把死馬當活馬醫,結果經歷了十幾天的高損耗虧損之后,該店的生鮮以新鮮、質優和方便(我們在上架前都是進行了二次處理的)終于被周圍的住戶所認可了,開始了盈利,然后毛利越來越高,至于少量損耗一家人開伙就能消化。這其中的緣由便是將小店生鮮與大型超市生鮮的區別體現得淋漓盡致,鈴木敏文先生所說的站在顧客的立場來看待問題才根本,顧客對離家近的小店生鮮與農貿市場和大型超市的生鮮需求是不一樣的。就難先進先出來說,我們很多小店生鮮做死就是因為今天架子上的蔬果沒有賣完,就不敢補貨和訂貨,非要等賣得差不多了來,當然是越放越沒有賣相,貨少、不新鮮、價高,小店生鮮與大店生鮮的一大區別就是,小店生鮮個別單品的品質問題會對整體銷售造成極大的影響,因為單品少、選擇面小、缺乏替代品,而大型超市由于菜品比較豐富影響較小,農貿市場就更不存在,一個菜品有N多家攤位在賣。慢慢的從個別單品到所有單品都變成這個樣子,這樣的小店自然就做死了。所以小店生鮮要后進先出,顧客無論什么時候來始終保持新鮮、優質的形象給顧客,這個小店的起死回生的道理就在于此。
tongyan32- 該帖于 2014-5-16 14:2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