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把利器,利器所到之處,必引起“傷亡一片”。價格之爭有利也有弊,利的是得價格得天下,弊的是得價格也能失元氣。所以,價格這把雙刃劍,讓零售商們又愛又恨。
如何判斷價格是否合適,我們普遍的常識是,價格=成本+利潤�,F在大多零售商也采用這種定價方法,所以當價格之戰硝煙四起時,那個本來就薄的利潤被削得更薄,直到難以為繼。但有的零售商不但沒有倒下,還借以在戰爭中撥得頭籌,積累了財富。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
這里面有秘密,制定價格不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這里的奧妙不止一處。
在探究這奧妙之前,首先要明白不是定什么價格顧客都能接受,顧客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要拿出更多的精力,關注顧客的需求,研究顧客愿意付多少錢購買我們的商品。
是的,要研究顧客愿意付多少錢,而不是這個商品應該值多少錢。商品的價格與價值有時并不匹配,而且更多時候,是零售商制造的一些價格迷團迷惑了消費者。
下面讓我們一一揭開這迷團的面紗。
擺在一起的商品大有玄機。兩種同類型但價格差異較大的商品擺放在一起,會暗示引導消費者的選擇。比如去一家快餐店點餐,有兩種套餐,一種價格高,另一種低很多,兩種套餐僅有兩個菜品不一樣,但主觀判斷的性價比幾乎一樣,這樣消費者大多會選擇價低的那個套餐。其實,這是餐館的一種定價策略。把一種套餐的價格抬高,襯得另一種套餐價格主觀感覺便宜很多,所以不由自主選擇了價低的套餐。高價的套餐其實只是價格擺設。
比價有時只是主觀感受。比價定價在零售業用得比較多。把相同品類規格的商品擺放在一起,消費者在無法區分優劣的情況下,一般會選擇哪個商品呢?如果是兩個單品肯定會選擇便宜的那個,如果是三個單品,一般會選擇價格在中間的那一個。細細思量,這條購物準則消費者會經常運用。在無法對商品進行判斷時,價格決定一切。因此,在制定商品價格時,應考慮消費者的選擇心理。在制定品類價格帶時,也應有高價和低價的比照,這樣才能帶動主力價格帶的銷售額。記住,把最想推廣的商品的價格定在中間地帶,是非常保險的做法。
促銷信息應適時出現。消費者在貨架中選擇商品時,必要的促銷提示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貨架中瀏覽時,促銷標簽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起到推動作用。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同一組商品,標明促銷信息后是標明促銷前銷量的N倍。所以,當有促銷活動時,一定要從各個角度提醒顧客,只有顧客感受到了促銷的力量,才會帶來銷量的增長。
數字的魅力不容忽視�,F在,一到賣場,價簽上的價格大多以9結尾,數字游戲玩得久了不知還是否有效。這樣的做法其實是有科學依據的。大腦處理信息時,有一個“左位數效應”:看數字時,大腦最關注的是左邊的數字,在處理大量數字信息時,大腦反映就變慢了,能記住的就是最左邊的數字。這就為什么許多時候,消費者會不自覺地選擇帶9尾數的商品。當有人問起這個商品的價格時,大多以左邊第一位回答,比如3塊多,細算下來,其實和4元幾乎無差別。
所以,零售商別再緊盯成本+利潤的定價方式,更多的是要想想顧客的需求,從顧客角度制定價格,有些利潤就不會輕易得被削薄。
柳二白- 該帖于 2014-5-28 14:33: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