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城市是正在清理整頓市容市貌,小攤小販不再允許隨便出攤。清理整頓后,城市風貌確實有了很大改觀,但是許多市民卻感到購買蔬菜和水果不方便了,甚至出現了戲劇性一幕,偷偷出攤的果農在小區一落腳,一車的西瓜瞬間被瘋搶一空。
我也有切身感觸,街角有一個早上五點多就出來賣菜的小販,菜品也不算新鮮,我六點多過去,早已是車籃皆空,只好望車興嘆。
原來沒有發現,那些街頭巷尾的小商小販起到了如此重要作用。他們賣的水果蔬菜其實超市都有,為什么在取締臨時攤位后,超市卻無法起到替補作用,甚至引領作用呢?
小商小販的優勢在哪呢,或者說超市弱在了哪里?
首先是便利。小商小販直接把菜攤擺在了家門口,出門即是。即使是離家最近的超市也要走幾分鐘,再有停車、上樓、下樓、結算的麻煩,一來一回就要用去不少時間。上班族如果再繞道到超市買菜,就會使晚飯時間推遲至少半個小時。老人腿腳不靈活,他們更愿意就近購物,所以菜市場和集市總是人聲鼎沸,
其次新鮮。許多果農和菜農起早從郊區趕到市區。菜和水果都是現摘的,個個飽滿、新鮮欲滴。有的水果還帶著翠生生的葉子,襯得更想咬一口,這樣的現場感超市實在無法匹極。超市里的菜和水果,像“冰美人”,說不出哪里不好,葉子也綠,水果也鮮,但是總讓感到拒人千里之外。包在保鮮盒里的,更讓人無法親近。所以,許多時候,超市里的菜和與水果都是備選,而不是第一選擇。
當然還有價格。價格是杠桿,高與低決定著客流的走向。超市里的菜大多是精選過的,價格總比集市貴。在集市里,還能打價還價,抹個零頭、搭個菜,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超市里的價格大多一成不變,賣方有決定權,買方只有被決定權。所以,在集市里買菜更多還體現的是滿足感和成就感。
還有挑選的樂趣。現正值桃大量上市,果農一來就要拿十幾籃,滿滿當當擺了一地,個個都鮮紅白脆。還可以挑來挑去,個個都覺得好,攤主這時還會給你個大號的袋子,幾個桃放進去,袋子底都鋪不滿,所不知不覺就買了半袋子。超市的水果從來沒有這么大的量,而且也不能任你選來選去,因為有些水果觸得人多了,損耗就大了。
最后是互動。買菜時間一長,和小商小販就成了熟人。見面打個招呼,拉個家常,彼此就有了親切感。每次有新鮮的時令菜和水果,都會特意給你留一點,一下子就有了貴賓的待遇。我見過許多老人拿個板凳坐在菜攤旁邊,攤主邊賣東西,邊和她們聊天,也化解了老人的孤獨。而超市更多的是買完即走的場所,公事公辦,讓你無法逗留和親近。
超市與集市就像歌劇院與街頭劇場一樣,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不足,但都要取其之長,避之其短,互相借鑒、互為補充,共同豐富消費者的菜籃子。
柳二白- 該帖于 2014-7-4 10:1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