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超市?這是很多外地人對香江百貨的反應。不過在衡陽,已經把男女老少“通吃”的香江百貨是純超市業態。香江百貨成立于1995年,期間經歷過剛開業時用桶數錢的瘋狂,也遭遇過發展蕭瑟時期的迷茫,在2010年以前,香江百貨才只有8家門店,此后4年時間,其迅速拓展了6家門店,,并將商超市場份額做到當地70%,14家店總營業面積約8萬平方米,年銷售近6億元、生鮮毛利達18%、銷售同比增長為27%、毛利額增長達45%;非食自采率達70%.......香江百貨的系統做店能力,能將所有門店的管理、精細化程度、盈利水平做到一致,并破繭般徹底改變區域零售企業的形象。
一直以來,生鮮經營在行業里大家廣泛推崇是“永輝模式”、“家家悅模式”,基地直采、批發市場設檔口等也被很多企業運用得輕車熟路,而香江百貨卻在此基礎上開拓性地打造出生鮮采購一手貨的“香江模式”,通過對品相、口感、性價比等嚴格把控,在生鮮經營上硬是將同行甩出好幾條街……
“早期,我們的采購業務員就是在家等著,供應商上門,簽協議,上貨……”香江百貨總經理夏志秋表示,“以前,跟許多區域超市的采購模式一樣,很多生鮮采購都仍處于坐商時代,加上香江一直是本地老大,自認為做得不錯。”
但到外面學習之后,夏志秋當即拍板要求轉型,這樣的轉型發生在三年前。如果不是三年前采購方式大轉折,恐怕連夏志秋自己都不會想到,香江能把遠距離基地直采、與供應商抱團采購、海外直采、買斷等多種采購方式運用得爐火純青。“一手貨”不但滿足了消費者,更讓香江贏得了市場。
遠距離基地直采
在香江百貨生鮮采購經理劉星看來,香江百貨能嫻熟地將長短途采購結合,跟環境、經驗、甄選供應商的眼光等都密不可分。
為了把握定價權,香江百貨開始一步一步嘗試遠距離采購。根據劉星的經驗,這樣的采購先以民生性和量化性商品為支撐,從主打商品諸如白果、蘋果、西瓜等品類開始,首先在采購地建立一個點,有了點,就有了物流的線路。例如香江百貨在山東壽光、濰坊采購蔬菜,可能蔬菜裝不滿整車,再結合山東周邊物產,用物流車全部運回,完成長途物流運輸。
“如果消化能力達不到一整車的量,根據蔬菜的用量,適當地配些桃類商品,整車就可以回來了。5月,我們就以山東的蔬菜為基礎,來做櫻桃等應季水果的配送和長途運輸。”
同樣的采購和運輸方式,在陜西以蘋果為主體,完成物流;在云南元謀、建水等地發葡萄、紅提、黑提等應季水果,兩天發一個車,大概18噸,三分之二車位承載蔬菜,剩下裝水果。這樣,不但豐富整個資源,讓產區的貨物及時發回,而且保證了新鮮度,提高了商品周轉率,最重要的是價格也得到了保障。
根據劉星的經驗,遠距離運輸完成的采購更能體現價格優勢。例如,衡陽距離云南1000多公里,很多縣域水果批發市場都完成不了遠距離的物流運輸,他們一般去批發中心采購,但是香江就敢,回來的貨品全部為“一手貨”。
完成這樣的遠距離運輸后,整個市場的價格基本上跟著香江走,也逐漸把控了主流產品的定價權。
“抱團式”采購
夏志秋介紹,很多基地直采,因專業性不夠會跟供應商合作,但又不是單純的代理。我們一般會找到當地代理商,讓其代收、代儲、代運等,價格體系會在代收之前的環節由香江百貨把控,中間的代收、代儲環節可以與代理商共享利潤,取得一石二鳥之效。
采取“抱團式”采購之前,代理商運回來的水果等生鮮貨品,可能是先挑好的給其固定客戶(例如批發市場商戶),剩下的或略有瑕疵的才能被超市采購拿到。
而自從香江百貨開始跟代理商抱團采購后,情況得到了大大改善:比如某產品,代理商只需1000件,但其物流車至少需要裝2000件才滿,香江百貨這時也要1000件,和代理商湊成一個車,降低了其配送成本,另一方面,因為和代理商聯合采購,商品的新鮮度更高,關鍵是損耗也變小了,而且商品周轉率更快。
買斷式采購
在夏志秋看來,生鮮采購還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買斷。比如荔枝,直接以3元一斤的價格在廣西采購基地買斷一個山頭或者一片果園,再在當地派人收,請人摘好,上車前稱重,在超市荔枝可以賣到4.98元一斤。夏志秋坦言,雖然這樣做有風險,但是不大。
向本地采購說不
以前香江百貨也會去本地批發市采購,現在只要到岸價跟本地差不多甚至高一點,他們都不在本地采購。
通過多年的沉淀,老百姓對香江生鮮口味口感接受和認知度還是很高的。夏志秋開玩笑說:“有的老百姓會去批發市場購貨,很多攤主會跟他們說,香江百貨都是拿我們的貨。一方面,我們的品牌難免會被不良商販利用;另一方面,香江百貨的品牌與消費者的粘合度會越來越低。”
多方式采購結合后,香江百貨的生鮮經營得到快速發展,毛利率可達18%,去年生鮮銷售同比增長27%,毛利額增長達45%。
目前,除了廣州辦事處,香江百貨還在云南、浙江義烏、山東壽光、長沙,甚至越南,等設了辦事處,采購員也定時出差,主動尋找新產品,在價格最大優勢的前提下,進行商品差異化,用夏志秋的話說,就是打破三線城市只消費三線品牌的觀念,讓三線城市可以把一線城市的商品引進來。
(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 劉偉 趙曉娟 攝影/吳文璟 李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