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忙的定義:無章法的花時間卻完不成什么事情。
浪費的定義:拒絕珍惜擺在眼前的機會。
我這些年結識了許多成功人士。有些很有錢,有些很有影響力。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既沒有瞎忙,也沒有浪費。
Vilfredo Pareto在1897年關于一些歐洲國家的土地產權的研究報告中講到,20%的人擁有80%的土地。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以來,很多領域的研究者也發現了類似的分布規律:警察局里20%的警官完成了80%的逮捕任務;公司80%的利潤來自于其20%的客戶。
我認識一個在中西部一家銀行工作的朋友,他的任務就是找尋這20%的客戶,然后想方設法提供能讓這些客戶一直留在這家銀行的服務。銀行不想失去這部分客戶。按理說所有的銀行在1897年(帕累托定律被報告)之后都應該雇人去干這件事情。然而我這個朋友的職位卻很特別,是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有的。
所以看來,一個生意人花得最棒的時間,是每一天里面產生了其80%收入的那20%的時間。識別出這20%的活動并不容易,但是一個人如果想要成事,就必須試圖做到這一點。
然而我們看到的是,有些人即使識別出了自己這20%的功夫,也經常無法自律去摒棄掉其余不那么有效的80%的功夫。他們繼續保留著這80%的低回報的工作內容。這或許僅僅是習慣。
也有可能是完美主義在作祟:確保每件事情都做到極致。他們拒絕把任務分散或者下放給他人。他們放不開手。結果就是他們無法達到自己最大化的產出效率。
如果一個人總是拒絕把任務分散并下放給他人,那么他就是在違背勞動分工的原則。這個原則講的是:“你自己沒法做所有的事情。”有些情況下,這個原則的意思是:“你自己根本做不了這個事。”某件事可能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一個想自己完成整個項目所有部分的完美主義者,實際上是在要求自己最小化產出。假如通過雇傭一個助手,他能夠把自己的產出加倍,而只在質量上犧牲(打個比方)4%(20%的20%),而且如果這4%是關于那些80%的人都用不到的產品功能,那么干嘛不雇傭個助手呢!
電腦產業在25年前就意識到,用戶只使用軟件產品功能的4%。在DOS時代我是WordPerfect的鐵桿用戶,但是我也只使用它4%的功能。這個軟件配的那本600多頁的使用指南我可是連一頁也沒翻過。
結論:一個軟件公司80%的錢應該花在用戶使用最多的那4%的功能上。然而軟件可不是這樣設計的。程序員希望所有的功能都達到99.9%可靠性。可這根本做不到。這就是為什么公司不斷地出更新版。
一個明智的軟件設計員會把精力集中在那4%的功能上。這需要營銷的支持。然后他可以讓用戶來幫助他找軟件的bugs。最好的處理bugs的方法,就是先解決那些有80%投訴率的問題。
瞎忙的人和完美主義者的相同之處:瞎忙的人沒有輕重緩急。完美主義者也無視重要性的先后。
瞎忙的人和完美主義者的不同之處:瞎忙的人在全局的角度上根本不知道要做什么。完美主義者知道所有的細枝末節,他想面面俱到,可是結果卻和瞎忙的人差不多:他無法完成一個出色的最終產品。
瞎忙的人會同時做好多個項目,這個做做,那個做做。他不懂得在一個項目中把精力集中于那些需要達到96%有效的關鍵的20%,和需要達到99%有效的那關鍵的1%。
瞎忙的人沒有日程表,沒有工作的優先權重。他剛開始做了一個重要項目的一小部分后,又轉向另一個小項目。他對于“有些事情可以放心的緩緩”這個觀點無動于衷。他會在很多事情上延誤。他不分輕重緩急。
瞎忙的人一直很忙。他并不懶,而是一直在工作。但是他的產出很不靠譜。他不知道自己何時能完成那些最重要的項目。他知道自己大概要完成什么,但是他沒有一個做事情的順序。他沒有輕重緩急之分。所以他老是趕進度。
他知道細節很重要,可是他不知道哪些細節重要以及這些重要性的順序。
瞎忙的人需要個經理,需要一個在大處掌控他的人。需要有人給他一個工作日程表,并督促他按進度完成。否則他就會分心去忙別的事情。一個瞎忙的人沒法自主的完成事情。
瞎忙的人最大的敵人是時間。時間離他遠去。
浪費的人無法區分一個決定性的機會和一個差強人意的機會。他覺得所有的機會都是一樣的。他漫不經心不加選擇的面對每個機會。
他看不出生活有時候會帶來某些獨特的機會,一些錯過了就不再來的機會。他認為生活就是一系列機會,這個機會和下一個機會是一樣的,沒必要給他們的重要性排序,所以也沒有必要集中精力于某一個機會而放棄其他的機會。
浪費的人和瞎忙的人在這個問題上癥狀相似:沒有優先順序的概念。
浪費的人不會像瞎忙的人那樣努力工作。瞎忙的人如果不讓自己忙起來的話會有負罪感。浪費的人不會,他覺得自己不用抓細節也可以獲得成功。
浪費的人總是錯過機會。我們常說“他讓機會從指縫中溜走”。錢的問題上尤其如此。浪費的人管不住錢。更重要的是,他管不住時間。時間和金錢都離他遠去。
瞎忙的人一直忙乎。浪費的人不會。
瞎忙的人關于價值有一套勞動(輸入)理論:他覺得他可以成功因為他一直不停的工作著。浪費的人則沒有那么勤奮。他的態度是:總會有更多的機會到來。
這兩種人都對于截止日期這回事抱著無所謂的態度。瞎忙的人沒功夫去遵守截止日期,浪費的人則不關心截止日期。他沒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概念。
我們的生活被熵增原理所統治。如果我們不干預事態的話,事態便會朝著混亂的方向發展。而這需要資本。浪費的人看不到熵增原理的力量。他需要專心一些。
和瞎忙的人不同,浪費的人不知道細節很重要。瞎忙的人對細節的重要性沒有區分,浪費的人則是完全不承認細節的重要性。他看不出什么優先順序。
浪費掉時間是完全可能的。電視是一個很大的誘惑。時間所賜予的機會被輕易的浪費掉。有的時候,這些機會無法挽回。
浪費的人的最大敵人是金錢。金錢離他遠去。但是時間也是他的敵人。浪費機會總是很容易的。
我的朋友Jimmy Napier有這么句口號:“當有人把一百萬放到你的手里的時候,握住你的手。”這是個好的建議。他知道很多這樣的事情,有些人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握住他們的手。這樣的情況我也碰到過,而且可不止一百萬。
我握住了我的手。假如我堅持的久一點,我或許本來能夠在第二年賺上兩千萬。但這并不讓我后悔。假如我當時要沒抓住那一百萬的話,我一定會后悔的,因為那個機會也許就不會再來了。
我上周和一個老朋友聊天。他是個有錢的生意人。他兒子正在變得有錢,他經營的生意今年增長了50%,而且持續的保持著25%的增長。這個生意很成功,已經做了17年了。
2008年的時候,他兒子有機會擴張的。但是他建議他不要那么做,因為經濟危機就要來到。結果秋天的時候雷曼兄弟就破產了。他兒子當時接受了他的建議。事后發現,如果他擴張了本來也是有利可圖的。那么他兒子做的對么?當然。他沒有冒險讓生意遭受致命打擊。
這不叫浪費。機會并沒有從他的指縫中溜走。這叫做猜測。我們并不總能猜對。但是如果我們既不瞎忙,又不浪費機會的話,我們的猜測就更有可能產生好的結果。壞的結果也將更容易挺過去。
企業家的本質便是猜測。猜對了便是成功的企業。這需要經驗,同時還有一個沒法模仿的能力,那就是比你的競爭對手猜對更多次的能力。假如這個能力可以系統性的傳授的話,那企業家的回報率便會下降到同等風險的資產的回報水平了。
猜測是生活的基本要素。我們沒法對未來掌握的一清二楚。但是如果我們訓練自己做事分清輕重緩急的話,我們就不會落入瞎忙和浪費的圈套里了。
你的問題是什么呢:瞎忙還是浪費?阻擋你成功腳步的必然是這兩者之一。
如果瞎忙是你的問題所在,那么你就必須注意這些事情:
你的長期目標
學會給這些目標設定優先順序
學會控制時間
學會按照目標去衡量自己努力的結果。
你的問題在于你知道有很多事情要著手去做,但是你不知道做這些事情的時間先后順序。
如果浪費是你的問題所在,那么你就必須注意這些事情:
你的長期目標
學會給這些目標設定優先順序
學會控制成本
學會按照目標去衡量自己努力的結果。
你的問題在于你知道有很多事情要著手去做,但是你不知道錢應該花在哪件事情上。
時間和金錢總是存在相互緊張的關系。時間有金錢成本,金錢有時間成本。一件事情你想辦的越快,你就要花更多的錢。如果你缺錢,那你最好有大把的時間,這就是年輕人所處的狀態。老年人的狀態則相反。
有些人可以收支平衡,但是他們總是延遲。有些人總是按時按點,但是卻成本驚人。你是其中的一種狀況么?還是兩者兼有?還是其中一種狀況比另一種狀況嚴重?
立刻開始處理那個你寧愿推遲些再處理的癥狀吧。拖延無異于自殺。
如果你不會控制時間,那就買個時間管理的軟件。市場上有很多選擇,任何一個都行。但是掌握時間管理的方法需要自律。我從沒用過任何一款產品。當你每天要寫9篇文章的時候,你用不著時間管理的軟件。截稿期就是有效的督促手段。啥時候寫沒關系,關鍵是必須得寫。
時間會離你遠去。金錢也會離你遠去。你可以補充金錢,但你補充不了時間。
我認為瞎忙的危害更大。瞎忙的人不懂得管理時間,這一點很不容易克服。
你也可能會浪費時間和金錢。但是金錢總是會逼著我們去注意它,因為預算有限。這就是為什么對大多數人而言,管理金錢比管理時間要容易。人們總是忘記他們的時間是多么有限。
而對時間而言,用完了就沒有多的了。當你的生命帳戶顯示“時間不足”的時候,你就掛了,這和你的銀行賬戶顯示“余額不足”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