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高周轉”著稱、已在住宅市場打出一片天地的泰禾集團(000732.SZ),如今在商業地產領域“風頭正盛”。
“進軍商業地產是泰禾集團非常重要的戰略舉措。泰禾將堅持住宅地產與商業地產并駕齊驅的戰略,力爭3-5年內在全國布局15到20個泰禾廣場。”泰禾集團董事長黃其森高調宣布。
黃其森的底氣來自于泰禾商業地產項目的業績貢獻。
“可能很多人還不知道,去年泰禾168億元的銷售額中,商業地產的銷售高達84億。”泰禾集團副總裁、商業地產公司總經理朱進康透露,從去年的銷售業績情況看,商業地產的銷售占到了泰禾業績的近一半。
“隨著北京、上海住宅項目和其它項目的擴展,商業地產在公司銷售業績的比重可能會往下走一些。但是總體來說,泰禾商業地產的規模將會持續增加。按照三到五年開發15個到20個商業項目的計劃,未來商業項目的規模將擴大兩倍。”朱進康說。
而值得注意的是,泰禾從2010年拿到第一幅商業地塊做到如今的規模,僅僅只用了4年時間。
泰禾的商業地產起步于福建,目前在福州、泉州共有五個大型商業綜合體。其中,位于福州的東二環泰禾廣場,總建筑面積多達150萬平方米。目前這一項目累計簽約商家超過300個,將成為海西頂級的商業中心。此外,泰禾在泉州三個商業項目,總建筑面積達188萬平方米。
除了深耕福建,泰禾在一線城市的布局也初見端倪。去年6月,泰禾以14.3億元拿下北京石景山區銀河商務區K地塊C2商業金融用地,進入石景山區中心地段。這個項目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已于今年開盤。此外,泰禾還于今年在上海閘北獲得了一個商辦地塊。據記者統計,泰禾目前開發的商業體量已經約356萬平方米。
“目前泰禾已建成、在建、擬建的商業地產項目選址均側重于海西大本營、珠三角、長三角以及京津冀等有著龐大消費量做支撐的區域。”一位對商業地產頗有研究的業內人士表示,泰禾作為商業地產領域的新勢力,之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取得上述成績,選對城市很重要。
不過,泰禾在商業地產的“激進”打法,也令業內對其擴張路徑產生質疑。
實際上,同策咨詢研究部的報告顯示,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中,19個城市人均商業面積已面臨飽和或過剩的狀態,其中,北京人均寫字樓面積已在1.5平方米以上,成為35個大中城市中,人均寫字樓面積最高的城市。
“近年來,受住宅地產調控影響,諸多品牌房企紛紛進軍商業地產造成市場整體性飽和,但持續調整和分化的事實證明,這個行業缺的其實并不是市場,而是好的產品。”泰禾集團副總裁、商業地產公司總經理朱進康如是說。
“與其他商業地產新秀不同,泰禾商業地產始終堅持的是精品商業模式,即以研發、招商、運營為三大核心,從拿地、開發、設計、營銷、招商到運營管理,堅持全產業鏈緊密相扣、精耕細作,絕不簡單復制。”朱進康進一步解釋。
朱進康指出,泰禾進入商業地產,是有備而來的。如果只是做一個新資產以銷售為主的公司,未來會缺少一些沉淀。一個上市房地產公司為抵御外界的波動,需要商業地產穩定的資金,作為資產的沉淀。
“現在香港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從二三十年前的房地產公司,變成一個收入型的公司,包括新鴻基、九龍倉都變成收入型的公司。從香港的公司身上,我們看到房地產未來的發展方向:從銷售型公司轉向收入型的公司。”朱進康說。
商業地產跟住宅地產盈利能力誰好,朱進康認為商業地產爆發力更強。從整體的資金平衡,商業地產不會像住宅一樣會有大量的盈利,但整體項目的資金比較平衡。
“我們預測未來的房地產形勢如果從時間長的十年、二十年角度看,一定有周期性的波動。對商業地產來說,卻會相對較穩定。”朱進康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華夏時報 記者王海春 董映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