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貝總,沒有他的抬愛,我不會在皈依后再次提筆。
“黃金之路”,想法產生于和一個朋友的會面。那時,我們都很年輕。他剛剛在核雕路上漸入佳境,送我一串橄欖核的十八羅漢,栩栩如生,寶相莊嚴。我說,要是黃金的就好了,他靦腆的說:這個東西以后會比黃金貴的。近年,他儼然已近大師級別,一串造像十幾萬難求,見面亦難,更遑論謀一物件了。而早年送我的那串羅漢,卻遺失不見,若在,當時我的粗鄙淺薄就更加暴露無疑了。
我愛黃金,甚于白金、翡翠、鉆石等別個,承認并堅信。因為對阿堵物的媚俗,也是因為對黃金文化的追隨和膜拜。這些年,看著黃金沉浮、終生百態、“大媽”“大咖” 、大喜大悲……一卷卷詭異浮世繪,更加給黃金蒙上一層暈暈的光圈。
沈陽的黃金市場很集中,甚至圍繞黃金周邊產生的珠寶文玩也很集中,整個沈陽的神經都壓在古老中街上。明亮的步行街里,“薈萃”二樓百年屹立,大家庭黃金屋異軍突起,東祥金店固守一隅,商業城、新瑪特以品牌偏安;幽暗的后巷中,眾多作坊、小店、典當行星羅密布;陳舊的中街古玩城和新進玉石翡翠交易市場相向而立,販夫走卒,魚目混珠,多少爾虞我詐,多少袖里乾坤,鮮活而殘酷。
到底每天在這條中街上流動多少黃金,作為局外人,我不得而知。但我想,這些年,那些金燦燦的戒指、手鐲、項鏈、耳環、金條、金幣……鋪就一條等長中街的“黃金之路”應該綽綽有余的了。
商家在黃金交易中是流水是龐大的,對比之下,微薄的利潤往往人讓經營黃金的商家徒嘆奈何,卻又割舍不下。“開門的黃金 進賬的珠寶”,用黃金主打商譽,集成客流,用珠寶牟利已是業內共識了。沈陽黃金交易中,我始終覺得,缺乏一個放心交易的所在,這也和官家在市場中始終缺位有直接關系,等同貨幣的黃金,至今依然沒有一個權威的部門來鑒定純度,檢核克重,很多標準都是采用商家自己的規則,靠著良心和賭良心,消費者不是閉眼橫心就是雙方麻桿打狼,且多半帶有壟斷和霸權的意味。贖回程序的封閉和高額成本的門檻,讓很多持有黃金的人,只能戰戰兢兢的在后巷中輾轉,亦或站在典當行高高的柜臺前,用“小黃魚”換“老人頭”;珠寶交易中的價格虛高,成色鑒定魚龍混雜,界定輪亂;現有文玩市場的臟、亂、差暫且不說,單單是經營者猥瑣的眼神和頗為不善的面相都已經讓走進去成為一種膽量測試。中街的“黃金之路”暗影重重。沈陽,急需整合一個,圍繞黃金主題,提供珠寶交易、協助鑒定、黃金回收、貴重品典當、文玩收藏、民間交流展示等相關支脈于一身的大平臺。同時,官家也要積極彰顯作用,派駐機構,形成權威機構介入的黃金及周邊產品交易的,市場化經營、商場化管理的大中心模式,改變各自為戰的局面,中街的黃金市場才有可能突破局限,沖上東北,乃至輻射東北亞的貴金屬及黃金文化周邊產品的交易集散地。
目標歷來是確立不易,實現更不易,且做且珍惜。
黃金是個大市場,是說它在中國人民生活中的不可稀缺性和不可取代性;對于個體來說,它又是一個細分市場,有投資、有裝飾、有彰顯、有收藏、還有虛榮和偽裝。中國的黃金,至今依然處于一個野蠻生長的可怕年代,一窩蜂、大呼隆的情況絲毫沒有隨著“大媽”們的套牢而稍有衰減,作為首飾尚未完成從質地需求到款式需求的過度,更難以達成個性展示的地步。這點,在東北,在沈陽尤為突出。雖然近些年,隨著周大福、六福、周生生等港產品牌大舉進入內地,人們已經初步形成黃金飾品的品牌意識,但在投資和收藏領域,沈陽、東北甚至全中國的消費者,都以24K為追求導向,18K、22K、彩金等品類如非曇花一現,就是寂寂無聞。近年熱炒的萬足金概念,也是叫好不叫座,銷售毛利均沒有得到市場認同。
“黃金之路”,何去何從?
中街,是繼續無序的野蠻生長,還是以無以取代的地利優勢,長久形成的市場集聚力打造大平臺,一統江湖?
誰,能踏上“黃金之路”,引領新世代的財富起舞?
且看風云起,風騷二十年。
- 該帖于 2014-8-20 10:4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