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壯大實體經濟依然是零售業代表委員們關注的話題,由于成本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近年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實體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利潤空間微乎其微。即使是上規模的大企業,由于長期倚重低成本競爭,往往也是產能過剩、創新乏力。加上人民幣匯率持續大幅攀升,出口企業出現了大面積虧損倒閉。現實的壓力,讓制造企業不得不另辟蹊徑,以尋求擴大企業盈利空間的有效方法。
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最基礎的就是為人們提供基本生活的消費產品,而這類產品往往單價較低,銷售量大,消費者購買頻次高,品牌忠誠度較弱,特別是一些日用品,在同等質量的條件下,消費者更易于接受價格性價比更高商品。要想滿足消費者的理性需求,還要降低成本,消化大規模生產力,創造盈利空間,那發展自有品牌正合適。
零售商們紛紛加強自營模式,尋找代工合作工廠培養自有品牌以應對“微利時代”,這對于制造商來說是正一個開發自有品牌的好機會。就像一個零售業評論員所說, “小一些的廠家,一般不是選擇為超市生產自有品牌,就是在更小一些的專營零售批發的商店里銷售,再不然就是加入更大的集團以求獲得與超市談判的力量�!睂τ谝幠]^小的制造商,完成生產的資金所需后,在渠道行銷的開拓費用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專注做自有品牌,利用零售商各連鎖店面全線銷售的優勢,節省產品行銷的渠道費、宣傳費等,同時,享受零售商為自有品牌產品所給予的優惠政策,為產品快速營銷提供保障。
但對大的制造商來說,這種選擇就未必合適。對他們來說,合適的戰略是在生產自己品牌的同時,也為零售商生產自有品牌。參與自有品牌生產,可以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加強與大零售商的情感聯系。國內一家經驗豐富的自有品牌濕巾制造商,在參加PLF自有品牌上海展時曾說,“自有品牌發展好了,能夠幫我們搶占市場份額,如果我不做,我的競爭對手也會去做。”
國內市場狀況堪憂,出口市場也困難重重,許多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國內制造商也慢慢轉為看客,一家為海外超市做了多年自有品牌糖果的制造商曾說,“自有品牌在海外已非常成熟,深受消費者青睞,許多企業已經將自有品牌作為了解海外市場,打開海外市場的保障平臺。”
如今,重塑“實體經濟”已是全球共識,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也是中央政府經濟工作會議中一再強調的重中之重。自有品牌專業委員會(PLSC)代表認為,“自有品牌發展是高壓下零售業的必由之路,在中國,很大意義上將在未來影響行業的前進方向,對我國商超零售自有品牌產業的發展和經濟結構的轉變,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