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2013年底據統計,國內購物中心累計存量就達到2.6億平方米,本人預估截止至2014年現10月份估計全國累積存量將達3億平方米或以上,如此巨額的存量,伴之而來的今年宏觀經濟環境整體不佳,國內消費市場內需動力不足,萎靡不振,實體零售業更是飽受電商沖擊之苦,苦無良策。然而,國內各大中城市商業地產井噴集中上市,連原本購物中心開發呈空白的市場的四線城市也呈井噴之勢,于是,本就十分有限的品牌商戶資源,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展開爭奪,正可謂名副其實的不見硝煙的戰場,國內眾多名不見經傳的所謂‘品牌商家’也欲效仿國際大牌并提出要提供“裝補”方考慮進駐,如此亂象不一而足。足見,商業地產這塊“蛋糕”越來越小,而“吃蛋糕的人”卻依然有增無減,甚至越來越多!現國內更遑論一二線城市,連三四線城市的商業地產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和壓力!筆者以珠三角地區中山小欖鎮為例,現已建成并開業的購物中心大信新都匯(集中性商業體量10萬平米)、118向明廣場(商業體量約3.5萬平米);而現正開發建設中的商業地產項目就有麥廣帆的海港城綜合體(商業面積約8萬)、百匯時代廣場(集中性商業體量約8萬)、龍山購物中心(集中性商業體量約7萬)。
曾幾何時,商業地產購物中心或城市綜合體風光無限,而傳統的商業被革命還是自己革命,是一道選擇題;然而,短暫的風光過去,現如今這一道符咒又同樣降臨到商業地產行業,商業地產購物中心行業如何革命?如何避免購物中心淪為電商的“試衣間”?如何與電商區隔差異?現成了國內商業地產行業目前必須面對的挑戰。國內許多購物中心開業后正面臨內憂外患,短暫的開業效應過后,養商期客流落差掉到谷底、經營業態同質化、大面積的商戶生存發展步履維艱,已嚴重超出了購物中心行業市場養商期租戶掉鋪區間,許多購物中心運營商絞盡腦汁、苦思對策。然而,筆者認為,這一切首先,要從市場、從商業目標消費群體的消費行為與消費習慣、消費偏好等本質來分析,現城市居民或年輕時尚消費群體的消費行為是多元的,也是多層次的。就拿電商來說,國內眾多的購物中心運營商似乎電商束手無策,電商的短板也是很明顯的,電商消費行為有二大標簽即“宅”和“省”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的‘社會化’屬性,削減了消費者情感的交流體驗。我個人研判,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居民,他們將并不滿足于單純只是追求“價格”和“便利”,隨著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情感需求的逐步攀升,他們將越來越追求有品質的消費,城市的生活節奏會“慢”下來,因此,國內購物中心行業應順應這一趨勢,要重點打造一個年輕人首選的社交聚會的目的地、家庭消費、兒童娛樂、文化藝術等不同主題定位的購物中心。
2014年,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國內商業地產購物中心正逐漸擺脫過去大而全的業態模式,往主題化、精細化的方向轉變。購物中心業態發展趨勢是多元化、主題化、休閑化,一二線城市成熟商圈中的購物中心多以年輕時尚或高檔精品主題來定位,而城市新興商圈或郊區中的購物中心項目則多以生活配套、家庭娛樂的主題來規劃。國內購物中心在規劃設計方面,現回歸購物中心或MALL的本質即公園化,可以在購物中心開展公眾游覽、觀賞、休憩、科學文化等活動,表達了購物中心除了作為購物場所之外,還可愉悅心情,增長見識,參與協作的多元功能。未來的購物中心不僅僅要停留在裝飾裝潢設計層面上,更多的是站在商業經營的層面上思考。
在零售服飾行業有一個概念叫“高級定制”,這是時尚的最高境界,需要長久的時間沉淀積累而成,對于購物中心而言,高級定制也是未來趨勢。而將“文化藝術”注入“商業地產”,定制具有藝術氛圍的體驗式購物中心,可以很好迎合未來消費趨勢的一種選擇,如天津大悅城的騎鵝公社等。現在很多購物中心均開始思考以文化藝術為出發點,讓藝術與商業緊密結合。這是繼時尚品牌與藝術家跨界后,又一漸入佳境的時尚趨勢。對商業來說,其品牌形象得到提升;對藝術家來說,獲得了藝術生存空間;而對廣大消費者來說,與藝術的距離更親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