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購物狂歡節第一天已落下帷幕,電商與實體零售業到底誰贏了的迷霧才剛剛升起,下面看一組數據和兩張圖片。
11月12日零點,經過網民24小時的瘋狂掃貨,天貓雙十一交易額突破571億元,其中移動交易額達到243億元,物流訂單2.78億,總共有217個國家和地區被點亮。新的網上零售交易紀錄誕生!
第一組數據是天貓的銷售數據,自不必說呈現爆炸式增長,好像在說這次雙十一節依舊是電商的天下。第二組圖片,第一張是線下實體店與電商抽樣產品調查。從上面呈現的少量商品抽樣中來看,似乎實體零售業在價格上完爆電商,第二張圖片更從側面證明了這一點,多家線下實體零售店銷售額呈跨越式增長。那么問題就來了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到底誰贏了。
天貓似乎是大贏家,雙十一購物節一年辦的比一年火,網購也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甚至是中年人的消費第一選擇。聯商網牽頭辦的“蓮荷行動”似乎也是大贏家,整合線下實體零售店,發動聲勢浩大的“蓮荷行動”圍剿天貓。絕大多數實體店的銷售額都呈現跨越式增長。雖然未能“剿滅”天貓,但從盈利這一根源上來說無疑也是成功了。那么消費者呢?他們通過這次雙十一購物狂歡節買回了近期一兩個月內想買的低價商品,也是大贏家。綜上: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只要參與就會贏,不參與那就輸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在中國這個經濟高速發展、人口眾多的社會,消費力是巨大的,只是看線上和線下的商家能否將這種內在需求激發出來,中國內需力這塊蛋糕夠大,能同時容得下實體零售業與電商。
實體零售業與電商能同時共存這一論點在今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其實這兩者之間大可不必你死我活,你有你的車馬路,我有我的人行天橋。就好比飛鳥和魚即使偶然相遇也會快速分開。
火車沒有取代汽車,飛機沒有取代火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自身優勢不同,服務對象不同。電商的出現,彌補了實體零售業無法方便快捷低廉購物的空白,實體零售業感受到了來自電商威脅后迅速調整策略,進行O2O合作、購物更注重體驗過程等更加特色化、個性化的服務措施,彌補了自身弱勢,凸顯自身優勢。電商得到了發展,實體零售業得到了提高。最終是整個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華商縱橫作為一家專注于實體超市公開課、內訓、項目的大型機構。非常支持聯商網這種整合線下各實體店的做法,畢竟面對天貓這樣全國性的電商巨頭,單個實體零售集團的力量還是稍顯薄弱。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在聯商網的整合下,各大零售巨子紛紛出力,在雙十一這一天與天貓一決高下,互有勝負,已經說明了蓮荷行動的成功,期望明年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蓮荷行動能拿出自己的銷售數據與天貓真槍實彈的PK下,看誰才是中國零售業真正的王者。
呵呵,天王山之戰啊!
不過個人認為:
電商這幾年確實對實體零售商形成極大的沖擊,造成此窘境的原因主要:1、電商作為新生業態,迎合了80、90后年輕消費群的生活習慣(有好奇心、喜歡嘗試新鮮事物、個性、宅等特性);2、電商前期不惜耗費大把銀子玩命似的燒錢,塑造了電商低價的形象,同時對實體零售商造成極大打壓;3、實體零售商危機意識不足,缺少應對!當被電商蠶食的差不多只剩“內褲”的時候,才幡然醒悟,積極進行轉型。此時還為時不晚!
未來
未來的格局應該是:實體零售商仍是顧客購物的首選,電商是有益補充!
實體零售商的顧客體驗度是電商無法超越的,提升顧客體驗度、真正做到以顧客為中心的同時,實體零售商必須割肉減少中間費用,提升商品性價比!(出來混,早晚要還的----呵呵,你懂得)
對于部分想要兩條腿(實體零售+電商模式)站穩市場的實體零售商,個人還是偏激的的認為他們會:轉了個圈,布施了大把銀子但沒有得到佛祖的庇護!佛祖曰:術業有專攻,回了、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