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小型倉庫,分區規劃,貨架位規劃,揀貨方式,商品復核
引言
配送不是單純的運輸或送貨,而是運輸與其他活動(揀貨,集貨,配貨)的組合,是“配”與“送”的有機結合。
對于零售企業而言,它不僅集裝卸、包裝、存儲、運輸于一體,還具有降低采購成本、促進銷售與提高商品流動效率、保證貨源穩定性等功能。
在沒有上線專業的WMS系統之前,很多中小型倉庫,也面臨倉庫內部管理的很多問題,海鼎HDPOS系統中自帶的倉庫管理功能,可以提供完善的中小型倉庫的管理方案。解決倉庫“成長過程中的煩惱”,為中小型倉庫提供適配的方案,在現有倉庫條件下,最大化提升作業效率,提高配送準確率。
一、中小型倉庫的常見組織結構
在中小型倉庫中,通常會根據職能進行崗位的劃分,常見的中小型倉庫的組織結構如下圖,不同的倉庫會有些差異,有些崗位也可能由同一批人兼任。
圖1 中小型倉庫的常見組織結構
倉庫經理:管理倉庫日常作業與員工績效考核,權限涉及進貨、配貨、分銷、日常倉庫管理的所有權限。
倉庫主管:負責監管倉庫員工日常工作,包括揀貨工作、收貨工作、倉庫日常單據的審核。
收/退貨組長、收/退貨員:負責驗收供應商送貨。
制單組長、制單員:負責倉庫日常單據的錄入、打印工作,涉及配貨單、進貨單、差異單,分銷單等單據審核打印權限。
理貨組長、理貨員:負責整理倉庫商品,并負責揀貨位上的商品補貨。
揀貨組長:負責協調揀貨人員工作,并承擔與理貨員與制單員溝通的功能。
揀貨員:按照揀貨組長分發的揀貨單及進行揀貨,揀貨過程中確保準確性與速度。
集貨員:負責將各揀貨員揀貨完畢的商品按照門店集中在一起放在集貨區。
復核員:負責清點商品數量是否正確,降低揀貨差異率。
發貨組長:負責協調司機工作,分配送貨任務。
司機:按照發貨組長的要求將貨物運輸到門店,并收取門店退貨。
二、關鍵業務場景
對倉庫的關鍵業務做分解,要管理好一個倉庫,需要從內部管理出發,在加強內部管理基礎上,更好地支持其服務對象:供應商、門店、分銷客戶的往來業務,從而達到為其他職能部門服務的目標。
圖2 倉庫關鍵業務關系圖
1、 內部管理
1)內部管理——分區與編碼
在倉庫規劃過程中,通常把倉庫劃分為若干個存儲區域,把存儲商品按照品類、性能、揀貨方式劃分為若干個類分別存儲在不同的存儲區域。
在揀貨作業時,為了使揀貨員能夠更迅速且準確地找到待揀貨品,要求倉庫中商品的揀貨位具有唯一性,海鼎一般通過貨架位編碼的方式來確定這種唯一性。
在系統上線之前,為提高倉庫作業的效率,海鼎項目人員通常會根據倉庫的作業方式、貨架布局、揀貨動線,進行一輪倉庫重新分區及貨架重新編碼。舉一個項目倉庫編碼的例子,按照“S”型揀貨模式,為每組貨架進行了編碼,如圖3所示。
圖3 倉庫貨區及貨位編碼示例
常用的倉庫貨架為編碼原則為:貨區-貨道-貨架-貨位四級,最終確定一個具體的貨架位,如A0102-0304,即A區,01貨道,02貨架,03列(層)04層(列)的貨架位置。
分區與編碼的意義:
可縮短商品揀選及收、發作業的時間;
能合理使用倉容,提高倉容利用率;
有利于保管員熟悉商品的性能,提高保管養護的技術水平;
有利于倉儲商品的安全,減少損耗。
對不同倉庫儲位的大小有差異的情況下,會根據揀貨方式不同,可通過“U”型揀貨方式進行動線及貨架位編碼。對貨區、貨道的設置也很有講究,會根據倉庫作業的特點來確定貨區、貨道的劃分方式。
2)內部管理——貨架位管理
倉庫日常管理,也需要進行貨架位的管理,主要針對以下場景:
定期進行商品的ABC分析,并將A類商品移動至最適宜揀貨的貨架位;
重新規劃倉庫,新品數量很多,需要新建大量貨架位;
當商品清場時,空出新的貨架位;
將沒有貨架位的商品移至貨架位;
將庫存為零的商品撤出貨架位。
海鼎中小型倉庫管理方案,充分考慮了以上場景,提供了ABC分析,批量操作,便捷查找空貨架位、無貨架位商品等,幫助倉庫更好地管理。
3)內部管理——物流運輸線路
在配送過程中,配送線路合理與否對配送的速度、成本、效益影響很大。設計合理、高效的配送線路方案,可以減少配送時間,降低配送成本。
在滿足一定的約束條件下(貨物發送量、車輛容量限制、行駛里程限制),力爭實現一定的目標:行駛里程最短、使用車輛盡可能少。
很多時候根據庫管、司機的經驗,可以總結出一套相對合理的運輸線路,可以維護到系統中,方便在啟動揀貨時,根據運輸線路對應的門店送貨順序進行揀貨、出車。
2、 供應商往來
通常包括供應商收貨、退貨流程,這里重點說下收貨入庫。
供應商收貨按照多路徑分解業務為:
a) 商品卸車作業
b) 裝入托盤,收貨入庫
c) 商品質檢(針對某些特殊商品)
d) 商品規格調整(做二次加工,打包或拆零,針對特殊商品)
e) 整托盤商品上架到合適的位置
商品收貨后可直接入庫至整托盤存儲區或揀貨商品暫儲區,也可質檢或者規格調整完成后入庫至整托盤存儲區或揀貨區。
搬運活性指“從物的靜止狀態轉變為裝卸狀態的難易程度”,如果容易或適于下一步裝卸搬運作業,則活性高。根據搬運活性的分析,可看出,“按照不同的貨區集中堆放在托盤上”活性指數最高,也是比較推薦的方式,即收貨后,根據貨區進行集中存放。
表1 不同物品狀態對應的搬運活性
物品狀態 |
需要進行的作業 |
活性指數 |
散放在地上 |
集中、搬起、升起、運走 |
0 |
有包裝或按商品歸類集中堆放在地上 |
搬起、升起、運走 |
1 |
按照不同的貨區集中堆放在托盤上 |
升起、運走 |
2 |
3、 門店往來
通常包括門店配貨,門店配貨退貨流程,這里重點說下配貨出庫。出庫流程是為了滿足門店的配送需求而執行的一系列有序操作,主要解決如下幾個問題:
優化組合下游門店需求單便于作業開展
合理高效利用庫內現有設備和人力資源
實現準確、快速地將貨品裝車
完成發貨,并最終送達門店
優秀的信息系統對于出庫流程各環節的規范操作以及有效銜接顯得至關重要,對于中小型倉庫的出庫,海鼎劃分為5步,具體見圖4。
圖4 出庫流程核心步驟及要點說明
本文重點說下中小型倉庫常見的揀貨方式、復核方式。
1)商品揀貨
中小型倉庫通常采用表單揀貨,也有采用RF揀貨的。從揀貨形式上,分為以下2種:
①摘果式
針對每一份門店訂單(或客戶),揀貨人員巡回于各個揀貨位,將所需的貨物揀出(形似摘果)。其特點是每人每次只處理一份訂單(或一個客戶)。
②播種式
是把多份門店訂單(多個客戶的要貨需求)集合成一批,把其中每種商品的數量分別匯總并揀出,到達集貨區再逐個品種對所有門店進行分貨(形似播種)。
在倉庫揀貨過程,最常用的還是“摘果式”。對于中小型倉庫而言,根據同一區域揀貨員負責區域不同以及交接方式的差異,也主要分為以下3種:
①單人揀貨
一個揀貨員負責整個區域的一次性揀貨,如圖5所示。
優點:簡單、不容易被遺漏,揀貨員工作量得到平衡。
缺點:揀貨員對于商品對應貨架位的熟悉度低于分區匯總揀貨,如果單據中商品數量較大,揀貨員可能需要多次往返揀貨區與集貨區,少量多批次的訂單會造成揀選路徑重復費時。
②分區匯總揀貨
每個揀貨員負責幾條貨道,揀貨完成集中在臨時存貨區,最后由集貨員進行合并,如圖6所示(每個揀貨員負責2條貨道)。
優點:揀貨員需要記憶的存儲位置和移動距離減少,揀貨時間縮短,還可以配合訂單分割策略,運用多個揀貨員在短時間內完成訂單分揀。
缺點:增加了揀貨員之間工作不平衡的可能性,會造成某些員工揀貨完畢后空閑,而某些員工還在揀貨,人力資源不能最大化利用。
③分區接力揀貨
和分區匯總揀貨多人同時揀貨相比,分區接力揀貨需要上一個揀貨員揀貨完成的單子,下一個揀貨員再進行揀貨。
對中小型倉庫而已,可以根據商品的揀貨頻率以及內部管理的策略,選擇不同的方式。
圖5 配貨流程——單人揀貨
圖6 配貨流程——分區匯總揀貨
根據不同的揀貨方式,都可以通過報表對揀貨員進行考核,主要的考核維度為:
揀貨數量:用來考核揀貨員揀貨的實際數量,測試其實際工作量
揀貨SKU數:也稱揀貨明細行數,用來考核揀貨員的揀貨路線長短
揀貨金額:也可以用來考核揀貨員揀貨的實際數量,測試其實際工作量
揀貨差異:揀貨過程中,揀貨員實揀數量與應揀數量的差異
2)商品復核
為提高倉庫配貨準確率,在出貨前,通常建議進行商品的復核,可隨機抽查部分門店或者全部門店進行復核。
商品復核,比較推薦的方式為通過掃描平臺復核(有專門的復核區域),如圖7所示;對于倉庫面積不足的倉庫,也會推薦通過RF進行復核(在集貨區進行復核)。掃描平臺(掃描槍)一件一件掃描商品條碼,實現快速準確復核。
復核完成后:
a) 揀貨無差異,將商品拉至待出貨區
b) 揀貨有差異,轉差異處理流程:
若為數量少,則填寫實際揀貨數
若為數量多,則拿出多余數量的貨品
若為質量問題,則剔除有質量問題的商品
4、 分銷客戶往來
主要包括分銷、分銷退貨流程。
對于一些大宗的訂單,客戶一般會要求以一個較低的價格買入,會單獨進行發貨,例如團購客戶、其他分公司、個人客戶。對公司內部員工購買,公司給予一定的優惠,通常也會按照分銷進行處理。
此部分和門店往來主體流程比較類似,只是不是常規性的,而是臨時性的,此處不進行贅述。
結語
海鼎服務的眾多零售企業,在初期很多都通過海鼎中小型倉庫解決方案提供支持,海鼎會根據倉庫情況進行動線、流程設計,找到匹配倉庫情況的方案。
但當倉庫年配送金額超過2億以及對配送精細度要求更高時,推薦采用海鼎專業倉儲物流HDWMS系統,以滿足不同階段企業對倉庫管理的要求。
文/吳明晴
海鼎- 該帖于 2014-11-21 16:31: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