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消息:尼爾森發布了最新《購物者趨勢報告》,更加全面、深入地描繪了中國購物者畫像。該報告顯示,隨著購買選擇、購買渠道的增多和多樣化,中國購物者變得比以前更挑剔了,同時也更愿意嘗試新的產品及品牌。
更加精明的中國購物者
根據尼爾森《購物者趨勢報告》,盡管仍有三分之二(67%)的中國消費者屬于價格敏感型,但和過去幾年超過70%的比例相比,這一比例正在逐漸下降。
面對價格上升的壓力,購物者會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積極“尋找特價”(46%)或者“批量購買”(40%)來應對,與過去相比都有明顯的提升。
與此同時,報告顯示,隨著零售店數量的不斷增多,渠道的滲透率也有所上升,購物者光顧的渠道類型也在不斷增加,較前一年上漲了12.5%。
“今天,中國的渠道的日益多樣化,購物者得以有更多的選擇去不同類型的渠道購買最適合自己的產品,他們對一些新興渠道,如電商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高,”尼爾森中國副總裁莊稼指出。
自2009年,‘雙十一’已經儼然成為中國互聯網最大規模的商業活動,網購成交量也一直在過去幾年連創新高。“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網購已經成為相當一部分中國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對中國購物者行為的更深層次的把握和理解將成為,將有助于零售商隨時在中國日漸成熟的O2O市場調整商業戰略,贏得消費者的關鍵。”莊稼指出。
與此同時,尼爾森的研究顯示,在過去三年里愿意嘗試新品牌或新產品的消費者也在增加,從前一年的15%躍升至如今的26%。與此同時,偶爾嘗試新品牌新產品但通常更傾向于自己喜愛的品牌的這一類消費者比例則從過去的70%下降到今年的59%。
“在中國消費者行為不斷變化的今天,更好的理解消費者心理,包括他們去哪里購物、怎樣購物,以及如何做出購買決策等,對零售商和生產商得以抓住機會,并贏得日益精明的消費者的芳心至關重要,”莊稼表示。
低線城市的大機遇
尼爾森調查數據顯示,在全國范圍內,三線城市成為現代零售渠道快速擴張的重點,大賣場、超市和便利店的數量都在過去一年增長了13%,快于一,二線城市11%的增幅。
“我們可以看到,隨著越來越多的低線城市消費者開始擁抱最先出現于一、二線城市的現代生活方式,中國的零售渠道也在得以在全國范圍不斷拓寬,”莊稼說到。“對于這些地區的細分消費者的精準營銷目前也才剛剛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潛在的商機,特別是當一、二線城市的零售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候,未來的市場增長將主要來源于低線城市。”
在傳統零售渠道方面,尼爾森的數據也顯示,盡管在過去兩年,傳統零售店的數量僅增長了2%,但自助式雜貨店的總體數量卻增長了7% 。如今,這些自助式的渠道的銷售額占到整體傳統渠道的46%。
便利才是王道
根據尼爾森的《購物者趨勢》調查,比起其他的零售渠道,便利店的年度門店數量增長高達17%。這個比例在三線城市(21%)和四線城市(26%)更高。
“在過去的幾年里,便利店在中國的零售業銷售渠道中增長很快,便利性已經成為中國消費者行為中最重要的一個特征,而網購的興起,特別是各種新興的移動電商的崛起,也再次印證了中國消費者對便利購物的強烈訴求,”莊稼指出。
除了快速增加的便利店以外,消費者對便利性的追求也體現在他們對購物地點的選擇上。談及消費著去哪兒購物,“便利性”已成為緊隨“優質的服務”之后的最重要的考量零售品牌價值的核心指標。
尼爾森調查顯示,“便利的位置”對于零售商品牌價值的貢獻度緊隨“優質的服務”之后,位居第二。其次是“可以很容易、并很快找到我需要的東西”,“能在一個門店找到我想要的所有東西”、及“有效率的收銀柜臺”。值得一提的是,能夠提供“所需物品均在店內”服務的零售店的排名從前一年的第13位一躍成為排名第4的品牌價值影響要素,與此同時,“有效率的收銀柜臺”也從去年的第15名躍居為如今的第6名。
“不管你是跨國還是本土零售商,是否能花更多的精力為消費者提供更為便利和直接的購物體驗將是贏得中國消費者的關鍵。”莊稼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