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平安叫沒有負擔
中國人越來越重視國外的節日,這是一種全球化的表現,但我覺得還有一種略帶輕松的狂歡在里面,讓人更能接受。
中國的節日是一種略帶壓抑性的釋放,是農業文明的保守。比如過年,現在變成了團聚的硬理由,一年都過來了,該回家看看了;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票難求,逼找黃牛;給家人奉獻紅包等等。本來一個歡聚性的節日,卻參雜著一些壓抑與苦澀,更似一種債務,所以中國的年變得沒有味道。聚也匆匆,散也匆匆,一個年讓中國人背負的太多。
在看看五一節、十一節,元旦節,大大小小的節日都成了國人翹首期盼的華珠,卻被堵在路上的怨氣而蒙上灰塵,哪還有說走就走的愜意。一副年許未戴的墨鏡也難掩一泡尿憋的憂傷。
在看看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都和紀念、孝道有關,說得引申一點就是服從文化的產物,本身就有等級制度的陰影。要祭祖,要看望父母,要送禮等等。被社會蹂躪了一年不敢反抗不說,還要被難言的人情世故放槍,其心憂憂,其情戚戚。
在中國,只有衣錦還鄉和榮歸故里才能打敗孝道文化。等久點無所謂,必須要戴個花翎回來。如果啥都沒有,那你可能就永遠啥都不是了。
看似屬于全民的中國節日,已經滿目瘡痍,不堪回首。這時一種叫“外來文明”的東西進入了中國,其中高潮的時刻就是過洋節。
外國的節日是種略帶輕松的狂歡,是工業文明的互動。情人節,愚人節,萬圣節,感恩節,圣誕節等等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全部人狂歡。走上大街,走進教堂,奇裝異服,扮怪逗笑。沒有人覺得你另類,沒有人阻止你出丑,盡情歡暢。
平安夜,一個已經全球共享的節日,本意也是家庭聚會領取禮物的美好日子。不要單純的變成千古情愫的釋放,回歸正常的歡聚。
有一種平安叫沒有負擔。
高山流水,難覓佳音;君之所至,耀輝廳室。共享今文,暢聊天下;懷夢古譚,贊我中華!歡迎光臨水哥微信公眾號:今文古譚,這廂有禮了!
towardsea- 該帖于 2015-2-16 11:4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