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貿市場改成超市化:思維方式的反思
農貿市場改成超市化初期,政府把主要困難和資金補貼放在了原有農貿市場的善后清退上,忽略了生鮮超市的市場生存和環境適應能力,對農改超的困難和后續問題估計不足,當諸多現實問題撲面而來時,令各方始料不及,應接不暇;當這一輪熱潮的泡沫逐漸散去,又有些手足無措。把農改超放在現代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的背景之下,我們不難發現農改超思維上的局限性,而這些誤區深刻地影響著農改超的走向和結果:
1、農改超核心目的反思——為什么要農改超?
筆者曾考察過一些農改超的生鮮超市,有些還是政府扶持的試點項目,生鮮超市賣場無論是商品保鮮、陳列方式、設備配置和管理水平遠遠達不到提供高質量農產品終端銷售的要求,面對這樣農改超,不免令人心存疑慮,什么是農改超?如何評價農改超的實際效果呢?
“所謂‘農改超’,是指通過政府政策的鼓勵支持,引導大型流通企業或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不適應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居民消費要求的原城市農貿市場,按照超市的經營業態、經營理念對城市農貿市場進行生鮮超市化改造,使其成為經營主體組織化、經營產品標準化、經營方式超市化及服務規范化,以經營生鮮農副產品為主的超市。”(《福建省“農改超”的實踐總結與理論思考》作者陳清)關于農改超的目的,從初期農改超的有關規劃文件可以看到相關描述:一是商貿流通現代化;二是提高菜籃子產品質量為生安全水平,或者是杜絕餐桌污染。
一段時間以來,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政府、業界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問題,而農改超作為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的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越來越清晰地定位于:通過優化、改造農產品流通渠道和流通方式,建立可追溯的農產品質量信息管理體系,最終解決食物安全問題。而對于農貿市場超市化改造,只是達到這個核心目的的方式之一。
無可否認,通過農改超推進了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質量提高,但是在農改超三年的熱潮中,也確有相當部分投資者為了爭取政策扶持,抱著明顯的投機心理;借農改超之名,變相炒賣商業鋪位有之;本末倒置,形似神不似的農改超更不在少數;政府未能制定出有效地農改超準入制度和評價標準,以及后續問題應對措施,對農改超過程中問題未能及時糾正;如果商家的投入和經營成本增加,盈利無望,商家難以為繼;而農改超的農產品質量和衛生水平提升有限,加價不增值,農改超的目的難以體現,消費者很難為這樣的農改超買單。
“本”之迷失,“標”將焉附,失去市場落腳點的農改超就這樣步入了尷尬的窘境。
2、農改超模式反思——什么是農改超?
就當前農產品的流通形式而言,農改超似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農改超是基于對原有的城市農貿市場進行超市化改造,它是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中的一種形式;而廣義的農改超則是基于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全方位改造,它是農產品超市化經營的集合,既包括農改超,農加超,也包括各種果蔬、肉類等農產品專賣店,以及原有連鎖超市生鮮區經營,同時也不排斥通過升級改造,能夠達到農產品安全標準的農貿市場,廣義的農改超是多種模式并存,建立于多元化之上的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所以應把廣義的農改超進一步理解為現代農產品超市化經營。
從現代農產品營銷渠道的角度來看,多種銷售渠道會同時并存,并由于消費群體的變化,不同的渠道此消彼長,卻很難以一個銷售方式取代另一個銷售方式,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中,農貿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而象廣州黃花肉菜市場和東川路市場,經過改造升級之后的傳統街市(農貿市場),也擁有著可觀的顧客群;而香港傳統街市的質量信息快速反應機制也十分有效,更何況農改超的生鮮超市本身也因時因地存在自我完善的過程,一些城市“農改超”試點大起大伏可清楚說明這一點。
當農改超興起之時,妄言以生鮮超市取代農貿市場,而農改超發展不順利時,又對農產品進入超市經營之路疑問多多,以狹義農改超的嘗試來評判現代農產品流通渠道改造的成敗,視野未免狹隘,觀點也有失偏頗。
從農產品流通的終端模式來看,無論是農改超,還是現代農產品超市化經營都存在著多種橫向經營模式,形式和模式不同,但對農產品經營的衡量標準則是統一的,它包括:
——食品安全管理與控制應該覆蓋食品從“農田到餐桌”的食品鏈的所有方面,并在儲運、加工、銷售過程中確保農產品和食品安全衛生,因此應具備必要的冷鏈和其它軟硬件條件;
——所有產品和原料在流通中保有它們的溯源,在需要情況下,可為有資格的機構提供溯源相關信息。當食品發現存在危害時,可以及時從市場召回,避免流入市場;
——參與農產品流通企業的市場定位和目標消費群體清晰并有利可圖。
3、農改超思維反思——單點思維還是系統思維?
三年農改超實踐,現實令我們逐漸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要從源頭抓起,要從整個農產品和食品供應鏈的多環節入手,齊抓共管;而農改超的成功也需要強大的上游供應鏈的支持。農改超作為整個農產品產業鏈后段零售終端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寄希望于農改超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這種單一思維不免顯得有些幼稚。這種思維方式忽視了來自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環節的影響,也正是導致農改超受挫的主因之一。
由于農產品銷售渠道改造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思維方式的更新,以系統思維代替過去的單點思維,從農產品大流通系統的角度看待農改超:
首先,農改超需要來自農產品供應鏈上游生產、加工和物流配送等多環節的協調支持;需要農戶、生產基地、批發市場和零售網點的產業規劃與綜合改造;需要政府農業、交通、商業和衛生監督的等部門協調運作;更需要新渠道建設和舊有渠道清理整頓提升并重;
其次,由于農產品經營的質量和保鮮要求的特殊性,農產品經營對冷鏈的依存度較大,缺乏冷鏈為核心的硬件環境,這是目前國內除及時有效的農產品監督監測手段之外欠賬較多的環節,而冷鏈系統建設則絕對不是一般企業能夠獨立承擔的;
第三,作為復雜系統改造的一部分,農改超應是一個漸進的渠道優化過程,如果忽視其復雜性,不考慮其中的綜合配套措施,甚至采用革命式推進手段,則勢必事倍功半。
更多資料訪問:http://www.1hnmsc.com/new_show/500.html www.hzwaimao.com http://www.1hnms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