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4,于杭城零售圈,注定是不平淡的一年,娃歐轉型、中都關門、尚泰撤離,武林銀泰、百大、西湖銀泰、國大先后改造,運河上街、下沙寶龍、萬達、集盒、水晶城、中大銀泰相繼開出……迎來送往,未曾消歇。
眾多商業體項目陸續浮出水面,杭城的商業格局似乎隔幾日被改寫,有人甚至統計過:“到2016年,杭州大大小小的商業綜合體將達到上百個。”商業體供應量的井噴式增長,使得很多區域從原先的商業體稀缺一夜之間變成了供給過剩,甚至出現了幾個商業體“貼身肉搏”的局面。
按照此前很多Shopping Mall項目公開的開業計劃,今年原本還將迎來新一輪開業高峰,令整個戰局更加復雜,但來福士、高德置地、西溪海港城、杭州大廈武林城市廣場(西子國際)、濱江寶龍城市廣場等原定于2015年開業的商業體,紛紛不約而同地將開業時間推遲到了2016年。
【新聞事件】
本來今年要開的這些Mall可能要等明年了
尚泰百貨一走,萬象城似乎顯得冷清許多,而被視為其未來有力競爭對手的“隔壁鄰居”來福士、高德置地廣場,眼下還是一片施工現場,根據最近的報道,它們預計都將在2016年開業,比之前計劃的日程推遲了一年。
相隔不遠,慶春商圈內由杭州大廈操盤的西子國際商業項目,即杭州大廈501國際廣場,從2012年合作消息公布以來就備受各方關注,現在也同樣將開業時間從今年推遲到了明年。
在城西,未來科技城最大的商業配套項目之一西溪海港城,在去年11月傳出因開發商資金鏈問題已停工三個月的消息,之后由北大集團旗下的北大資源收購,才恢復施工,按照工程進度,預計商業項目的開業,最快也要在2016年年底了。
此外,原先有消息稱將于今年開業的濱江的寶龍城市廣場,現在也對外宣稱2016年才會開業,而位于武林廣場核心商業區的國大綜合體,相關人士表示會爭取在2015年底開出,但具體時間還要視工程進度,很有可能也要2016年與大家見面了。
【新聞調查】
他們都“避開”了2015年
只是巧合嗎?
在2014年下半年,下沙寶龍、萬達、集盒、水晶城、中大銀泰等接連開出,令杭城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尤其是城北、城西板塊,商業體扎堆,堪稱是“貼身肉搏”式的競爭。原本,2015年又將繼續迎來新一輪的開業高峰,但從目前看來,這個高峰可能要到2016年出現,時間節點上如此趨同,只是一個巧合嗎?
“因為我們的項目屬于地鐵上蓋物業,地鐵施工進度對我們的影響很大。”西子國際項目的相關負責人表示,考慮到目前商圈外圍環境等因素,2015年還不是最有利的開業時機,他們也在對原來的規劃方案做進一步的提升。
更多商業體項目的開發或運營方則表示推遲開業并非主動行為,而是受工程進度等客觀因素的制約,還有因資金問題而產生的變數。“整個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導致銷售不好,回款變慢,開發商資金鏈斷裂,也是一些Mall項目推遲開業的重要原因。”資深零售業內人士分析。
品牌收縮戰線
購物中心“招商難”
這些2016年開業的商業體,大部分表示目前尚未開始啟動招商,而當它們進入這個階段的時候,在品牌資源上難免也將面臨競爭。據西溪海港城原先的規劃,將在其主體購物公園中納入城市精品奧特萊斯,但據說最終招商沒能成功,這個方案只好作罷。
“現在經濟大環境不好,不少品牌開店都會非常謹慎,尤其是一些大品牌,決策更加理性,在選址等方面的要求都提高了,項目的招商難度會更大。”其中一個項目的相關人士表示。
不少品牌從去年開始就在收縮開店計劃,以綾致時裝為例,去年有消息稱其在內部下達命令,杭州地區當年不再開新店,而且月銷售低于10萬元的店都得關。在這種趨勢下,當同一個區域內開出好幾家購物中心,它還可能每一家都進駐嗎?
“優質品牌資源一直都是稀缺的。”資深零售業內人士分析,現在購物中心的數量急速增長,對于品牌來說,他們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和話語權。“我們傾向于選擇與有大集團背景、成功商業運作經驗的企業合作,現在極少會入駐新項目。”上海衣念集團市場拓展部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萬象城尚泰百貨撤走等案例
讓MALL的發展蒙上陰影
“我們還在調整定位和規劃。”這是從這些項目的運營方口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2014年眾多商業體廝殺的局面,已經讓未來新增項目的經營者感覺到了濃濃的寒意,而萬象城尚泰百貨撤出后,至今沒有接盤者出現,也讓很多經營者更加嚴肅地審視Mall開業后的發展問題。
“從這兩年杭州購物中心的增長和變化趨勢看來,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所以我們希望能進一步細分市場,定位更精準,做出有自己特色的商業。”西子國際項目的相關負責人表示。
西溪海港城在股權變更過后,主題購物公園的整個定位和業態規劃都要從頭來過。濱江寶龍城市廣場、國大綜合體等項目也都在方案調整中,“我們將不設百貨作為主力店。”濱江寶龍城市廣場總經理席蕾說。而位于武林廣場核心商業區的國大綜合體,希望能夠盡量提高坪效,趨向于縮小單個店鋪的面積,同時也注重業態的配比的優化。
【深度分析】
杭州的購物中心體量已經遠遠超過需求
Mall的過量發展和“空置化”現象的背后,是商業供應和需求之間的失衡。
有人統計過,在2016年之前,杭州商業項目將達到近百個,建筑面積近800萬平方米,而未來3至4年主城區商業綜合體增量將是現存量的2.64倍,相當于4年完成過去60年的開發量,以萬象城24萬平方米的商業體量計算,未來4年相當于新增23個萬象城那么大的體量。
杭州甚至省內的購買力、消費水平能否支撐得起這么大的商業體量?一位零售業內人士表示,按照杭州800萬常住人口,在商場人均年消費1萬元來計算,一年的消費總額為800億元,如果一個商業項目需要2萬/平方米的消費才能存活的話,800億元的消費只能支撐400萬平方米的商業體量。
這樣看來,未來杭城算是保守估計的800萬平方米商業體量,也已經超出了消費能力近一倍。“從這一兩年到未來幾年內,杭州的商業將處于洗牌的階段,最終淘汰掉一批商業,存活下來的才能再整合優質資源,繼續發展。”零售業內人士表示。
Mall能不能按時開業或許并不是最重要的?
盡管商業體過量的問題已經引發了業內的關注和憂慮,但仍有許多項目陸續進入開發、規劃階段,僅銀泰集團的項目而言,未來幾年內,杭州范圍內還有西溪銀泰城、下沙銀泰城、蕭山銀泰城等將相繼開出,有些項目距離也不遠,例如坐落在蔣村的西溪銀泰城與城西銀泰城,難道他們不擔心未來的競爭,而且還是師出同門?
“對于很多商業體的開發商來說,Mall賺不賺錢其實沒那么重要——而且靠餐飲帶動人氣,銷售很難上去的Mall,的確很有可能就陷于虧損,但是只要有了一個商業項目,就是開發商在此處的住宅、寫字樓、商鋪的銷售法寶,這方面的銷售收入比起Mall的經營收入來,顯著多了。”零售業內人士表示。
Mall延遲開不是個別現象 深圳等城市陸續出現
Shopping Mall的延遲開業的情況,并非僅在杭州出現,福州、深圳等地也有類似的情況。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位于深圳中心區福田的購物中心皇庭IAMALL,因資金等原因建設進度緩慢,2003年開工以來遲遲沒有開業的消息,直到2013年底才開出。
而廣州Shopping Mall延遲開業的購物中心中,不乏知名開發商的經營物業:日本永旺集團旗下位于番禺區的清河永旺夢樂城,原計劃2013年秋天開業,也宣布延遲開業;位于珠江新城的高德置地“冬”廣場最早計劃2011年9月開業,但拖延多年至今仍無動靜。
與此同時,在這些地區已經開業的購物中心,“空置化”又成為新的問題,2013年深圳陸續開業的保安天虹購物中心、海雅繽紛城、寶能allcity等多家購物中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空置”現象,而廣州Shopping Mall在2013年的整體空置率也遠超警戒線6%,達到10.8%。
(每日商報 陳伊麗 實習生 翁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