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對一個我認為很好的工作方法有了新的思考。
當時是一個小店的生鮮主管,管著水產、肉、蔬菜和水果。由于店不大,人力就略顯緊張。水產和肉還能承受,蔬菜和水果就比較麻煩了。
由于蔬菜基本上都是凌晨四點左右到貨,每天開業前要全部準備好,調價也要在開業前完成,所以工作量非常大。而水果則不然,基本都是營業以后到貨,并且批發商都已經挑好,不需要自己再挑揀了,所有的工作只是搬運、擺放和整理臺面�;谶@幾點考慮,我便把工作做了如下調整,早班到班的水果組員工參加蔬菜組的開業前理貨,以迎接營業早高峰(我觀察過,這段時間的顧客都是搶著買便宜的肉和菜的居多,基本沒有什么買水果的顧客)。營業開始后主抓打稱的工作,早高峰過去后,蔬菜組員工去支援水果組員工的工作,包括卸貨和出排面,暫時先把蔬菜組的排面放一放。當時這個辦法的確給我解決了不少問題。兩邊的互助把兩邊銷售都照顧了。
這其實就是從“賣方”方便的立場出發。
最近遇到個事情。兒子期末考試完畢后,嚷嚷吃火鍋,家人就準備,我負責了第一次的洗菜工作。有一包菠菜我非常費勁地擇了很長時間,一片一片的把葉子上不適合食用的部分剔除,站的我腿都酸了�;旧弦簧衔缍枷床肆恕�
第二次去洗菜的時候,發現家人又買了一包,我皺著眉頭打開這包菠菜的時候,頓時覺得神清氣爽——這包菠菜整齊碧綠,不需要每棵每棵地擇過去,用家人的話說,如果愿意吃菠菜根的話,直接洗洗就可以用了。家人還告訴我,這家賣菠菜的有四個人不停地擇,菠菜總是很快會賣光。
我以前只是從“賣相”的立場上去理解這個問題,只是籠統的知道“賣相要好”。可是自己有了下廚幫忙的經歷后卻發現這不僅僅是個視覺上的問題,而是相同的東西在不同經歷的人那里所喚起的不同的感覺。這么說吧,顧客不是這樣買東西的——這家的貨賣相真好,賣貨的人真內行,買他家的沒錯!而是這樣買的——買回家洗洗就可以用了,真方便。這種顧客內在的舒適感,僅從“賣貨”的角度去工作的話是無論如何察覺不到的。這種內在的舒適就是商品的附加值,只要是顧客可以接受的價格就能夠成功。
我大學的課程里有一項是市場調查,問卷調查是我所學的科目之一,但是時間告訴我這種調查有很大的局限,原因是幾乎所有的調查對象都會把價格放在第一位�?蓪嶋H參加工作后才發現價格很重要,但不是決定因素。我喜歡從顧客不經意的對話當中去了解他們的想法,這是沒有壓力、沒有誘導的對話,更能反映真實情況。
前幾天去一家大超市逛,無意間聽到了一家三口的幾句對話,非常簡單,但很有意義。男主人:這大米不錯,還特價,買兩袋?女主人:買回家你搬上樓?男主人無語,推著孩子走了。我不知道具體原因究竟是什么,他家住的樓太高還是今天買的東西已經很多了,但是搬運的確影響了他們的購買。原因就是一想到搬米上樓這件事,引起了他們的不適!人的生活是千差萬別的,而且多是隨意的,追求舒適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我結婚旅游的時候,到了某地,妻子想買當地很有名的商品給家人當禮物。我們在商場里逛,聽營業員介紹,總是下不了決心,因為一想到旅游還要帶著這么多東西,那難受勁就上來,一點心情都沒有了。有一個營業員好像看穿了這種心思,介紹完商品后直接告訴我們,在這里買東西可以直接打包快遞回家,于是我們就買了兩件比較大的東西。重要的一點,人家不包郵,我們還覺得高興!
僅從自己工作的“專業”角度往往只知道該這么做,但卻很難明白對顧客的意義究竟在何處,所以就不懂變通。而我現在對當時的權宜之計也有了新的認識!
可能有一段時間從經營的角度是以低價為主要策略的,這可能是商人對金錢敏感的職業偏好。實際上吸引顧客的還有很多其他方面我們沒有察覺到的。我當年就是因為在超市里買到了44號的某個牌子的足球鞋(賣的地方很多,就是沒我這號,所以只能趁放假回家買),然后就覺得這家真了不起,就想知道他們是怎么知道我東奔西跑買這鞋的。后來工作了以后發現了一個我根本沒有想象到的巨大的工作平臺,而且人家的鞋也不是自己補貨,供應商補的。我有疑問,我不知道這些幕后工作,但還是經常購物。日常接觸的顧客也不知道這些幕后的工作,也不妨礙他們來購物。顧客看看就愿意經常來的店,應當具備哪些特點呢?
開始接觸零售業的時候,沃爾頓的忠告我就銘記在心——每天想一想,顧客為什么到我的店里來。這段時間閱讀鈴木敏文的書籍,他所倡導的“不斷挑戰”的工作方式,和他極力批評的“公式化”經營,都是強調要把目光集中到顧客身上,要有和顧客一樣的感覺來審視自己的工作。這些觀點其實和我們的矛盾論的觀點極為一致:矛盾無時不有,矛盾無時不在。舊的矛盾一解決,新的矛盾立刻產生。我們的工作就只能時刻緊盯著現實,解決當下的矛盾。過去的成功是因為解決了過去的矛盾,新的矛盾該如何解決是今天需要思考的東西。最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轉型,說明業界已經意識到需要在過去的基礎上再行突破,但是這個轉,僅僅是模樣上的變化,然后又成功了?還是心態上的變化,不再謀求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而是時刻緊盯著顧客,體會顧客的需要?我們在學校里、在體育場上獲得成功的方法是掌握更為復雜的東西,或者更高更快更強,這樣就能收獲尊重�?闪闶蹣I是這樣的,學業沒你好,體能也比你弱,但是他們根據自己的各自生動的實際需求決定是不是要付費給你。從事零售業,無論是誰,最需要的就是認認真真看重最普通的人看重的問題。
轉型之前,換換心態,是很必要的。
nl811218- 該帖于 2015/2/15 17:08: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