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國人在日本搶購“馬桶蓋、保溫杯、電飯鍋”事件,想必已經引發了中國制造業的集體思考。日本的這些小玩意兒并非什么高精尖的科技產品,但日本同行們基于對人心理、生理需求的極致關懷持續研究,并且對產品性能有著極致的追求,繼而構建了使用者的舒心體驗便形成了日本制造的核心競爭力。造成日本與中國產品的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行業標準高低不同,也可能是國內已經形成的高品質消費需求未被充分關注,更可能是中國制造從簡單COPY到精益求精發展的過程滯后。更重要的或許還有中國改革開放30余年以來我們自上而下過于急躁的強調規模與速度,蘿卜快了不洗泥成為一種常態,以致于忽視了對產品精細化品質的要求。
在歷經長達數十年的數量與規模崇拜之后,我們在很多方面形成并接受了“將就”的慣性思維,而把自古有之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給遺失了。
沒有工匠精神的中國房地產業讓我們看到了太多城市里才竣工幾年、十年的建筑就看起來破敗不堪,形同危樓,滿墻外露的“空調室外機”猶如建筑體外的腫瘤,成為城市機體的一道道疤痕……這些沒有美感且質量堪憂的建筑注定是短命的。 更不用說高層住宅蹩腳的電梯,小區花園里面步行道旁曾經的綠草當下的一片板結的黃土,如迷宮般的車庫流線,還有商業街區里面“隱藏得很好”但讓消費者迷惑不已的直升電梯,還有交錯混亂的人、車、貨流線,遇雨則積水的人行道及車庫……
沒有工匠精神的家電制造業,生產出的產品往往是耐用性差,外形呆板,細節經不起挑剔,故障頻發,長此以往,唯余靠低價求生存……
沒有工匠精神的傳承,全國的老字號或曾經的老字號的經典就大多只存在于地區檔案館或博物館了,鮮有存世且發展良好的百年品牌。
沒有工匠精神的中國時尚產業早已淪為歐美奢侈品二三線產品的基礎加工地,開放發展30余年的中國市場上至今也沒有出現一個稱得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國高端時尚品牌,而中國只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而已。
沒有工匠精神的中國城市,在十年一遇的暴雨面前就汪洋恣肆,處處看海,甚至鬧出大街上淹沒車輛致人死亡的駭人事件;為了鋪設管線而反復開挖道路,交通受阻,塵土飛揚,周邊商肆、居民苦不堪言,行人避之不及情狀已是中國諸多城市的老常態。
沒有工匠精神的中國高速路,常年維修,有些地方的高速度限速低致60KM/H,一遇車流放大,中國的高速路經常“變龜速路,變停車場,變游樂場、變垃圾場……
由于工匠精神在中國遺失久矣,以致于國人對“國貨”常有微詞,連自己人都認為國貨是低質廉價的代名詞,若讓別人知道自己在用國貨似乎都有點難為情……最極端的例子就是聯想收購IBM之后引發了國人對后聯想時代的IBM質量、品拉的擔心;當然后吉利時代的沃爾沃也正在經受這樣的存疑。
以上例子不難看出,工匠精神之于一國及其國民的競爭力、自信心、生活水準或許都有直接、間接的影響;工匠精神說起來很虛,但長時期的工匠精神的缺失的影響又是如此實在。
什么可以稱之為工匠精神?
專注用心,嚴謹系統,對品質、細節、人性關懷的嚴苛要求優先于對速度規模的追求,而且以上精神特質是在長期持續發展的過程中已內化為一種職業習慣。 “不將就,求極致”其產品可以歷久彌新,可謂之工匠精神。
當然現實社會經濟中,工匠精神的傳奇非瑞士鐘表業莫屬,相信再多的apple watch也無法與之媲美,更不要說替代或超越。
如何構建中國的工匠精神?
1、生產設計標準高于企業標準,企業標準高于行業標準,行業標準高于國家標準,國家標準高于國際標準……贏在起跑線。
2、放棄“重量輕質,只顧眼前不求長遠”的短視思維,從重規模向重內涵轉變,從單一的“比價格”向追求更優的“綜合性價比”轉變。
3、從產品的功能滿足到產品的人性關懷,從金玉其外到內外兼修,做到優雅優質,讓產品、技術具有慰籍人心的力量與內涵。
4、從單純的擴充生產線,做大產能,到注重研發投資,專利儲備,做強產品核心競爭力轉變。
5、從售賣產品到升級生活方式,創造愉悅的、值得信賴的消費體驗轉變。
6、從簡單的表面化復制到潛心研發,創造引領發展。
7、從注重考試分數到注重開放思維,強化動手技能的培養。
8、從投機取巧,短期賺快錢的思維向扎實經營,細水長流,構建可持續發展潛力轉變。
9、從追求偶然奇跡的虛幻向腳踏實地,相信慢工出細活兒,代際傳承發展轉變。
10、從“利己之心利己”的小我單贏思維向“以利已之心利人,追求與行業、社會、環境、自然的和諧發展的共贏“大我境界”轉變。
欣慰的是,在中國已有行業新兵以有情懷“工匠精神”為企業理想,雖然初戰失利,但誰說老羅的“錘子手機”如果以其標榜的“工匠精神”從T-1堅持T-N之后不會創造中國手機界或制造業的傳奇。
xsw791011- 該帖于 2015-3-30 13:45: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