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從2012年10月到2015年3月底,經過29個月的市場擴展,基本完成了127家門店的布局(期間關閉門店17個),走到了新的階段。一直在想怎么把團隊和自己從事的工作結合反思總結一下,每次都是有心無力,或者迷茫而無從落筆。但有些回憶和經歷是健忘的,如果等到合理等到醞釀成熟而贏得行家的贊許,那我也許就此不會再有任何文字的記錄。對結果的不甚滿意和對未來期許和憂慮參半的心情,阻礙了從五十家以后的記錄。
但是,從默默無聞,到市場份額、標準相對領先的便利店開創企業,或許不完美吧,不該就此淹沒曾經的870天的激情和苦楚。
1、規模和成本相關性更大,標準的高度和規模的廣度成反比。簡單說就是,自己成為自己阻力和前進的障礙。合適的規模和適度的標準,需要理性、感性的共同作用,當然需要不斷的堅持和調整。首先和和規模一起到來的是費用和成本,“人少好吃飯、人多好干活”,而要達到費用的可控,基礎的規模是必不可少的(前輩建議數約為165家)。
2、關于商品差異化。便利店商品差異化,首要三項,特有商品、鮮食品、服務商品。
前者,需要足夠的規模和財力才能形成體系,成規模,而非簡單的貼貼牌或者玩進口商品。電商橫行的時代,新奇特的定義不如從前,而且一味的新奇特迎合小眾消費者,似乎難有預期的回報。
鮮食品,如沒有自己的中央廚房(有中廚可以把某個類別做得像樣子,但做不到面面俱到,面臨不全和不夠全的壓力,求全需要多大的投資和成本培養,又可想而知),靠代工(能較快的組織全鮮食,如便當,面包、水果、包子、茶葉蛋)也是一條路,只是高額損耗和低利潤,難免與人做嫁衣。
服務商品,大陸法規滯后,關于金融服務等,缺乏政策和硬件支持,導致可以在支付寶買彩票,在便利店卻不可以。傳統事業單位和壟斷企業單位,寧愿自己租收費點(附加終端服務),也不愿開放給便利店。雖然林林總總的綜合了不下二十種代購、代收等,仍然距離“生活便利服務站”路途甚遠。
3、期初就力求統一,資產、裝修、服務項目、商品、布局格調等硬件的統一;后來就要力推行為的統一,以及驅動行為的激勵措施和觀念的統一;最后才能達到結果的統一(可預測,可干預,可調節)。
4、個人的便利店感觸有三個層次。第一個便利店,街邊有具體感受的便利店(你熟知她的面積、布局、價位、服務,能很快判定應該去那里買什么、而不會去那里找什么,因為如有客人在找東西,要么真的品種不全,要么就是客人不熟悉門店)。第二個便利店,你能很快從街邊、口耳相傳中知道她的存在,熟悉她的色調和品位,知道她與別的商家有何不同,知道她的能帶給你的不同體驗,同樣也知道和理解她做不到的方面。第三個便利店,你能知道她在,雖沒看見但知道應該在,何時何處遇見不再重要,此時已由隨機性的購買變成目的性購買,只認她,只喜歡她。信任她給你提供的安全、關愛和友善,信任他的食品、信任他的價格,包括她的推薦和主打,認同并欣賞她的價值觀和理念。(以上落筆于4月8日)
20015年4月1日,又是一個愚人節,哥哥的紀念日,我調離便利店事業部,回到三年前的部門(總公司)任職,臨別強迫自己寫點什么,記錄下來,不為名利得失,只為個人加團隊共同經歷的那1000個日子。
臨別,自己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紀念杯(不是碑),告別了自己孩子一樣的事業;退居幕后,默默的為他服務,為他祝福,加油!
縱使舉案齊眉,到底意難平!
jnoy294- 該帖于 2015-4-27 14:16: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