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超市都購買使用了信息系統管理工具,但是作為系統供貨商,畢竟是寫軟件的,不是搞管理,所提供的報表系統只能反映企業常規的經營指標,比如庫存、周轉率、銷售額、毛利率。
納爾森在長期的研究和實踐中,發現這樣的籠統的報表,盡管可以反映出企業經營效果,但是不能夠進一步的分析這個結果的原因。比如企業的庫存比較高,那一部分的庫存高呢?庫存高就是一定不合理嗎?報表上看到企業利潤低,那到底是那一部分經營行為影響了企業的利潤呢?我們只有找到這些原因,才有可能去改變現狀,提升管理水平。
經過長期實踐,納爾森形成了一套數據分析系統化工具,即通過多層次、多類別、交叉的數據抓取,結合納爾森咨詢師豐富的經驗,找出企業經營管理中的實際存在的問題。
自2015年3月納爾森推出專業數據分析以來,很多企業在納爾森的數據分析中獲得很大的收獲,每天均有很多企業咨詢,但是因為納爾森人手有限,不能一一滿足,為使更多企業掌握超市數據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今天嘗試從一個案例,簡單說明數據分析的思路和運用。
因為這個案例是完全是依靠企業報送來的數據所做的分析,我們沒有做實地的考察,所以所得到的結論,完全依靠企業提供的數據。但是隨后的企業訪問中,企業老板認為我們的數據分析是令人信服的,而且幫助企業更清晰、準確地找出了問題和原因。
企業概況:
某四線市場連鎖超市,擁有連鎖超市6家,便利店25家。在當地屬于最大的連鎖超市,占據領先的市場地位。
納爾森根據企業目前的管理水平,制定了一些組合報表,(有一些報表,企業信息管理人員因為對系統的熟練程度,跑不出數據來)。最后我們得到報表有:
一、綜合日報表
二、問題庫存報表(僅A店04.13日數據采樣)
三、三大區銷售占比表
四、大店BOTTOM50及TOP50單品明細表
五、問題庫存報表
六、6、1~3月份小類銷售報表(超市)
七、1~3月份小類銷售報表(便利店)
一、報表反映基本情況如下:
201 x年1~3月銷售與上年同期比
銷售增長2.75%,毛利上升1.89%
來客數下降4.77%
客單價上升19.37%
庫存周轉天數增長2.32%
同期庫存上升3.59%
如果僅從這個報表上的數字來看,企業銷售、毛利、平均客單價都有所增長,盡管比較小。庫存增長也在合理范圍內。來客數下降,客單價增長,可以解釋為企業高價值客戶的增長和優化。
我們分析如下:
1、銷售相比上年略微上升2.75%,但是考慮到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升了3.8%,以及可能存在的新開店因素,所以銷售實際上是下降的。
2、來客數下降了4.77%,也應證了銷售下降的實際情況。
3、與來客數下降相反的是,客單價上升了,原因可能有兩個: 一是因為競爭對手的影響,導致低端客戶的流失引起的。因為低端客戶流失,來客數下降,從而顯得客單價格在上升。警惕顧客的流失,長期下去將造成重大的損害。二是因為物價上漲引起的。 (后經詢問,確實有競爭對手新開店大規模低價促銷)
4、在銷售同比實際下降的情況下,庫存卻上升了3.59%。這里面不排除有物價上漲因素,但可能有實際庫存的上升。
5、相比庫存額上升,庫存天數的上升更能說明實際庫存存在的問題。
6、從銷售額絕對值看似乎還是不錯,但是和1~3月銷售在全年銷售占比中不到20%,還是偏低了,因為該年春節較晚,這一占比應該達到30%以上。以此銷售額預計全年增長,很不樂觀。
二、銷售TOP50商品(50個暢銷商品)分析
TOP報表是我們經常使用的一種分析工具,主要是為了找出銷售、毛利、周轉等表現最好的商品,并且進一步分析的原因是什么,舉一反三加以推廣。
但是如果更進一步呢?我們還要從這張報表里面找出問題所在。既要看到優點,更要看出問題。
我們分析如下:
根據對于便利店TOP50商品銷售的分析,最暢銷商品中香煙+液態奶就占了TOP50商品的68%。而在超市中,這兩項合計居然也占據48%。
與香煙液態奶銷售占比極高對應的是,食用油、米面、酒水所占比例較低;生鮮商品中,不論在大店還是便利店,除了雞蛋,別的都沒有進入銷售前50名。
說明:
1、該企業與當地煙草部門具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煙草供應充足;
2、門店銷售嚴重依賴個別品類商品和供貨商;,采購能力低下;
3、銷售以自然銷售為主,缺乏有目的、分品類的營銷行為,企業營銷水平低;
4、生鮮經營水平很低,原有的對手可能比較弱,但是未來市場競爭力堪憂。
為了進一步說明存在的問題,我們將這家企業的便利店TOP數據與納爾森所改造管理的生鮮加強型便利店數據做了對比:
對比表明,該生鮮加強型便利店在煙酒、奶制品、糧油、生鮮食品四大類銷售分布更為均衡。且銷售為該客戶便利店銷售額的4~5倍。
同時我們看到大店的生鮮部門帶來的客流占店比只有19.76%,再一次說明即使是超市的生鮮經營效果也是很差的。
風險提示:
因為不論在超市還是便利店里,煙草和液態奶的銷售占比很高,另外在小類銷售報表里,我們發現連續三個月煙草銷售都排第一,一旦被競爭對手抓住香煙和液態奶這兩大項,主推或者大力度促銷,會極大的打擊到這家連鎖店的銷售商譽。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單店尋找對抗連鎖店的方法之一)
三、分區銷售報表中非食品和生鮮食品占比
非食品銷售占比19.77%,毛利占比26.16%。
生鮮品銷售占比13.2%,毛利占比15.82%
從數據看,盡管非食品占比19.77%不算低了,但是因為毛利占比能達到26.16%,說明非食品銷售還有一定提升空間。
生鮮銷售占比較低,與TOP報表成對應關系,準確的反映了生鮮經營的弱項,而毛利占比高,可能包括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生鮮食品價格過高抑制了銷售,二是聯營扣點計入其中。
四、問題庫存
大部分超市管理人員都會認為負庫存、0庫存是絕對的問題庫存,是不應該存在的。
但是往往忽視那些庫存量為1、2、3個的商品,在實際上是很難銷售的,而且隨時可能轉化為0庫存,所以也視為斷貨。 否則每天就會有大量的1、2、3庫存轉化為零庫存。
所以我們把負庫存、0庫存和1、2、3庫存統稱為問題庫存。
我們對其中一個超市門店的問題庫存進行了統計:
這家店鋪的營業面積在5000平方米左右,一般這么大的面積的超市,我們的單品數大約有8000~15000種,但是這家店的問題庫存就達到了4595個。如果按照12000個單品計算,缺斷貨率就是38.29%,很難想象這樣的一家賣場會有好的銷售水平。
這個數據給我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家店的庫存問題長期沒有得到過重視。而根據門店問題是來自總部的這個原則,我們認為總部長期不重視庫存管理的。
據此分析如下:
1. 0庫存達到2920個,在系統中沒有得到及時解決,首先會影響信息系統的工作效率,降低系統運行速度,增加管理難度;
2. 僅一個店0、1、2、3庫存合計達到4588個,說明除了空編號問題外,斷貨是普遍性的;
3. 從歷史的經驗看,斷貨商品往往是暢銷品,那么這么大的斷貨量將極大的打擊銷售;
4. 不排除自采商品引起的空編號問題,如果有,說明自采商品行為缺乏連貫性,隨意性較大;
5. 如果很久沒有銷售的商品,且處于0庫存狀態,還大量存在于系統之中,說明采購部門長期沒有做應有的商品信息維護,而信息部門也缺乏監督;
6. 空編號的大量存在也提供了潛在的串賣和人為調整毛利的風險。
7. 1、2、3商品達到1668個,隨時可能轉化為零庫存,造成實際上的斷貨。 不管理好1、2、3庫存,就管理不好0庫存,就管理不好斷貨問題。
最終得出的結論;
因為對方信息部能力有限,很多報表都跑不出來,要一個一個問系統提供商,無法按時提供。所以,我們只能基于這些有限的數據分析,但是也能夠說明主要存在的問題。
1. 整個連鎖系統的銷售處于停滯或略微倒退的狀態,預計全年增長困難。
2. 顧客已經開始出現明顯流失。
3. 店鋪銷售仍然以自然銷售為主 ,營銷工作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手段。
4. 商品結構不合理,過分依賴于某些品類的銷售,存在有較大的潛在商品結構和競爭風險。
5. 生鮮經營水平較低,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制約整個連鎖企業的經營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6. 門店日常商品庫存管理不到位,商品再訂貨及補貨作業不及時。缺斷貨較為普遍,已經嚴重影響銷售。
7. 企業內可能存在大量的,較為隨意的自采行為。
8. 采購部對于商品信息及數據庫長期缺乏管理,財務及信息部門監管缺位。
9. 總部信息部掌握運用信息系統能力有問題,很多數據、報表跑不出來,要臨時向系統提供商詢問才會做。
10. 門店出現的問題,反映出總部運營部對于門店工作指導能力不夠強。
綜上所述,該連鎖企業整體經營管理水平處于較低水平,且存在較大的管理和經營隱患,在缺乏競爭的市場上尚可存活,一旦有更強的競爭者出現,比如較大區域性、全國性連鎖超市進駐,或者其他管理水平較高的超市競爭,勢必面臨巨大困難和嚴峻的挑戰。
我們給出的建議:
1. 努力提升采購、營運、營銷、信息部門人員的基本工作能力,加強業務培訓和學習。
2. 招聘培養生鮮管理經營人才,提高生鮮經營水平。
3. 立即對問題庫存分門別類進行清理,該關閉編號要關閉,該進貨的進貨。
4. 對于企業商品引進流程、再訂貨流程、門店商品管理流程等相關流程要重新編寫、培訓,執行。
5. 將商品、門店日常管理和流程執行列入績效考核,分項細化,掛鉤個人收入、評級。
6. 財務部要制定相關流程,嚴格自采行為和自采資金管理。
7. 加強對于信息系統的監控,對于非正常數據變動及時研究處理。
8. 聯系信息系統供貨商,提出更為細致的要求,并且請系統供貨商培訓信息部人員。
9. 采用針對性的營銷措施提升弱勢品類業績,以營銷活動帶動采購、營運部門對于弱勢品類的關注。
要特別一提的是,在實踐在工作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企業領導認為原有的信息系統不好用了,要求更換系統,向我們打聽哪種信息系統更為合適。而我們則常常發現,其現有系統大部分的功能都是閑置的。
說實話,除了沃爾瑪、麥德龍這樣的大企業自行開發、定制信息管理系統之外,國內主流的商業管理信息系統實際上都差不多。那些數據本來就存在于系統之中,只是系統公司和企業不知道如何靈活抽取、排列、組合這些數字,使之成為有用的信息,并且分析其中的含義,來準確的反映管理經營中的問題。
更多精彩文章,歡迎光臨納爾森指導 www.ncc-hk.com
TONYPOOH- 該帖于 2015/4/27 13:12: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