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的第一天,各地的暑氣一浪高過一浪,許多人都躲在空調房里享受涼意,實體店的涼意都寫在了一份寒意透徹心底的成績單上。據聯商網的統計數據,上半年主要零售商共關閉了121家。近年,關店數據一直呈直線上升趨勢,2014年全年關店201家,2013家是35家,從半年數據看,今年有望突破去年的關店數。
實體店怎么了?《人民日報》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實體店的命運成為眾多熱點問題之一,原來只是業內人士關注,現在幾乎成了全民關心。實體店一直為消費者承擔著好管家的角色,家里缺了東西到店內購買,各種繳費在店里解決,肚子餓了也可到實體店吃一餐。現在,管家的角色在慢慢弱化,有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都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消費者心目中,實體店由原來的必選項成了多選項之一。
在此困境之下,關店潮不可避免的來臨。潮汐過后,總會帶走一些東西,也會留下一些東西,留下的那些更顯彌足珍貴。
關店背后
關店不能關掉信心
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行業,盡管在零售業各種唱衰的聲音不絕于耳,但不能否定的是依然有很多實體零售商在默默耕耘,以獨有的姿態綻放。這些零售商或許能為那些彷徨者、哀嘆者提供一些先行者的經驗,為后來者指明一個方向。
有許多業內人士轉了許多地方后不約而同地感嘆,現在縣級市場越來越不能小覷。不能小覷的原因是一是購買力的潛力,縣級市場電商發展較緩,購買力還未被完全開發,購物方式也較傳統,這給縣級市場實體零售商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據咨詢公司提供的建議顯示,他們也把縣級市場作為下步展店的重要地;第二個不能小覷的原因是,縣級市場的實體店發展遠超想象范疇。一位業內人士在轉了一家縣級店后,連連感嘆竟比省會城市門店做得還要好,不管是陳列、布展、商品的選取,都代表了一些先進的經營理念。在一些行業公司舉辦的培訓班上,縣級零售商也是最積級的參與者,他們有的是老板直接帶隊參加,一來就十幾人,正是如此熱切地參與培訓,才讓他們接觸到先進的管理理念,得以制定較先進的經營方案。這不是個案,是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無獨有偶,胖東來、樂城,這些區域零售仍堅實地駐守在實體店,他們每到一處、每開一家店,都必然引起小小的轟動。
不是沒有消費者,是我們沒有信心把消費者吸引到店中來。信心在此時比任何時候都重要,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瓦解,信心的崩塌將會把一座大廈頃刻間化為烏有。
關店不能讓學習的步伐停止
在互聯網大潮沖擊下,從沒有像今天這需要學習。原來是一招鮮吃遍天, 現在卻要招招鮮才能吃塊天。市場的蛋糕被迅速搶食分割,稍慢一步,就有可能落于人后。
原來,也有固步自封的想法,認為實體店與電商的界限分明,各自守住一方天地。現在發現,電商與實體店的界限早就模糊成一片,不管是營銷模式、經營手法,都互有借鑒、互有學習。
一位零售管理者對下屬要求,要了解互聯網的相關技術,就要學習使用互聯網產品。確實如此,不會用微信、不了解支付寶錢包,甚至沒有在網上購過物……,怎么去洞悉互聯網+的精隨。這位零售管理者的手機上,下載了各種與零售相關的APP,他一個一個適用,也順便總結了學習心得,在管理中,率先接軌了許多互聯網技術。學習,需要身體力行,需要結合實踐,還需要拿出點恒心與勇氣。
其實就算電商,他們也在學習。每年京東都會把總監以上的人員分批送到國外的一流MBA學院學習,學費全部由京東報銷。這算是一個大手筆。
在實體零售商內部,最好由經營者發起建立學習機制,創造學習機會,營造一個成長的學習氛圍,鼓勵具備激情和富有好奇心的員工。一個在不斷學習不斷成長的零售商,就算再大的關店潮來襲,都會高枕無憂。
關店不是坐以待斃
關店數量確實是一個硬指標,從某一方面來說,這個數字代表著著零售商的發展情況,所以當三位數的店鋪關閉數量再次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時候,所有人都深深吸了一口氣,在經過去年門店數量高幅度調整后,今年的情況依然不妙。
甚至有許多人都發出“你在零售業還好嗎?”這樣的問候。
緊張肯定有。不斷有零售商上了關店榜,不知下一家會是誰,就算沒有關店的零售商有許多也在苦苦掙扎。萬達百貨近日頻繁在各大城市關閉店鋪,這讓關店潮愈演愈烈。
擔心也有。在如此背景之下,下一家關店會不會就是自己?沒有遠慮,必有近憂。擔心的存在讓許多零售商的調整步伐加快,以期分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盲目也有。戰前亂步,這是兵家大忌。當戰役超出預想的范圍,各種戰術的運用不見成效后,許多商家開始自亂分寸,慌慌張張地盲目應戰,后果只會自損元氣。
在各種亂象面前,零售商要明確的是:為什么關店,關店的目的是什么,關店后會有什么舉措。如果僅為了止損而關店,在關店表象的背后,看不到管理能力和運營能力的提升,最終會陷到關店的深淵里不能自拔。
關店是挑戰也是機遇
當市場進入成熟期、達到一定飽和度后,就勢必帶來行業的調整,這個調整是優勝劣汰的過程。這輪關店潮過后,將把那些經不住風雨的店鋪率先請出市場,這輪的出清讓店鋪更加集中,留下的大多是有競爭力、有生存力的零售商。因此,目前的困境是挑戰也是機遇,這對零售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專注。市場的劃分越來越精細化,不要試圖滿足所有消費者的需求,這肯定是徒勞無功的,你喜歡他們,他們卻未必喜歡你。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只能滿足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并專心為他們服務。
現在流行“小店”,比如便利店、專業店在如此殘酷的競爭下,都取得了不錯的業績,說到底,他們是為顧客的一部分需求服務的,專注于“小”。
有次誤入一家經營進口食品的小店,這家小店專門經營歐美的進口食品,從現場布置到商品選擇看得出店家的用心。錯落有致的貨架排列有序,所有的食品都附了簡單明了的介紹。店鋪以綠色為主,不論貨架的顏色、墻體的顏色,還是店員的圍裙,都是統一的綠色,這讓整個店鋪都有了整齊劃一的感覺。更難可貴的是,僅有100平的店,還辟出了休息專區,擺了座位,讓顧客休息。小店的經營都做得如此用心。
——自營。樂城的總經理王衛曾經分享,他們公司的樂大嘴零食,是采購人員主動尋找,入了他們的口,才有可能引進經營。永輝的生鮮做得好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他們的采購人員分散在各大基地,直接與基地對接采購,保證了貨品的新鮮與價格的實惠。自營能力未來或成為零售經營中的致勝法寶。
現在大多情況是,辟出一塊地方讓廠商經營,貨品、品種全由廠家做主,或者坐在家里,等待客戶上門,行與不行全憑主觀判斷。自營能力的缺失,讓零售商面孔雷同化、貨品同質化變得日趨嚴重,盡而讓消費者產生了視覺疲勞,消費者不選擇你,你也就沒有了市場。
——創新。創新不是一句口號,最終需要落實到實處。實體零售比任何時候都需要創新:經營模式的創新、營銷模式的創新、采購渠道的創新,每種創新都要有具體的細則、目標和實施步驟,只有這樣,創新才不能成為一句空喊。
不管接不接受,上半年關店的成績單就擺在那里,想要讓下半年的數字樂觀漂亮,當下首先要打的就是翻身仗。“歷史上,曾經讓你成功的因素,有可能成為讓你失敗的因素“,不管如何,關店不代表結束,從某一方面說,是另一個開始。
柳二白- 該帖于 2015-7-15 15:47: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