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很很容易被綜合體建筑大尺度的公用空間、立體化的銜接設計以及一些標識系統給繞暈。今天我們就來盤點國外幾家軌交綜合體。
1、新加坡市民文化中心
全新的地標性建筑物
“TheStar”坐落于波那維斯達中心區域,作為一座全新建成的地標性建筑物,其內建有一座擁有超過100家商店和餐館的高檔購物中心以及星宇表演藝術中心。購物中心占據了整座建筑的地下六層,而星宇表演藝術中心則占據了整整地上9層的面積,可容納多達5,000名觀眾同時觀看表演。
這座民用建筑旨在成為一座向公眾開放的有機的物體。人們可以通過一系列坡道、自動扶梯、階梯和公共花園穿過、橫越、攀登這座綜合體或在它的下方行走。所有的循環、運動和內部的形態都蜿蜒而柔和。
2、韓國D-立方城市
首爾首個軌交綜合體
D-Cube City位于韓國首都首爾,地塊與城市最繁忙的地鐵相連,作為首爾首個整合文化、商業與交通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D-Cube City聚合了高層辦公與酒店、多層商業零售、娛樂與文化設施,同時還擁有公共景觀、公園與廣場空間。
項目擁有6層共8萬m2 的零售區域,屋頂設有中心表演大廳。一棟42層的地標性辦公酒店大廈矗立于此,并且通過一座公園與Shindorim地鐵站相連。兩棟相鄰的50層住宅大樓完善了該區域的多功能性。D-Cube City是一個以步行為導向的空間,每年吸引數百萬名游客來訪,是首爾最受歡迎的觀光地之一。
3、法國巴黎拉德方斯
世界上第一個城市綜合體
拉德方斯是巴黎都會區首要的中心商務區,是世界上第一個城市綜合體,至今他仍然充滿著旺盛的生命力,在當地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經過16年分階段的建設,拉德芳斯成為高樓林立,集辦公、商務、購物、生活與休閑一身的地標性軌道交通綜合體。
交通系統行人與車流徹底分開,互不干擾,地面上的商業與住宅建筑以一個巨大的綠化平臺廣場相連,而地下則是道路、火車、停車場與地鐵組成的交通網絡。對于擁擠的巴黎市區來說,平臺廣場67公頃的步行系統是難得的行人天堂。
作為巴黎新區,其標志型建筑“大拱門”是個立方,呈門框狀,中間形成一個高與寬各100米的空間,足足可以擺進一個巴黎圣母院。兩側各為36層的辦公用房,其使用面積達10萬平方米,可供5000人同時辦公之用。
懸掛在巨大門框內形狀不規則棚蓋,用的材料是透明塑料軟片,遠遠望去如同一片云彩飄進門框,給規整嚴肅的建筑帶來勃勃生機,給觀賞者帶來無限遐想。
外立面全部為大理石或暗色玻璃貼面,建筑材料的總重量超過30萬噸,這項空前絕后的工程花費了近30億法郎,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現代巴黎的新地標。
新區內最早落成的“新工業和技術中心”的建筑也極具特色。這個建筑物外表如一個巨大的倒扣的貝殼,只由三個支點支撐,整個建筑的內部沒有一根立柱,堪稱科技與藝術完美融合的典范。
4、英國倫敦國王十字車站綜合開發
歐洲最大型城市再生項目
項目位于倫敦市中心,是耗資68億英鎊打造的城市綜合體,將于2016 年全部建成。包括 50 棟新大樓、2000個住宅單元、20條街道、26 英畝公共開放空間、340萬平方英尺商辦空間、50萬平方英尺零售空間。
7500㎡的西大廳已經成為歐洲最大的單跨式車站結構,由16個從錐形中央漏斗向外輻射的鋼結構組成,猶如一棵表現力十足的大樹。大廳優雅的圓體造型與鄰近的北方大酒店(Great Northern Hotel)相呼應,酒店底層可直達大廳。
西大廳鄰近西部大樓的外立面,清晰展示了修復后和原始車站的一磚一瓦。乘客可采用兩種方式從極具特色的內部空間進入站臺。或者經由西翼建筑樓位于售票廳的首層門線到達,或者使用中層大門,直通新的橫穿站臺的人行橋。
主列車棚長250m,高22m, 寬65m,橫跨8個站臺。修復工程包括重現原始南立面的大膽設計,使南北兩面的山形墻及站臺重新進行玻璃裝飾。
同時,全新的玻璃人行橋延伸至主列車棚,取代了舊式的中棚Handyside大橋,使得從任一站臺和大廳的中層都能到達主列車棚。
設計首次融合了主郊列車棚,為進出車站的乘客提供了一個完全連貫的地面系統。改善后的郊區列車棚位于西大廳的北部,西翼樓群也提升了其三個站臺的運轉力。
車站的重大改造建立了庫比特原始車站和21世紀建筑之間有標志意義的對話——是英國戰略性基礎設施設計的量子轉移。
這一新舊關系在國王十字項目中創造了現代的交通超級中心,同時揭開了英國偉大鐵路紀念碑的面紗,并為其注入新的活力。
項目是倫敦市中心過去150年來最大規模、單一擁有權的開發計劃,也是歐洲最大型城市再生計劃。
建成后,這一地區將成為一個集合住、辦、商、學、游多方位可持續發展的宜居綜合體,該站乃至該區的成功轉型為跨城鐵路和眾多英國火車站地區的更新開發提供了范例。
5、澳大利亞墨爾本聯邦廣場
墨爾本最大的零售業中心
項目位于墨爾本 CBD,占地 3.6 公頃,包括辦公、商業以及多功能娛樂設施。橫跨兩個街廓的大型商場和大樓一樣充滿未來學派風格,其中共有 200 多家商店以及超大型百貨公司,近年來已經擴張為墨爾本最大的零售業中心。
商場地下一層設有墨爾本中心車站入口大廳。墨爾本中心車站是環線上一個重要的換乘樞紐,設有兩層站臺,分別服務不同方向的多組地鐵線。
作為市民文化活動中心,露天圓形劇場內可容納3.5萬人。周圍文化和商業建筑約4.4萬平方米, 其中包括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家藝術館新館(NGVA)、澳洲動畫影像中心(ACMI)、ACMI和SBS電視臺的寫字樓、工作室、畫廊等,以及眾多的餐館、咖啡館和商鋪。
聯邦廣場是維多利亞州最精密、最龐大的建設項目之一,結合了先進前衛建筑設計,是整個墨爾本城新鮮活力的展示中心。
11棟建筑可以用詭異奇特來形容,大面積不規則、不平行的構圖,突兀的外觀讓人錯覺像是沒完工或者是隨意搭建的積木造型。
整個設計使廣場與多樣的城市肌理和周圍的景觀建立起一種明確并富有變化聯系的同時,滿足多種形式的配置和安排布局,包括從集散15000人的大型公共場地到提供休息和思考的私密空間。
6、德國柏林波茨坦廣場
柏林著名的游覽場所之一
最初的波茨坦廣場只有一個十字路口。之后在這里建起了波茨坦火車站,從而發展成為柏林市繁華中心區域,發展成交通最繁華的地區之一,也成了都市生活的代名詞。
周圍城市景象生動活潑而又多姿多彩。在高大宏偉的現代化建筑里,餐廳、購物長廊、劇場和電影院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大融合。
項目最大的特色在于對雨水的利用:將適宜建設綠地的建筑屋頂全部建成"綠頂",利用綠地滯蓄雨水,一方面防止雨水徑流的產生,起到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增加雨水的蒸發,起到增加空氣濕度、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
波茨坦廣場承載著東、西柏林分裂而遺留的歷史創傷。薄沙般淺淺的流動臺階在微風拂動下,形成波光粼粼的韻律表面,為人們提供更多的親水、戲水樂趣。城市水景設計使得波茨坦廣場成為柏林著名的游覽場所之一。
7、美國紐約新世界貿易中心
北美最環保節能的典范建筑
紐約新世界貿易中心是“9·11 事件”后在世界貿易中心遺址上重新建造的建筑群,在新世界貿易中心地下的紐約地鐵最大換乘樞紐也已啟用。
樞紐站連通11條地鐵線路、鐵路系統、渡船碼頭。
站內有高聳、先線明亮的中庭,整個樞紐站與商業街成為曼哈坦下城一個標志型的公共空間。
項目包括六棟建筑物、一個紀念博物館、一個交通樞紐,并配套多個公共設施。其中世界貿易中心一號樓、世界貿易中心四號樓、世界貿易中心七號樓、國家紀念館與博物館已完成重建并對外開放,整個地區建成后將重塑曼哈頓島的金融商業中心。
建筑按照LEED金質標準設計建造,在節能、節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室內環境質量、能源管理等方面達到全球典范水平,空調系統方面采用哈德遜河水制冷供暖,過渡季節采用河水實現自然冷卻。
作為北美最環保節能的典范建筑之一,每一層都采用了麥克維爾水冷整裝柜式空調機組,自帶冷熱源,并配有變頻驅動器和進出風消聲器,采用對臭氧層無任何破壞的R410A環保制冷劑,室內機采用VAV變風量送風裝置,機組還自帶了McQuayMicroTechIII控制,非常方便接入樓宇自動控制系統。